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詞學批評家以詞人的創作為依託,以對詞的審美理想為旨歸,總結歸納出了獨具面目的詞學理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詞學批評。這些詞學批評成為詞論家評詞論詞的尺度和標準,影響著詞人的審美趣味,規範著詞人的創作趨向。因此,詞學批評對詞的創作具有導引和規範的作用,其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宋詞的興盛與清代詞學的中興,歷來是詞學界研究的重心。就詞學理論而言,沒有宋代詞學批評的奠基,清代詞學就成了無源之水。本書從宏觀的深層次上探窺宋代詞學批評的源流與發展,對宋代詞學批評內部幾個重大議題如本色辨體論、詩化破體論、詞法說、尊詞說、正變論、詞派意識、詞史觀念、詞品與人品關係論、比興寄託說、雅俗分流等獨特的批評範疇一一做了探討,闡述了這些專題的發展歷史與獨特內涵,從而發現了這些專題彼此之間互有碰撞關聯及此消彼長。宋代詞學批評於是有了清晰的理論闡釋與發展線索,而清代的詞學思想也有了它發展的牢固根基與源頭活水,以期破除人們根深柢固的「宋代詞學理論落後於創作」的誤解。
宋詞的興盛與清代詞學的中興,歷來是詞學界研究的重心。就詞學理論而言,沒有宋代詞學批評的奠基,清代詞學就成了無源之水。本書從宏觀的深層次上探窺宋代詞學批評的源流與發展,對宋代詞學批評內部幾個重大議題如本色辨體論、詩化破體論、詞法說、尊詞說、正變論、詞派意識、詞史觀念、詞品與人品關係論、比興寄託說、雅俗分流等獨特的批評範疇一一做了探討,闡述了這些專題的發展歷史與獨特內涵,從而發現了這些專題彼此之間互有碰撞關聯及此消彼長。宋代詞學批評於是有了清晰的理論闡釋與發展線索,而清代的詞學思想也有了它發展的牢固根基與源頭活水,以期破除人們根深柢固的「宋代詞學理論落後於創作」的誤解。
- 自序
-
第一章 緒論
-
第一節 「詞學批評」概念之界說
-
第二節 詞學批評自詩學獨立而出的文學史意義
-
第三節 詞學批評的文本形式和與現狀評估
-
第四節 宋代詞學批評研究的理論思維
-
第五節 詞學批評視野的開展與思路的安排
-
-
第二章 從本色論到辨體論的建立
-
第一節 宋代以前本色詞論的形成
-
第二節 陳師道的「本色說」與晁補之的「當行說」
-
第三節 李之儀的「自有一種風格」說
-
第四節 李清照的「別是一家」說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三章 詩化破體論的新變
-
第一節 蘇軾的「自是一家」說
-
第二節 黃庭堅的「知人以論詞」說
-
第三節 張耒的「性情之自然」說
-
第四節 王灼的「詩詞同源」說
-
第五節 辛派詞家的「陳經濟之懷」說
-
第六節 結語
-
-
第四章 詞法意識及填詞門徑的一脈相承
-
第一節 李之儀和李清照的詞法觀
-
第二節 沈義父《樂府指迷》的「論詞四標準」
-
第三節 張炎《詞源》對沈義父的繼承與發展
-
第四節 《詞源》對陸輔之《詞旨》的影響
-
第五節 結語
-
-
第五章 辨體與破體兩種尊詞指向的異流同歸
-
第一節 宋代以前文體觀的發展
-
第二節 詞之「正體」與「別格」意識的形成
-
第三節 「破體」與「辨體」詞論產生之背景
-
第四節 「辨體」與「破體」之爭在北宋詞壇的生成與演化
-
第五節 「辨體」與「破體」之爭在南宋詞壇的發展與歸趨
-
第六節 南宋風雅詞論在辨體與破體的雙向並行中發展
-
第七節 結語
-
-
第六章 正變觀的發展
-
第一節 正變觀的源流
-
第二節 北宋「本色批評」與「雅俗之辨」奠定了正變觀的基礎
-
第三節 南宋詞壇突破北宋主流以本色論詞的局限
-
第四節 詞論的正變之爭與實際創作的悖離:豪放與婉約兩種詞風在詞作表現中交融
-
第五節 豪放詞始終未能成為詞體正宗的原因
-
第六節 從雅俗遞變的角度看宋詞正變論發展的極至
-
第七節 結語
-
-
第七章 詞派意識的形成
-
第一節 婉約、豪放在詞學中的分野:由對蘇詞的評論而形成正變對照
-
第二節 宋代朦朧詞派意識的萌芽:由南宋人自覺以蘇詞為榜樣而形成
-
第三節 宋人是否以「婉約」與「豪放」分立詞派?
-
第四節 今人所言之蘇辛詞派是否成立?
-
第五節 宋代詞派意識對清詞的影響
-
第六節 結語
-
-
第八章 詞史觀念的建構
-
第一節 「詞史」的義涵
-
第二節 宋代以前詞史觀的理論建構
-
第三節 從詞的「本源」出發以論詞史源流
-
第四節 從「正變論」的角度建構詞史
-
第五節 從「劃分流派及總結詞家之問的聯繫」以建構詞史
-
第六節 從詞話的本事記載和選詞以存史的方式來建構詞史
-
第七節 宋人在創作中以詞存史:詞史即時代與個人的心靈反映
-
第八節 結語
-
-
第九章 詞品與人品關係論
-
第一節 唐五代時期崇「娛賓說」,尚無詞品與人品相關論述
-
第二節 北宋初年尚「遣興說」,詞成為士大夫顯現內心的途徑
-
第三節 北宋中期至南宋初年蘇軾詩化理論開啟詞品與人品關係論
-
第四節 宋室南渡後辛派詞論強調道德人品與時代擔荷的關係
-
第五節 南宋末年江湖詞人融寒士人格與晉宋風範的騷雅詞品
-
第六節 宋代詞品與人品關係論的局限與修正
-
第七節 結語
-
-
第十章 比興寄託說的生成與發展
-
第一節 宋代以前詞論中比興寄託說的發展
-
第二節 宋詞所以富興寄之因
-
第三節 比興寄託說在宋代詞論中的生成與發展
-
第四節 從比興寄託說的發展歷程看宋代士大夫生命歷程的轉折:從「不遇」而「怨徘」而「雅麗」
-
第五節 結語
-
-
第十一章 復雅觀的發展軌跡及文化內涵
-
第一節 宋代以前詞體之復雅觀
-
第二節 北宋初年晏殊的「富貴閑雅」:昇平時代世俗生活的文人化呈現
-
第三節 北宋中期蘇軾的「曠放高雅」:展現遭挫後道家式主體人格對「歌者之詞」的變革
-
第四節 北宋後期周邦彥的「渾厚和雅」:深厚的情感透過思索安排和音律講究而表現
-
第五節 南宋初年「政教中正之雅」:側重從倫理教化功能與儒家言志觀以評詞
-
第六節 南宋初中期辛派詞論重情性的「詩化之雅」
-
第七節 南宋中晚期姜夔不泥於情事本身的「清空騷雅」
-
第八節 南宋末年吳文英講究技巧創新之極致的「密麗穠雅」
-
第九節 結語
-
-
第十二章 結論
-
第一節 詞學批評在倫理傳統與消費功能的矛盾中進行
-
第二節 從具體評價上的「雙重標準」進入到理論上的「復雅尊體」
-
第三節 宋代詞學批評對後代詞學的影響
-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