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自 序
-
第一部分 另一種視角: 關於本土化、研究理路及其方法的若干思考
-
本土化研究的程度與限度:我們能走多遠
-
一 本土化的消長及其問題的癥結
-
二 幾種觀點的澄清
-
三 本土化的層次及其階段
-
-
儒家的社會建構:中國社會研究視角與方法論的探討
-
一 個人與社會:西方社會研究的兩種理路
-
二 制度與話語:中國社會建構分析的基點
-
三 宗法社會:社會構成的複製與縮放
-
四 國家與個人:中國人的話語分析
-
五 儒家:知識精英的話語實踐
-
六 結語:中國社會研究的理路
-
-
語言分析:一種不容忽視的研究方法
-
一 現有常用研究方法中的問題
-
二 一種研究方向及其研究方法的提出
-
三 以中國人印象整飾研究為例
-
-
-
第二部分 概念性的本土研究與討論
-
中國人臉面觀的同質性與異質性
-
一 共識中的困惑
-
二 臉面觀的同質性結構
-
三 “關係”對臉面同質性的影響
-
四 從臉面的同質性走向異質性
-
-
“土政策”的功能分析-中國地方與組織領導的權力遊戲
-
一 土政策的涵義及其顯功能
-
二 土政策:普遍主義抑或特殊主義
-
三 土政策的潛功能
-
四 土政策功能需求的社會類型
-
-
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歷史性的分類及其轉型中的問題
-
一 價值、價值取向及其研究
-
二 劃分中國人價值取向類型的原由
-
三 中國人價值取向的類型及其轉型
-
四 幾次價值轉型顯示出的幾個問題
-
結語:現代中國人價值取向的趨勢
-
-
-
第三部分 經驗性的本土研究及其問題
-
中國人際關係網絡中的平衡性問題:一項個案研究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
二 個案情說描述
-
三 個案中的關係、網絡及其平衡性
-
四 平衡性的模式
-
五 討論:一種本士的解釋
-
-
家族主義與工具理性:蘇南農村的社會調查
-
一 問題的提出
-
二 中國家族主義的涵義
-
三 周莊人的家族結構及其血緣觀念
-
四 中日兩種招婿家庭模式的比較
-
五 中日家庭結構對現代經濟組織的影響
-
-
社會心理素費力與社會價值選擇
-
一 概念的再定義
-
二 承受主體的閾限問題
-
三 經驗研究中的心理承受力與價值選擇
-
四 社會沒有出現危機感的理由
-
附:“恥感文化”的狡黠之處-從一項問卷調查想到的
-
-
-
第四部分 建立本土理論與框架的嘗試
-
中國人際關係模式
-
一 本士的概念
-
二 中國人際關係的構成基礎
-
三 中國人際關係的基本模式
-
四 東西方人際關係模式之比較
-
-
中國人在社會行為取向上的抉擇-關於本土社會行為模式變量的考察
-
一 研究的層次及其討論
-
二 研究視角與方法
-
三 四項因素的提出及其闕係
-
四 中國人社會行為取向中的內在機制
-
五 四因素的配置及其命題
-
附:從本土社會行動理論看中國人“窩裹鬥”嗎?
-
-
個人地位:從一個概念的提出 到一種本土日常社會學分析框架的建立
-
一 原有概念框架的檢討與研究假設的提出
-
二 一個概念的提出
-
三 個人地位的形成基礎與獲得途徑
-
四 個人地位的運作方位
-
五 個人地位和社會地位之比較
-
六 結語:中國人日常社會學分析框架的建立
-
-
- 後記
- 出版地 : 新加坡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