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

出版日期
200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8681198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稍加閱讀,任何讀者就會立刻察覺出來這本集子后頭立著的是一個承擔得非常重的心靈。不難想像,不少讀者或許會猶如趨樂避苦般地趨輕避重,稍與沉重交接,就放棄了繼續與這個心靈對話的嘗試。得要更努力的閱讀,讀者才會發現,這個心靈並不是薛西弗斯,悲劇地永?負重而行,那太西方了。眼前的這個負重者則是相信他所背負的包袱,不是壓垮人的重量,而是解放的契機。這本集子裡的寫作則以其繁複的申論以及困勉的文風,寓言式地自我展示一個真理:逃脫歷史所積累的困局沒有直通車,只有深切地面對,進入,理解,掌握歷史的困局,或困局的歷史這一條路。
  • 方法作為救贖——序賀照田先生的《當代中國的知識感覺與觀念感覺》趙剛
  • 第一編:直擊當代
    • 制約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界的幾個問題
    • 貧乏的論爭 難預期的後果
    • 當代中國思想論爭的歷史品格與知識品格
    • 後社會主義的歷史與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觀的變遷
    • 時代的認知要求與人文知識思想的再出發
    • 中國革命和亞洲討論
    • 在困惑中搏求 在不安中承擔
  • 第二編:通過歷史觀想當代
    • 次經典、問題史閱讀與中國新思想傳統的形成——以《中國文化的展望》閱讀問題為中心的討論
    • 從殷海光晚年史學思想的轉變看引社會科學治史思路的限度
    • 徐復觀的晚年定論及其思想意義
    • 常規研究與創造力的獲得——以朱光潛研究、、寫作道路為參照的討論
  • 第三編:在回應中反觀自身
    • 社會科學本土化與學術自主性——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為參照的討論
  • 附錄一:基進的台灣社會研究
    • 以保守為建設以被動為主動——讀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附錄二: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王汎森
    • 拒絕成為自己 也拒絕成為他人——譚鈴木將久教授〈竹內好的中國觀〉
  • 附錄三:竹內好的中國觀 伶木將久
  • 作者後記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