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淡水河系河底淤泥分佈探討及再利用可行性評估
本計畫針對淡水河系的底泥淤積現況進行分析,因淡水河系持續受到污水排放的污染,雖近年來在污水截流及管制方面已有顯著進步,但水質惡化的問題仍存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底泥蓄積並與污水反應造成水體持續耗氧,亦即淡水河的水質改善需由改善水體逐步轉向改 善底泥。本計畫假設在污水完全截流前,河底淤泥均有機會成為污泥,因此計畫執行重點在於瞭解這些淤泥的淤積潛勢及上游水庫洩洪排泥過程中,泥在河段的沿程沖淤情形。
- 摘要
- Abstract
-
結論與建議
-
一、結論
-
二、建議
-
-
第壹章 前言
-
1.1 計畫緣起及目的
-
1.2 計畫範圍及內容
-
1.3 執行流程
-
1.4 執行目標及預期成果
-
1.5 名詞解釋
-
-
第貳章 計畫背景及資料蒐集彙整
-
2.1 淡水河治理沿革
-
一、防洪工程歷程沿革
-
二、水資源利用與管理
-
-
2.2 自然環境與生態
-
一、地文
-
二、水文及氣象
-
三、生態
-
-
2.3 水質與區域污水及下水道防治計畫
-
一、歷年水質變遷
-
二、台北縣市防治策咯
-
-
2.4 河相變遷
-
一、河道蜿蜓度
-
二、底床坡降
-
-
2.5 河川區域土地使用現況
-
一、大漢溪河段
-
二、新店溪河段
-
三、基隆河河段
-
-
四、景美溪河段
-
五、淡水河河口段
-
-
第參章 淤(污)泥傳輸行為
-
3.1 河段沖淤現況探討
-
一、感潮終點位置
-
二、感潮河段沖淤
-
三、河床坡度變化
-
四、河床高程回淤
-
五、2001-2005年河床沖淤趨勢
-
-
3.2 淡水河系河床底泥粒徑分析
-
一、底泥粒徑定義
-
二、淡水河底質粒徑文獻回顧
-
三、標準貫入試臉黏性沉滓百分比結果
-
-
3.3 水庫洩洪排泥對底泥運移探討
-
一、模擬規劃及數值模式簡介
-
二、沉滓沖淤之臨界剪應力
-
三、洪水對泥砂運移影響
-
-
3.4 潮汐對底泥運移探討
-
一、平日流量
-
二、潮汐對底泥運移影響
-
三、潮汐對漂浮物運移影響
-
-
3.5 水力排泥方案研擬及評估
-
一、模擬規劃
-
二、各剪力區問百分比
-
-
3.6 淡水河系感潮段底泥調查及分析
-
一、調查流程
-
二、鑽探規劃與成果
-
三、數位式地層剖面儀驗證
-
四、底泥厚度量測方法
-
五、底泥厚度及體積量測結果
-
六、底泥調查結果綜合說明
-
-
-
第肆章 底泥防制策略之清淤及運移方法評析
-
4.1 清淤
-
一、濬泥區域特性
-
二、環境因素
-
三、淤泥性質
-
四、水域使用
-
五、水中障礙物
-
六、濬泥含泥率
-
七、機具工作範圍限制
-
八、輸送之連貫性
-
-
4.2 運移
-
一、陸運
-
二、水運
-
三、管線運輸
-
-
4.3 疏濬及囚泥規劃
-
一、疏濬及囚泥區之規劃原則
-
二、疏濬作業原則
-
三、疏濬及囚泥區之規劃成果
-
-
4.4 堆置及處理規劃
-
一、中問處理法
-
二、最終處置法
-
三、沈澱池
-
四、社子島填土區
-
五、林口海域區域生態復育區填土區
-
六、底泥處置綜合規劃
-
-
-
第伍章 淤(污)泥再利用評估
-
5.1 淤(污)泥再利用文獻回顧及整理
-
一、國內文獻
-
二、國外文獻
-
-
5.2 淡水河底泥重金屬文獻回顧
-
5.3 污泥有機質文獻回顧及整理
-
一、有機物含量
-
二、底泥需氣量
-
-
5.4 相關法規條文整理
-
一、水利法
-
二、河川管理辦法
-
三、河川水庫疏濬標準作業規範草案
-
四、中央管河川採售分離作業要點草案
-
五、土石採取法
-
六、水污染防治法
-
七、廢棄物清理法
-
八、海水污染管理規則
-
九、事業廢棄物貯存清除處理方法及設施標準
-
十、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
-
-
5.5 再利用可行性初評
-
- 附錄一 參考文獻附
- 附錄二、標率貫入試驗成果
- 附錄三、數位式地層剖面儀測量成果
- 附錄四、河川水庫疏濬標率作業規範(草案)
-
附錄五、審查會議意見及處理情形
-
一、評選審查意見附
-
二、期初審查意見附
-
三、期中審查意見附
-
四、期末審查意見附
-
- 附錄六、工作人員名冊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