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憨山大師的生死觀

出版日期
20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668777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憨山大師是明末佛教四大師之一,他的中心思想是要以佛學來融攝儒家與道家學說,並倡導「三教合一」的思想理論,而《莊子內篇註》即是他以佛解《莊》、攝道歸佛的實際論著,用以證明佛道融合的可能性。
  本書的內容在於釐清佛家與道家生死觀的異同,一方面還原《莊子》生死觀之本來面目,另一方面凸顯佛家生死觀之獨特理論。藉此佛道二家生死觀的比較,希望能為世人開啟一條正向而健康的生命大道,解決當今世人迷失的生命思想,隨緣適性地尋得適合自己的失死觀。
  • 何序 何淑貞
  • 沈序-立定脚跟做人 沈謙
  • 荘序 荘雅州
  • 緒論
    • 一、研究動機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檢討
  • 第一章 晚明佛學的復興
    • 第一節 佛學思想的衰落
    • 一、政治措施的影響
    • 二、僧人僧風的低落
    • 第二節 陽明心學的啟發
    • 一、心性良知的關聯
    • 二、對應狂禅的反動
    • 第三節 四位大师的整合
    • 一、雪棲祩宏
    • 二、紫柏真可
    • 三、憨山德清
    • 四、藕益智旭
    • 第四節 居士佛教的興起
    • 一、儒佛調和
    • 二、禪泽雙修
    • 三、行解相應
    • 四、因果信仰
    • 五、佛界效應
  • 第二章 憨山的生平及思想
    • 第一節 三教合一的因緣
    • 一、儒家因緣
    • 二、道家因緣
    • 三、佛家因緣
    • 第二節 積極入世的作爲
    • 一、孝親報恩
    • 二、忠貞爱國
    • 三、仁義悲憫
    • 四、見義勇爲
    • 第三節 修道證悟的功夫
    • 一、淡泊少欲
    • 二、心齊坐忘
    • 三、開悟實證
    • 第四節 弘揚佛法的使命
    • 一、爲法忘身
    • 二、復興道場
    • 三、開示佛法
    • 四、肉身嗣祖
  • 第三章 世人迷妄的生死觀
    • 第一節 悦生惡死的情愫
    • 一、身爲苦本
    • 二、心形俱溺
    • 三、爱成道虧
    • 四、養生之客
    • 第二節 功名愛欲的追求
    • 一、多欲爲苦
    • 二、功名之累
    • 第三節 機心强行的造作
    • 一、機心我見
    • 二、强行造作
    • 第四節 是非人我的言辯
    • 一、小知妄見
    • 二、人我對待
    • 三、是非言辯
  • 第四章 真人覺悟的生死觀
    • 第一節 齊一死生的醒悟
    • 一、大而化之
    • 二、破除形骸
    • 三、養生之主
    • 第二節 功名愛欲的捨離
    • 一、少欲無爲
    • 二、無用之用
    • 第三節 是非人我的絕待
    • 一、是非絕待
    • 二、物我雨忘
    • 第四節 無心顺理的安命
    • 一、無心適性
    • 二、安命顺理
  • 第五章 無礙解脱的功夫論
    • 第一節 参究返觀的功夫
    • 一、禪門参究
    • 二、天台止觀
    • 第二節 形軀欲界的超脱
    • 一、四大皆離
    • 二、超脱欲界
    • 第三節 明心見性的澄悟
    • 一、三界唯心
    • 二、明心見性
    • 第四節 寂照雙融的境界
    • 一、涉世無患
    • 二、寂照雙融
  • 結論
    • 一、憨山註荘的時代意義
    • 二、本文研究的發現
    •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 重要参考文献
  • 俊韶-月光曲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