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食人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5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8014597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中國民以食為天「有毛的吃到棕衰,無毛吃到秤鉈」,中華料理更是名聞天下。但要論「食之極致」,則恐非舉世無雙的中國食人文化莫屬。從中國「二十六史」及諸多重要官方文獻考證,自西元前二O五年至西元一九三O年為止的兩千多年間,中國歷史上共有一百一十八個年代發生過人吃人的記載。平均每十八年就有一次大規模的人吃人。這還僅限於有官方文獻可考的官方紀錄,(不包括地方誌、野史雜記),也僅限於太飢荒時的人吃人,若至於戰亂時的人吃人,平常時的吃人肉......那就更無計其數了。
  實則我們從中國史書上經常可以讀到諸如「易子而食」、「人相食」、「啖肉」、「癵肉」、「肉刑」、「割股事親」、「割肝炒菜」、「弱肉強食」、「人市」、「人肉包子」、「人肉市場」、「人肉筵席」、「殺妻宴客」、「吃人禮教」,甚至「乾屍」、「鹽屍」、「人彘」等駭人的字眼,可見中國不僅太飢荒時人吃人,戰亂時人吃人,即使平時,也常以人肉當美食,生病時以人肉當藥補,並發展出一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人肉料理學。亦即,中國的食人文化,已從單純逞口腹之慾的生理次元,「精進」到洩恨報仇、宗教祭祀、貴族饗宴、官場酬酢...的精神心理次元了。哀哉,中國食人史,無乃一部陰森卻又活生生的冷血「慘史」。
  • 第一章 飢饉
    • 1.中國歷史中大飢荒時發生過多少次人吃人的「凶象」
    • 2.先秦時代的中國在飢荒時有沒有人吃人的傳聞或實錄
    • 3.歷代中國在大飢荒時所發生的人吃人以什麼地方最多
    • 4.中國在大飢荒時人吃人的情況到底到達怎樣的程度
    • 5.中國歷代大飢荒時主要充飢食糧是人肉還是草根樹皮
    • 6.大飢荒有時甚至連墓中屍骨也被掘食是否真實
    • 7.攻城戰以外中國在飢荒時有「易子而食」的可能性嗎
    • 8.爲何每逢王朝交替的時候人吃人之風特別猖獗
    • 9.到了人民中國的時代中國會不會再有人吃人的危機
    • 10.中國爲何會發展成爲人類史上罕見的人吃人超大國
  • 第二章 攻城
    • 11.中國歷代圍城戰爭中因兵飢而常見的飢饉食譜有什麼
    • 12.春秋戰國時代攻城戰時傳說的「易子而食」真相如何
    • 13.兩漢的圍城戰爭是中國史上較少發生人吃人的時代
    • 14.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奠定中國食人文化基礎的過渡期
    • 15.中國食人文化的體系是在隋唐確立而開花結果的
    • 16.宋代的攻城戰開始殺人絞油製成新型攻城武器人油礮
    • 17.元明時代的吃人圍城戰爲什麼都集中在改朝換代之際
    • 18.吃人圍城戰到了清末大炮在戰史上登場而結束
    • 19.吃人的戰略有時能使敵軍膽寒而失去抵抗的戰鬥能力
    • 20.爲什麼中國的圍城戰爭經常會發生糧盡人吃人的局面
  • 第三章 軍糧
    • 21.中國一到戰亂激化時軍隊經常捕食周圍的民眾當軍糧
    • 22.敗殘的士兵經常成爲敵人捕食的高等哺乳動物
    • 23.專門捕食弱者的食人集團「餓賊」是如何出現的呢
    • 24.唐末東來的阿拉伯商人筆下所描述的中國食人之風
    • 25.沒有民眾或敵人可吃時軍隊有時也不得不殺食戰友
    • 26.黃巢軍團的人肉加工場「春磨寨」可能日殺數千人嗎
    • 27.長期戰亂時乾屍、鹽屍是前線部隊的貴重軍糧
    • 28.五代軍中專司養人宰食的「宰殺務」是傳說還是真實
    • 29.威武不屈的忠臣義士很容易成爲軍人窮兵黷武的餌食
    • 30.軍隊每當缺糧時經常捕食民眾其社會背景到底是什麼
  • 第四章 帝都
    • 31.兩漢時代的古都長安城在人吃人的戰亂中成爲廢墟
    • 32.唐代國際首邑長安都城如何從繁榮的巔峰走向崩潰
    • 33.洛陽城災荒中的人吃人比兵飢中的人吃人還要多
    • 34.中世紀汴京從繁華都市淪落爲悲情都市的前前後後
    • 35.從《守汴日記》、《大梁守城記》看明代開封城的潰滅
    • 36.九百餘年的古都北京也不時吹起人吃人之狂飆風潮
    • 37.侯景的南京大屠殺在中國史上是不是空前絕後的呢
    • 38.湘軍的南京大屠殺與日軍的南京大屠殺孰凶
    • 39.人肉市場的興衰是商業都市楊州興亡史的縮影
    • 40.中國大規模的人吃人爲什麼都發生在國都大城
  • 第五章 人市
    • 41.爲什麼中國歷代的人肉價格都比狗肉豬肉還不如
    • 42.唐末五代以來中國人肉市場的市況如何變化
    • 43.中國人肉市場的開設是商品經濟發達的一種時代象徵
    • 44.中世以來中國歷代的人肉售價到底一斤多少錢
    • 45.中國人肉市場的商品流通途徑是如何確立起來的
    • 46.中國政府爲何要將處刑後的人賣給民問供市民享用
    • 47.寧願被宰食而不願失貞的貞女故事是喜劇還是悲劇
    • 48.《印度中國見聞錄》述及中國市場公然販賣人肉探實
    • 49.《水滸傳》中人肉包子象徵的商品意義是什麼
    • 50.中國歷朝人肉市場的市況有什麼不同的特色
  • 第六章 藥用
    • 51.食人醫學的開山祖是撰寫《本草拾遺》的陳藏器嗎
    • 52.李時珍《本草綱目》人部是集食人醫學之大全嗎
    • 53.《本草綱目》中爲何要介紹吃人的藥效又要批評吃人
    • 54.宋代政府用什麼政策來鼓勵百姓吃人事親盡孝
    • 55.蒙古人統治中國禁止漢人吃人盡孝政策有沒有成功
    • 56.明太祖爲何從獎勵吃人盡孝一變成爲禁止吃人事親
    • 57.清代以來食人醫學如何在中國大地生根開花結果
    • 58.食人醫學的源流是來自方伎的煉丹術或迷信嗎
    • 59.魯迅因徐錫麟被清兵割肝炒菜而寫〈狂人日記〉
    • 60.魯迅的小說〈藥〉中的革命烈士夏楡是不是暗示秋瑾
  • 第七章 嗜肉
    • 61.爲什麼後世不譴責吃易牙長子的齊桓公而僅批易牙
    • 62.嗜食人肉的大都是高官顯要或富商巨賈
    • 63.知人肉味者諳人肉不如內臟或人腦更令人垂涎
    • 64.諸史列傳中嗜好吃人的皇親國戚爲數不少
    • 65.隋唐五代食人群雄之中誰最有資格入選吃人三傑
    • 66.中國人最嗜好而又拿手的人肉料理到底有什麼名菜
    • 67.陶宗儀《輟耕錄》的〈想肉〉如何記述人肉料理法
    • 68.華夏之民爲什麼自古以來那麼喜歡吃四周的夷狄
    • 69.爲什麼中國政府要教育小孩唱吃肉飲血的「滿江紅」
    • 70.魯迅認爲中國文化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 第八章 忠義
    • 71.周文王吃長子伯邑考是爲了蒙蔽紂王的心理測驗嗎
    • 72.樂羊將軍食子周文王也食子爲何世人的評價不同
    • 73.晉文公食忠臣介之推的股肉成爲割股事親的始祖
    • 74.死守睢陽城的張巡、許遠如何成爲吃人忠義的典範
    • 75.前仆後繼的歷朝吃人忠臣義士食肉飲血各有千秋
    • 76.割一塊股肉獻給刎頸之交到底能代表什麼信義
    • 77.劉安殺妻來宴請劉備是中國人「好客」的象徵嗎
    • 78.餓賊跳梁的時代吃人盡孝捨身取義的故事層出不窮
    • 79.元曲〈趙禮讓肥〉的劇本取材自《後漢書》嗎
    • 80.中國忠臣義士的吃人道德觀與中國史家的吃人史觀
  • 第九章 動機
    • 81.殷代的紂王是不是開創各式吃人刑罰的開山祖
    • 82.喜歡將臣下處以「吃人之刑」是不分暴君或明君的
    • 83.帝王群臣的吃人宴爲何要從宮廷吃到市民廣場
    • 84.老百姓如何分享帝王將相亂臣賊子之高貴血肉
    • 85.歷朝首都市民較有口福分享名垂青史的高官顯要之肉
    • 86.噉食仇敵心肝是中國實踐復仇主義的最高儀式
    • 87.在中國「吃肉之刑」可以收到懲一儆百的效果嗎
    • 88.由於不滿的發作將領或權力者有時也會被部下所吃
    • 89.弱肉強食是動物界生存競爭與中國食人文化的鐵則
    • 90.中國人吃人的動機來自中國精神文明的深層結構嗎
  • 第十章 文化
    • 91.子路被醢以後孔子就不再吃向來最喜歡的醢肉嗎
    • 92.同盜跖論仁義道德不成孔子差點被割食生肝
    • 93.中國天文學者認爲天狗星的出現是天下人相食的凶兆
    • 94.中國人如何從星象觀測來完成食人天文學的體系
    • 95.馬可波羅《東方見聞錄》之上都吃人風習是否真實
    • 96.《東方見聞錄》中對福建人吃人的風習是否爲誤傳
    • 97.〈狂人日記〉能從階級理論二分爲吃人與被人吃嗎
    • 98.吳虞的〈吃人與禮教〉對後世的中國人有什麼影響
    • 99.食人語言學在什麼歷史背景下形成而發達起來的
    • 100.《西遊記》若不以吃玄奘的肉當主題會不會成爲名著
  • 終章 結語
    • 101.中國的食人文化到底如何形成與發揚光大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