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舉凡世界主要文明,都自有其代代相傳的經典。「經」作為一種歷史概念,本身即代表著不同時代的觀念混合。尤其在經書的選編過程中,不但有各種後人對前代文獻的校勘、篩選、詮釋甚至誤讀,也滲入了各種國家、社會和學派的觀點。結合了原作的本意、每個世代的理解與注疏,層層疊疊,又藉經文融為一體。本書旨趣即在透過對《緇衣》篇不同版本的考釋,溯求文獻的原貌,並探究其演化、經化的歷史過程,以及成經後的演變。
- 導論:萬世之經
-
壹、總論
-
一、儒家經典形成
-
二、出土文獻對儒經的鈎沉作用
-
(一)原始的「歷史正本」與後世的「歷史編本」
-
(二)先秦社會的「文人儒家」與帝國社會的「正統儒家」
-
(三)從「文人儒家」文獻到「正統儒家」文獻的經化過程
-
(四)文官編修天下之經並非隨意,而有其方法
-
(五)不同時代的「歷史語言」
-
-
三、補記:今人在先秦文獻研究上的優勢
-
四、《緇衣》對研究儒家經典形成的作用
-
-
貳、簡本與經本《緇衣》的結構差異
-
一、簡本與經本結構的相左問題
-
二、簡本思路的一貫性和結構的完整性
-
(一)各章觀點很清楚,前後文順義通,章文與引文相輔相應
-
(二)全篇的論述一致,章節的次序非偶然而有前後意義上的連接,全篇的順序具有明晰的規律,揭示了一結構性的著作
-
-
三、簡本內容可分為內、外、雜篇
-
-
「內篇」
-
參、先秦簡本與帝國經本的主題差異
-
一、經本的篇首與其主題的表達
-
二、簡本的篇首與其主題的表達
-
三、從簡本到經本的主題變化
-
-
肆、「好媺」之方
-
一、第二至四章的「板塊」
-
二、第二章的校讐:媺惡之區分
-
三、第三章的校讐:君民互相透明無疑惑
-
四、第四章的校讐:君民互不可缺以及君王的責任
-
五、第一至四章在全篇論述中的位置
-
-
伍、君民心體論與民望概念
-
一、簡本第五和經本第十七章
-
二、章文:「君以民芒」原義推論
-
三、第五章引《詩》的問題
-
四、考證第五章引《書》的本義
-
五、總結:儒師的「上下心體論」課程
-
-
陸、先秦儒家建立的新概念:「□」(仁)
-
一、「仁」在簡、經本結構中的位置
-
二、從簡本與經本第六章的比較探索「□」之本義
-
三、聖王德政:簡本第七與經本第五章的思想例證
-
四、先秦儒家「仁論」的歷史背景及其在《緇衣》篇的位置
-
-
柒、受命者的身份與長民者的德行
-
一、簡本第八與經本第四章內在意涵的比較研究
-
二、天命概念與儒家思想
-
三、簡本與經本之結構中該章的位置
-
-
捌、「內篇」總結:緇衣不改則萬民信任
-
一、簡、經本第九章
-
二、章文意旨
-
三、據《緇衣》簡本重考《都人士》逸詩原文
-
四、「內篇」總結
-
-
-
「外篇」
-
玖、「賢師」與「忠臣」:原文本旨及經本扭曲
-
一、「外篇」題一
-
二、簡本第十章與經本第十五章的比較研究
-
三、簡本第十一章與經本第十四章的比較研究
-
四、從賢師到忠臣
-
-
拾、親民和刑政:並論經本主題的來源
-
一、簡本第十二章與經本第三章的比較研究
-
二、簡本與經本第十三章的比較研究
-
三、「外篇題二」在全篇的位置
-
-
- 結語
-
附錄
-
引用書目
-
引用青銅器銘文表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