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 上篇翻譯理論研究方法論探索
-
第一章本位與外位
-
1.1本位觀芻議
-
1.2外位參照
-
1.3本位觀照•外位參照
-
1.4結語
-
-
第二章主體與客體
-
2.0概述
-
2.1關神主體的科學定位
-
2.1.1主體的主導性
-
2.1.2主體的「備力」:範圍和限度
-
2.l.3主體的「無限可彎性」
-
2.1.4主體的能動性源自客體
-
2.1.5結語
-
2.2翻譯客體的功能:拒斥主體的「淩駕權力」
-
2.2.1翻譯客體是一個三元複合體
-
2.2.2文本的「權力」:拒斥□釋
-
2.2.3文本的內在矛盾和不確定性
-
2.2.4文本的非整體性
-
2.2.5文本的期待性
-
2.6.6文本的語義隱含
-
2.7.7文本與作者:人文互證觀
-
2.2.8文本與讀者:譯者的取向參照系
-
2.3結語
-
-
第三章方法論餘論三則
-
3.0意義的人文性:基本依據
-
3.1語言的人文性與科學方法論
-
3.2繼承與開拓
-
3.3歷史感與現實感
-
- 中篇翻譯理論的哲學視角
-
第四章語言觀興翻譚理論問題
-
4.0概述
-
4.1語言的同質性興異實性
-
4.2翻譚語言學要求同質語言觀和興質語言觀的辯證統一
-
4.3漢語的異質性與翻譯理論問題
-
4.3.1漢語的文字體系和聲韻系獨樹一織
-
4.3.2漢語的形式(形態)弱勢與意念強勢
-
4.3.3漢語的意念主軸與英語的形態主軸
-
4.3.4漢語語法的異質性表現
-
4.3.4A「意合對接」:語義功能的強化
-
4.3.4B「盡在不言之中」:語法範的虛化
-
4.3.4C「舉綱意斷」:句法結構的話題化
-
4.4結語
-
-
第五章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上):現代語言哲學中的各種意義觀
-
5.0概述
-
5.1翻譯學視角中的語言哲學意義理論
-
5.1.1指稱論(TheoryofReference)意義觀
-
5.1.2觀念論(IdeationalTheory)意義觀
-
5.1.3語用論(UseTheory)意義觀
-
5.1.4指號論(SignsTheory)意義觀
-
5.2結語
-
-
第六章翻譯學的意義理論(下):中國翻譯學意義理論架構
-
6.0緒論:意義對譯學的意義
-
6.1翻譯學意義理論的認識論
-
6.1.0神學視角中意義的基本特徴
-
6.1.1意義的實體性
-
6.1.2意義的疏略性
-
6.1.3意義的不確定性
-
6.1.4意義的游移性
-
6.1.5意義與思維的伴隨性
-
6.1.6意義的邏輯性
-
6.1.7結語:意義的定義問題
-
6.2意義獲得的途徑
-
6.2.1指號系統
-
6.2.1A指號的容載功能:容載的無限性
-
6.2.1B指號的相對任意性和相對的意義提示性
-
6.2.1C指號的駁雜性
-
6.2.1D指號的誤導性
-
6.2.2指稱系統和超指稱系統
-
6.2.2A指稱的領別問題
-
6.2.2B超指稱的意義系統
-
6.2.2C指稱的定位問題
-
6.2.3語境系統
-
6.2.3A語境對意義的決定作用
-
6.2.4結話:翻譯學的「意義範式」
-
6.3意義的表現論
-
6.3.1翻譯再現的層次
-
6.3.2動態表現與非動態表現
-
6.3.3結語
-
6.4意義的對策論
-
6.4.1必須將意義視為能動而非僵化的實體
-
6.4.2必須通達變關鍵在把握意向
-
6.4.3意義理論中的形式問題:形式受制於意向的調節
-
6.4.3A把握體現意向的形式意義(meaningoftheform)
-
6.4.3B形式運籌的決定因素
-
6.4.3現形式與意義意向的整合:形式的適度異化
-
6.5結語
-
-
第七章論翻譯思維
-
7.0概述
-
7.l翻譯思維的特徴:三個平面
-
7.2現代西方哲學典文論的「理解理論」
-
7.3翻譯學的「理解理論」
-
7.3.1翻譯中的理解障礙
-
7.3.1A表層理解障礙
-
7.3.1B淺層(中介層)理解障礙
-
7.3.1C深層理解障礙
-
7.3.2環解障礙的成因分析
-
7.3.3翻譯學的理解對策論
-
7.3.3A對策一:辨識指稱的情微性
-
7.3.3B對策二:消解結構的確定性
-
7.3.3C對策三:透察意義的意向性
-
7.3.3D對策四:充分發揮主體的應變功能
-
7.3.3E對策五:充分發揮文本的意指功能
-
7.4結語
-
-
第八章翻譯中的語言邏輯問題
-
8.0概述
-
8.1翻譯中的邏輯規約和校正
-
8.2織譯的邏輯思維鏈
-
8.2.1概念理解謬誤
-
8.2.2邏輯悖理謬誤
-
8.2.3語段混亂謬誤
-
8.3所謂語言真值問題
-
8.3.1「意義即真值」論
-
8.3.2冗餘的「非真值」論
-
8.3.3所謂「真值共享」論
-
8.4結語
-
- 下篇翻譯的價值觀論
-
第九章新觀譯觀理論探索
-
9.0概述
-
9.1新世紀的翻譯學:翻譯理論的科學化
-
9.1.1歷程和條件
-
9.1.2翻譯理論科學化的具體任務
-
9.2新翻譯觀芻議
-
9.2.1將主體與客體合理定位
-
9.2.2賦予譯者充分的酌情權:「權力轉移」
-
9.2.3鼓勵對文本的多樣化闡釋和再現
-
9.2.4充分關注對形式的表現論研究
-
9.2.5充分關注讀者的接受
-
9.3結語
-
-
第十章翻譯批評論綱
-
10.1翻譯批評總論
-
10.2關於翻譯批評的主體
-
10.3關於批評的標準
-
10.4關於翻譯批評的對象
-
10.5關於翻譯批評的方法
-
- 中文參考書目
- 英文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