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
- 作者序
-
第一章 誰統治?如何分析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
-
一、前言與問題
-
二、誰統治?理論回顧
-
三、Jessop的「策略-關係」取向
-
四、研究架構
-
五、方法論
-
六、結論與章節介紹
-
-
第二章 寧靜的革命:舊政權與新國家
-
一、問題
-
二、舊政權的政治經濟基礎(1950-1970)
-
三、舊政權的統治危機(1980-1988)
-
四、舊政權的轉型
-
五、反事實的假定
-
六、新國家的特色
-
七、結論
-
-
第三章 隱形的轉型:資木家勢力的崛起
-
一、舊政權中的政商關係
-
二、石化業政策與石化資本
-
三、金融政策與金融資本
-
四、比較與結論
-
-
第四章 地方包圍中央: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
-
一、本土政治勢力與國民黨的關係
-
二、立法院的歷史轉變與基本資料分析
-
三、立法過程中的角色:證交稅與證所稅爲例
-
四、新政商關係的正當性危機
-
五、結論:尋找新的制度規範
-
-
第五章 崛起的都市政權:台中市
-
一、理論討論
-
二、台中市簡介
-
三、台中市的地方派系
-
四、成長機器的制度起源
-
五、都市計畫與成長機器都市政權
-
六、都市計畫委員會的社會機制
-
七、成長機器都市政權與中央的矛盾
-
八、結論
-
-
第六章 反對者的可能性:高雄縣的地方政治
-
一、研究問題
-
二、理論回顧:地方政治與侍從主義
-
三、高雄縣的地方政治
-
四、地方派系的政治機器
-
五、侍從聯盟的矛盾與對立
-
六、反對勢力的侍從主義
-
七、結論與討論
-
-
第七章 社區權力、反對勢力與社區運動:豐原市個案
-
一、豐原的歷史發展
-
二、豐原的權力結構
-
三、政治機器與地方政府
-
四、反對勢力的興起與執政
-
五、大學城事件對選舉的影響
-
六、從反對到執政
-
七、結論
-
-
第八章 結論:新國家、統治危機與民主問題
-
一、重點回顧
-
二、新國家的挑戰
-
三、民粹威權主義與民主問題
-
四、結論與反省
-
- 附錄一 十八標風雲:公共工程的政治經濟學
- 附錄二 台中縣第十一屆(78)縣長選舉豐原地區投票記錄
- 附錄三 台中縣第十二屆(82)縣長選舉豐原地區投票記錄
- 附錄四 第六屆(83)豐原市長選舉投票記錄
- 參考書目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