
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哲學的特質,是向著超越界開放的人文主義,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出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唸書時,選讀余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余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了中國哲學的園地。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只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了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向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才情──而「呈現」出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
不同名稱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
這樣的超越界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而「呈現」出來,
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
本書從《詩經》、《書經》、《左傳》、《國語》等書,
以及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等人所論述的天論概念,
闡發幽微,
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傅佩榮教授對中國哲學的興趣與關懷,深受方東美先生的啟發。真正著手認真研究,則是在美國耶魯大學唸書時,選讀余英時先生的課開始。方先生以中國哲學的精神與發展「博」之,余先生以歷史文獻的考證與論據「約」之。經過這一博一約,傅佩榮教授踏入了中國哲學的園地。
傅佩榮教授主張,一般論者多以中國哲學的特質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這種看法容易引起誤解,譬如以為中國人的視野只是現實的人間世界,即使道德規範與宗教禮儀也不過是考慮「利用厚生」而已,談不上什麼終極關懷與超越境界。就算勉強肯定了道德主體有其超越依據,也多半以後者為立說之「假設」而已,不必認真看待。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先秦重要典籍的明白意旨。如果我們承認先秦典籍(如:詩經、書經、易經、左傳等)與古典儒家及道家的主要作品,可以代表中國心靈的原型,那麼我們將不難發現:中國哲學的特質並非僅是人文主義,而是開放的人文主義──向著超越界開放。此超越界或名為帝,或名為天,或名為道。不同名稱足以顯示此種人文主義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這樣的超越界絕不是個「假設」,反之,它總是伴同一個人的終極關懷──或為宗教熱忱,或為道德抉擇,或為藝術才情──而「呈現」出來。此一呈現隨著古代歷史的演變而展示豐富多彩的面貌。本書之作,即在闡發其中幽微,期使中國古人的心靈世界更形清晰,也更為可敬。
- 余序
- 新版序
-
導論 周朝以前的宗教觀
-
一、商朝宗教之特質
-
二、「帝」概念之起源
-
三、「帝」之角色與功能
-
四、「天」概念之突起
-
-
第一部 《詩經》《書經》中的天帝觀
-
引言
-
第一章「天」與「帝」的共同意義
-
一、啓示之天
-
二、天人關係
-
三、天人同心
-
四、以周文王爲例,論君王的條件
-
五、「皇極」(或「大中」)的象徵意符
-
-
第二章 天命觀
-
一、天是統治者
-
二、如何明辨天命
-
三、君王之塑成與天命
-
四、維持天命的途徑
-
五、天命有常抑無常
-
-
第三章 天概念之式微
-
一、對於祭禮的各種態度
-
二、君王之自稱「余一人」
-
三、命運之天與自然之天
-
-
結語
-
-
第二部 原始儒家的天論
-
引言
-
第四章 《左傳》與《國語》
-
一、天的各種性格
-
二、神的角色
-
三、禮的功能
-
四、對天的新認識
-
五、人性:一個初步反省
-
-
第五章 孔子
-
一、禮
-
二、仁
-
三、禮與仁
-
四、天
-
-
第六章 孟子
-
一、仁
-
二、人性
-
三、天
-
-
第七章 荀子
-
一、天
-
二、人性
-
三、禮
-
-
第八章 《易傳》
-
一、「易」的意義
-
二、天之道
-
三、鬼神的角色
-
四、聖人的身分
-
-
第九章 《中庸》
-
一、聖人與君子
-
二、人性
-
三、「誠」與天之道
-
-
結語
-
-
第三部 原始道家的天論
-
引言
-
第十章 老子
-
一、「天」概念
-
二、「道」概念
-
-
第十一章 莊子
-
一、天爲「自然之總稱」
-
二、天爲能產的自然
-
三、天爲所產的自然
-
四、天爲自然之原理
-
-
結語
-
- 結論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