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現代微生物學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3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616698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一章 微生物學的發展史及領域
    • 一、微生物的發現
    • 二、自然發生說及對其之駁斥
    • 三、微生物學之創立
    • 四、領敖生物對有機物質和無機物質影響的發現
    • 五、二十世紀微生物的發展
    • (一)微生物治療藥物和抗生素之發現
    • (二)微生物學與遺傳學或分子生物學
    • 六、微生物世界的組成
    • 七、微生物學的應用領域
  • 第二章 原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 一、細菌的大小、形狀和排列狀態
    • (一)細菌的大小
    • (二)細胞的形狀和排列狀態
    • 二、細菌的細胞結構
    • (一)細胞壁
    • (二)細胞膜
    • (三)細胞質及其他內含物
    • (四)核區與質粒
    • (五)鞭毛
    • (六)纖毛及性纖毛
    • (七)莢膜和黏液層
    • (八)內生孢子
    • (九)伴孢晶體
  • 第三章 真核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 一、細胞基質
    • (一)微絲
    • (二)微管
    • (三)間絲
    • 二、內質網
    • 三、溶酶體和內吞作用
    • (一)溶酶體
    • (二)內吞作用
    • 四、真核細胞的核糖體
    • 五、粒線體
    • 六、葉綠體
    • 七、細胞核及細胞分裂
    • (一)細胞核的結構
    • (二)核仁
    • (三)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
    • 八、外部的細胞被覆物
    • 九、纖毛和鞭毛
    • 十、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
    • 十一、內共生作用參與了真核生物的進化
  • 第四章 真核微生物
    • 一、真菌
    • (一)真菌的分佈
    • (二)真菌的重要性
    • (三)真菌的形態結構
    • (四)真菌的營養及生活方式
    • (五)真菌的繁殖
    • (六)真菌的傳播
    • (七)真菌門的特性
    • 二、黏菌
    • (一)黏菌綱
    • (二)集胞菌綱
    • 三、藻類
    • (一)藻類的分佈
    • (二)藻類的重要性
    • (三)藻類之一般特性
    • (四)藻類的生殖
    • (五)藻類之分類及各門之特性
  • 第五章 病毒
    • 一、病毒的一般性質
    • 二、病毒的培養
    • 三、病毒的結構
    • (一)病毒粒子之大小
    • (二)病毒結構的一般性質
    • 四、病毒的化學組成
    • (一)病毒的蛋白質
    • (二)病毒的核酸
    • (三)病毒的其他化學成分
    • 五、病毒的增殖及其過程
    • (一)吸附
    • (二)侵入
    • (三)核酸的複製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 (四)組裝
    • (五)釋放
    • 六、病毒的種類與分類
    • (一)微生物病毒
    • (二)植物病毒
    • (三)脊椎動物病毒
    • (四)無脊椎動物病毒
    • 七、類病毒和朊病毒
    • (一)類病毒
    • (二)朊病毒
  • 第六章 微生物的營養
    • 一、微生物的營養物質
    • (一)碳素化合物
    • (二)氮素化合物
    • (三)礦物元素
    • (四)生長因子
    • (五)水
    • 二、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 (一)光能無機營養型
    • (二)光能有機營養型
    • (三)化能無機營養型
    • (四)化能有機營養型
    • 三、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 (一)簡單擴散
    • (二)易化擴散
    • (三)主動運輸
    • (四)基團移位
    • (五)鐵離子吸收
    • 四、培養基
    • (一)製備培養基之基本原則
    • (二)培養條件
    • 五、培養基的類型
    • (一)依據培養基的成份
    • (二)依據培養基的用途
    • 六、純培養微生物的分離
    • (一)塗佈平板法
    • (二)劃線平板法
    • (三)傾注平板法
    • (四)菌落的型態和生長
    • 七、微生物之長期保存
    • (一)斜面保存法
    • (二)懸浮液保存法
    • (三)土壤保存法
    • (四)隔絕空氣保存法
    • (五)低溫冷凍保存法
    • (六)液態氮保存法
  • 第七章 微生物的生長
    • 一、微生物群體生長的規律
    • (一)生長曲線
    • (二)群體生長的特性
    • 二、微生物生長的測定
    • (一)微生物數量的檢測法
    • (二)測定微生物的生長量或細胞量
    • 三、微生物的連續培養
    • (一)化學恆常器
    • (二)混濁恆常器
    • 四、平衡生長與不平衡生長
    • 五、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
    • (一)溶質和水活度
    • (二)酸鹼值(氫離子濃度)
    • (三)溫度
    • (四)氧氣
    • (五)輻射作用
    • (六)壓力
  • 第八章 能量和酶
    • 一、熱力學第一定律
    • 二、化學能的轉化
    • 三、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的概念
    • 四、化學反應中自由能的變化與意義
    • (一)化學反應的自由能變化公式
    • (二)標準自由能變化(△G(上標o))及其與平衡常數的關係
    • 五、腺苷三磷酸(ATP)在代謝中之作用
    • (一)ATP是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
    • (二)ATP的結構特性與自由能釋放
    • 六、氧化還原和電子載體
    • (一)氧化還原反應
    • (二)電子(傳遞)載體
    • 七、酶
    • (一)酶是生物催化劑
    • (二)酶之組成及輔助因子
    • (三)醃催化反應的動力學
    • (四)影響醃活性之因子
  • 第九章 能量代謝:能量的產生
    • 一、代謝作用概論
    • 二、從葡萄糖分解成丙酗酸之途徑
    • (一)解醣作用
    • (二)五碳糖磷酸途徑
    • (三)Entner-Doudoroff途徑
    • 三、三羧酸循環
    • (一)三羧酸循環途徑
    • (二)電子傳遞和氧化磷酸化作用
    • 四、解醣作用及有氧呼吸所生成的ATP
    • 五、發酵作用
    • (一)乙醇發酵
    • (二)乳酸發酵
    • (三)混合酸和丁烷二醇發酵
    • (四)丙酮-丁醇發酵
    • 六、無氧呼吸
    • (一)硝酸鹽的還原
    • (二)硫酸鹽還原
    • (三)碳酸鹽還原
    • 七、光合作用
    • (一)光合細菌
    • (二)光合色素
    • (三)真核生物和藍細菌的光合作用
    • (四)不產氧光合細菌
  • 第十章 細胞物質生化合成的耗能代謝
    • 一、掌控生化合成之原理
    • 二、二氧化碳之固定與還原
    • (一)羧化階段
    • (二)還原階段
    • (三)再生階段
    • 三、糖類及多糖類之合成
    • (一)糖異生的途徑而形成單糖
    • (二)單糖衍生物及其相互轉化
    • (三)蔗糖及多糖類之生物合成
    • 四、無機態磷、硫和氮的同化作用
    • (一)磷的同化作用
    • (二)硫之同化作用
    • (三)氮之同化作用
    • 五、氨基酸之合成
    • 六、回補反應
    • 七、嘌呤、嘧啶和核苷酸的合成
    • (一)嘌呤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二)嘧啶核糖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 (三)去氧核糖核苷酸的合成
    • 八、脂肪物質的合成
    • (一)脂肪酸之合成
    • (二)磷脂酸的合成
    • (三)磷脂質的合成
    • 九、勝聚糖之合成
    • (一)細胞質中之合成
    • (二)細胞膜內之合成
    • (三)細胞膜外之合成
  • 第十一章 核酸與蛋白質的合成
    • 一、核酸的結構
    • (一)DNA的結構
    • (二)RNA的結構
    • (三)細胞內DNA的組成
    • 二、DNA複製
    • (一)複製子
    • (二)雙鏈DNA分子的半保留複製
    • (三)複製的起點和方向
    • (四)雙環鏈狀DNA複製機制的幾種主要方式
    • (五)DNA複製的機制
    • 三、DNA轉錄(或RNA的合成)
    • (一)RNA合成的基本特徵
    • (二)原核生物的轉錄
    • (三)真核生物的轉錄
    • 四、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 (一)與蛋白質生物合成相關的大分子
    • (二)蛋白質生物合成的機制
  • 第十二章 酶活性和合成的調控
    • 一、代謝管路
    • 二、酶活性的調控
    • (一)別構調控
    • (二)酶之共價修飾
    • (三)回饋抑制作用
    • 三、信使RNA (mRNA)合成之調節
    • (一)σ(sigma)因子之調控
    • (二)誘導和阻遏
    • (三)誘導和阻遏的機制
    • (四)操縱子正調控和分解
    • (五)合成途徑操縱子的弱化作用
    • (六)反義RNA對基因表現的調控
  • 第十三章 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 一、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明
    • (一)Griffith's的轉化實驗
    • (二)Hershey和Chase實驗(噬菌體感染實驗)
    • 二、遺傳物質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
    • (一)DNA在原核細胞中的存在形式
    • (二)DNA在真核細胞中的存在形式
    • 三、遺傳密碼
    • (一)遺傳密碼的破譯
    • (一)遺傳密碼的重要性質
    • 四、基因和性狀
    • (一)基因之概念
    • (二)性狀的決定 基因表現
    • 五、微生物的突變
    • (一)自發突變
    • (二)誘發突變
    • (三)突變的表現
    • 六、突變株的篩選
    • (一)篩選的方法
    • (二)營養缺陷型的檢出
    • (三)營養缺陷型的鑑定
    • (四)致癌性的檢測
    • 七、DNA修復
    • (一)光復活作用
    • (二)切除修復
    • (三)重組修復
    • (四)緊急修復系統
  • 第十四章 微生物基因重組和質粒
    • 一、細菌的重組:一般重組
    • (一)一般重組
    • (二)專一性位點的重組
    • (三)複製式重組
    • 二、細菌質粒的一般性質及類型
    • (一)致育因子
    • (二)抗藥性質粒
    • (三)產生大腸桿菌素的
    • 質粒
    • (四)分解質粒
    • (五)農桿菌的腫瘤誘導質粒(Ti質粒)
    • 三、轉座因子
    • (一)插入序列
    • (二)轉座子
    • (直)原核生物轉座作用的過程
    • (四)轉座的機制
    • (五)轉座因子的特徵和遺傳學效應
    • (六)轉座子因子在遺傳學中的應用
    • 四、細菌的接合作用
    • (一)F(上標 +)菌株和F(上標 -)菌株的接合
    • (二)Hfr菌株和F(上標 -)菌株的接合
    • (三)F(上標 +)接合作用
    • 五、DNA轉化作用
    • (一)一般概念
    • (二)轉化的條件
    • (三)轉化的過程
    • 六、轉導作用
    • (一)轉導作用的發現
    • (二)轉導作用的種類
    • 七、製作基因組輿圖
    • 八、病毒重組和其基因輿圖的製作
  • 第十五章 DNA重組技術
    • 一、發展簡史
    • 二、人工合成的DNA
    • 三、聚合酉每連鎖反應
    • (一)PCR反應技術的原理和過程
    • (二)PCR必需具備之基本條件
    • (三)PCR之應用範圍及價值
    • 四、重組體DNA的製備
    • (一)分離與選殖片段
    • (二)基因探針
    • (三)選殖DNA的分離與純化
    • 五、選殖用的載體
    • (一)質粒
    • (二)噬菌體載體
    • (三)黏粒載體
    • (四)人造的染色體
    • 六、選殖所用的酶
    • (一)限制性核酸內切酶
    • (二)DNA聚合酶
    • (三)連接醃
    • 七、將基因插入真核細胞
    • 八、在細菌細胞內外來基因的表現
    • 九、遺傳工程的應用
    • (一)醫學上之應用
    • (二)工業上之應用
    • (三)農業上之應用
    • 十、重組體DNA技術對社會的衝擊
  • 第十六章 微生物生長之控制
    • 一、常用名詞的定義
    • (一)滅菌作用
    • (二)消毒作用
    • (三)衛生(清潔)作用
    • (四)防腐劑
    • (五)殺菌劑
    • 二、微生物死亡的模型
    • 三、利用物理方法的控制
    • (一)高溫滅菌
    • (二)過濾滅菌法
    • (三)輻射線滅菌法
    • (四)乾燥
    • (五)低溫
    • 四、利用化學方法的控制
    • (一)消毒劑和防腐劑
    • (二)化學治療劑
    • 五、抗真菌藥物
    • 六、抗微生物藥劑的一般性質
    • 七、抗微生物效力之測定
    • (一)稀釋感受性測試法
    • (二)圓猴擴散法
    • 八、抗微生物藥物的作用機制
    • (一)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 (二)抑制細胞膜的功能
    • (三)抑制蛋白質的合成
    • (四)抑制核酸的合成
    • (五)代謝的拮抗作用
    • 九、微生物的抗藥性機制
    • (一)改變藥物的通透性
    • (二)產生破壞活性藥物的醃
    • (三)改變藥物所作用標的結構
    • (四)被藥物阻斷的代謝途徑發生遺傳變化
    • (五)質粒的抗藥性
  • 第十七章 微生物與環境
    • 一、微生物和自然環境結構
    • 二、環境中微生物的生理狀態
    • 三、養分循環的過程
    • (一)碳素循環
    • (二)硫素循環
    • (三)氮素循環
    • (四)磷素循環
    • (五)國其他元素之循環過程
    • 四、金屬和微生物
    • 五、資源利用之相互作用
    • 六、微生物對有機基質的利用
    • 七、外面引入的微生物一存活和死亡
    • 八、遺傳工程微生物的未來和影響
    • 九、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
  • 第十八章土壤微生物與環境
    • 一、土壤微生物的環境
    • 二、土壤微生物、昆蟲和動物對土壤的貢獻
    • (一)細菌
    • (二)放線菌
    • (三)真菌
    • (四)藻類及原生動物
    • 三、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佈狀況
    • 四、微生物與不同土壤的形成
    • 五、微生物和植物間的相互作用
    • (一)互惠關係
    • (二)共生關係
    • (三)拮抗作用
    • (四)寄生現象
    • 六、土壤微生物和不同類型植物根的相互關係
    • (一)根圈
    • (二)固氮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根部之共生
    • (三)根菌
    • (四)放線菌菌根
    • (五)三分的和四分的組合
    • (六)根系和病原菌複合物
    • (七)農桿菌的腫瘤致病性和分子生物學
    • 七、農藥與土壤微生物
    • (一)生物分解作用
    • ()影響分解的環境因素
    • 八、土壤微生物和大氣之相互作用
  • 第十九章 水體中微生物與環境
    • 一、海水和淡水環境的本質
    • (一)梯度
    • (二)營養分的濃度
    • (三)表面和生物膜
    • 二、淡水和海水環境中的微生物群落
    • (一)微生物的水域環境
    • (二)重要的微生物
    • (三)海洋環境及其微生物
    • (四)淡水環境及其微生物
    • 三、從水體中移除營養物
    • (一)污水處理的程度
    • (二)微生物與污水處理
    • 四、水與疾病傳播
    • (一)水的淨化
    • (二)水純度(淨化)的微生物分析
  • 第二十章 感染與免疫
    • 一、病原微生物之致病作用
    • (一)侵襲力的致病作用
    • (二)毒素的致病作用
    • 二、寄主(人體或動物體的抵抗力
    • (一)非專一性免疫(先天免疫機制
    • (二)專一性免疫機制
    • 三、免疫器官與免疫細胞
    • (一)免疫器官
    • (二)免疫細胞
    • 四、抗原和身體的免疫反應
    • (一)抗原
    • (二)抗體
    • (三)免疫的種類
    • 五、活體內抗原-抗體反應
    • (一)毒素中和作用
    • (二)病毒中和作用
    • (三)調理作用
    • (四)依賴抗體細胞介導之細胞毒性
    • (五)趨化作用
    • (六)免疫黏附作用
    • (七)過敏毒素作用
    • 六、活體外抗原 抗體之反應
    • (一)凝集反應
    • (二)免疫沉澱反應
    • (三)補體結合反應
    • (四)電泳法
    • (五)酶連結性免疫吸附分析法
    • (六)免疫螢光法
    • (七)放射免疫分析法
    • (八)中和反應
    • 七、過敏反應
    • (一)第Ⅰ型(立即性)過敏反應
    • (二)第Ⅱ型過敏反應:細胞毒性型過敏反應
    • (三)第Ⅲ型過敏反應:免疫複合物過敏反應
    • (四)第Ⅳ型過敏反應:細胞介導之過敏反應
  • 第二十一章 微生物的分類
    • 一、微生物的分類單元和命名
    • (一)微生物的分類單元
    • (二)種以下分類單元的概念
    • 二、微生物的命名
    • (一)雙名法
    • (二)三名法
    • 三、微生物(細菌的分類)
    • (一)自然分類法
    • (二)數值分類法
    • 四、微生物的分類依據和方法
    • (一)傳統的特徵為依據的分類
    • (二)分子特徵為依據的分類
    • 五、生物界
    • 六、細菌的進化和分類
    • (一)系統發育的研究
    • (二)古生細菌的系統發育和分類
    • (三)真細菌的系統發育和分類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