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胡溫新政:中國變革的新動力〈透視中國系列之四〉
- 出版說明和致謝
- 鄭永年的其它著作
-
第一章 人民、契約與新政
-
1 胡溫新政與中國社會主義新潮
-
2 市場經濟要與社會民主協調發展
-
3 “中國模式”概念的崛起
-
4 溫家寶觸發靜悄悄政治變革
-
5 要警惕公共制度信仰危機的全面化
-
6 毛澤東回歸還是制度創新?
-
7 新的“契約”、新的考驗
-
8 人民的“話語”、人民的“利益”
-
9 中國社會問題的終極根源在哪裏?
-
10 從“隱性契約”到“顯性契約”
-
11 中國經濟主義的局限性
-
12 要破除“發展是硬道理”的迷思
-
13 政治要面向未來
-
-
第二章 叢、技術官僚與政治改革
-
1 對中國政治改革的期望與失望
-
2 新一波“黨內民主”政治改革?
-
3 新領導層政治議程的新選擇
-
4 政治改革,改革甚麼?
-
5 改革、改革?誰來改革?
-
6 技術官僚和政治智慧的衰落
-
7 理順關係還是加強控制?
-
8 經濟全球化之下的中國政治走向
-
9 黨的改革是政治改革的核心
-
10 共產黨可否“退居二線”?
-
11 非民主條件下黨內們爭的合法性
-
12 中國政治中的妥協和門事
-
13 黨的總書記要實行限任制
-
14 副省長競選組織部長和權錢交易
-
15 再論為甚麼中共的腐敗得不到控制
-
16 腐敗的“合法性”遺產如何繼承?
-
-
第三章 利益與代表
-
1 “小康社會”和中共的“中產階級”觀
-
2 “小康社會”與中共的政治定位
-
3 階級性政黨還是超階級精英階層?
-
4 是利益代表危機還是利益表達危機?
-
5 黨政不分就不會有利益代表
-
6 為甚麼“三個代表”改變不了“兩會”?
-
7 是治理危機還是制度危機?
-
8 誰在為中國決策?
-
9 如果北京政治不再那麼重要
-
10 十六大與中國權勢的轉移
-
-
第四章 江澤民。接班人與權力繼承
-
1 是一場新的“個人崇拜”運動嗎?
-
2 要制度建設不要個人崇拜
-
3 誰的榮耀?誰的悲哀?
-
4 絕對權力的絕對誘惑
-
5 江澤民去留傳聞第三波
-
6 “到站不下車”與“車票過期作廢”
-
7 江澤民權力交班的理性選擇
-
8 “國運當頭”背後的真實挑戰
-
9 中國政治權力遊戲的新模式
-
10 十六大對中國“派系政治”的影響
-
11 權力交班政治與黨政關係
-
12 “第四代”的概念還是個問題嗎?
-
13 中國的“放氣球政治”
-
14 制度探索、政治利益和接班人問題
-
15 接班人問題再起風雲
-
16 穩定核心、平衡派系和權力交班
-
17 江澤民的馬基雅維里主義
-
-
第五章 朱鎔基與中國政治
-
1 朱鎔基和中國高層政治
-
2 朱鎔基和中國官僚政治
-
3 朱鎔基和中央地方政治
-
4 為甚麼沒有一個政治朱鎔基?
-
5 朱鎔基體制的延續
-
-
第六章 “非典”與治理危機
-
1 少報道領導層,但能報道SARS嗎?
-
2 “非典”、人民與“三個代表”
-
3 “自保”運動與中國制度的脆弱性
-
4 “非典”與中國制度病
-
5 “非典”與新“社會契約”
-
-
第七章 位會問題與社會運動
-
1 農村的出踏在於結構性政治變革
-
2 中國農村的結構調整和民主化
-
3 要對農民去“妖魔化”
-
4 中共新領導層與農民
-
5 平民總理和農民問題
-
6 為甚麼要“麻煩製造”來爭取利益?
-
7 新領導層與既得利益群體
-
8 問題不僅僅在於“弱勢群體”
-
9 全球化和新一波的中國社會抗議運動
-
10 中國的政治危險在於三種權力的失衡
-
11 中國教育改革的三大敗筆
-
-
第八章 香港與中央政府
-
1 推進香港民主、鞏固“一國兩制”
-
2 為甚麼要畏懼香港民主化?
-
3 中國要謹慎考量香港問題的外在性
-
4 二十三條:特首危機還是兩制危機?
-
5 香港當“獨立自強”,拒絕淪為“國企”
-
6 香港的大陸認知的一個誤點
-
7 更堅密經貿安排與大中華關係
-
8 考量香港民主問題不能鼠目寸光
-
9 香港民主化問題要有個大局觀念
-
10 香港問題與兩種政治文化衝突
-
11 香港政制改革的轉折點
-
- 出版地 : 新加坡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