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蘇東坡詩畫合一之研究

出版日期
2007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66884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非作東坡詩畫創作之研究,特以北宋政治社會之變動,波及於文化,影響知識份子之思想,流風所及,元明以後文人士大夫之精神因而形成;此一精神逮乎有清末造而弗替。追本溯源,雖為北宋一代之風氣所使然,不得盡歸之於東坡,然以當時東坡聲望之高,影響之大,要不得謂非最重要之一人。
  • 自序
  • 第一章 東坡之時代家庭背景
    • 第一節 社會背景
    • 壹、唐以前世族力量之消失
    • 貳、宋代重文抑武之社會
    • 參、求和外交之偷安社會
    • 肆、高度繁榮之社會經濟
    • 伍、手工業興隆之社會
    • 第二節 時代思潮
    • 壹、儒釋道思想融合之時代
    • 貳、學術獨立自由之時代
    • 參、內在自主之求理風氣
    • 肆、承上啟後、復古求變之創新精神
    • 伍、文化普及、通俗化之時代
    • 陸、士大夫文化之時代
    • 第三節 家庭陶冶
    • 壹、學藝風盛之生地
    • 貳、曠達寬容之家風
    • 參、重文好藝之家風
    • 肆、養才重士、不泥古之家風
  • 第二章 東坡詩畫理論之淵源
    • 第一節 儒家積中發外,自我擴充之積極創造態度
    • 第二節 莊子逍遙齊同、無窮空明、神乎其技之理念
  • 第三章 詩畫合一探源
    • 第一節 詩畫一律之提出
    • 第二節 「無形畫」轉為「有聲畫」之意義
    • 第三節 「詩、書、畫三絕」說之源起
    • 第四節 題畫詩之起源
    • 第五節 詩畫合一之成因
  • 第四章 詩畫合一探義
    • 第一節 詩中有畫之涵義
    • 壹、自東坡之體悟見之
    • 貳、其他各家之見
    • 第二節 「畫中有詩」之真諦
    • 壹、自東坡之體悟見之
    • 貳、自唐五代著錄觀之
    • 參、宋以後偏重「氣韻高清」之論
    • 第三節 「詩畫合一」之真義
  • 第五章 東坡詩畫理論探述
    • 第一節 詩畫之道大備於唐說
    • 第二節 東坡之詩論
    • 壹、以虛明清淨涵納自然之咀嚼、淘鍊態度
    • 貳、放情於自然
    • 參、詩之「清」與「新」
    • 肆、「外枯澹,中膏美」之詩論
    • 第三節 東坡之畫論
    • 壹、直寫胸臆之畫風
    • 貳、內外一致、心手相應之畫論
    • 第四節 「畫師摹寫物象與詩人同」說
  • 第六章 詩畫合一理論之影響探析
    • 第一節 影響東坡及時人者
    • 壹、寬容通脫之理念
    • 貳、文士領導詩畫創作成風
    • 參、 文士好墨尚清之風
    • 第二節 影響於詩畫創作態度者
    • 壹、「心手相應,變態無窮」之觀念
    • 貳、「物我融合」之創作態度
    • 參、「自我表現」之創作精神
  • 第七章 結語
  • 附錄一:歷代流傳東坡書畫作品編年表
  • 附錄二:李杜題畫詩之意涵
    • 壹、前言
    • 貳、李白題畫詩的意涵
    • 參、杜甫題畫詩之意涵
    • 肆、李杜題畫詩之意涵比較
    • 伍、李杜題畫詩之意涵對當代後世之影響
    • 陸、結論
    • 附錄:參考書目與期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