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植物生理學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6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5761660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一章 植物細胞構造、功能與組織
    • 1.1植物細胞壁
    • (一)初生壁
    • (二)次生壁
    • (三)壁基質係經由高爾基體囊胞的分泌同時纖維素在細胞質膜上被合成
    • (四)原生質連絡絲
    • 1.2植物細胞
    • (一)細胞膜
    • (二)核
    • (三)核糖體在核仁內形成,是蛋白質合成的場所
    • (四)內質網
    • (五)高爾基體
    • (六)液胞
    • (七)粒線體
    • (八)色素體
    • (九)微粒體
    • 1.3細胞骨架
    • (一)微細管的蛋白
    • (二)微細管在有絲分裂及細胞質分裂上的功能
    • (三)微絲體參與細胞質流動和頂端生長
    • 1.4植物之組織
    • (一)表皮組織
    • (二)薄壁組織
    • (三)支持組織
    • (四)輸導組織
    • 1.5器官與植物體
  • 第二章 植物細胞生理的理化基礎與基因表達
    • 2.1熱力學與能的一些基本概念
    • (一)能的兩種形式-熱與功
    • (二)熱力學第一定律
    • (三)化學能的轉化
    • (四)熱力學第二定律與熵的概念
    • 2.2化學反應中自由能的變化與意義
    • (一)自由能
    • (二)化學反應的自由能變化公式
    • (三)標準自由能變化(△G(上標 o))及其與平衡常數的關係
    • 2.3氧化還原電勢
    • 2.4電勢和自由能的關係
    • 2.5標準電動勢和平衡常數之間的關係
    • 2.6植物細胞質內之化學組成分
    • (一)蛋白質
    • (二)核酸
    • (三)碳水化合物
    • (四)脂肪物質
    • 2.7酶(Enzyme)
    • (一)酶是生物催化劑
    • (二)酶之組成
    • (三)酶之輔助因子
    • (四)酶催化反應的動力學
    • (五)影響酶活性之因子
    • 2.8基因表達
    • (一)DNA結合蛋白質調控原核細胞的轉錄
    • (二)真核生物基因表達的調控
  • 第三章 植物之水分生理
    • 3.1 水的結構和性質
    • (一)水的結構
    • (二)水的性質
    • 3.2擴散作用及滲透作用
    • (一)擴散作用
    • (二)滲透作用
    • 3.3水勢之觀念
    • (一)滲透勢
    • (二)壓力勢
    • (三)基質勢
    • 3.4植物細胞的水勢組成
    • 3.5植物細胞的吸脹作用
    • 3.6植物細胞的水分平衡
    • 3.7土壤中的水分
    • 3.8植物根系對水分的吸收
    • (一)水分通過根之途徑
    • (二)水分吸收之機制
    • (三)水分輸導的動力學
    • 3.9蒸散作用
    • (一)蒸散作用的生理意義
    • (二)氣孔的蒸散作用
  • 第四章 植物的礦物營養
    • 4.1植物根系的生長與礦物養分的有效性
    • (一)植物根之特性
    • (二)植物根系分佈深度與土壤養分的有效性
    • (三)根對礦物元素的吸收及向根表面的移動
    • (四)根部吸收礦物營養的過程及在根部的移動
    • (五)土壤pH對礦物元素有效性、土壤微生物與根生長之影響
    • (六)菌根和養分的有效性
    • 4.2生長中植物對營養需求之研究(人工培養液)
    • (一)水耕栽培法
    • (二)人工培養液的配方
    • 4.3植物必需元素
    • (一)植物必需元素的確定
    • (二)必需營養元素的功能組別
    • (三)植物必需礦物元素的生理作用
    • (四)植物必需礦物元素缺乏(或過多)時引起的病徵
    • (五)養分再利用與缺某元素表現部位
    • (六)植物缺乏礦物元素之診斷
    • (七)土壤分析與植物組織分析可當為植物養分的指標
    • (六)化學肥料、有機農業和葉面施肥
    • (七)鹽逆境及直鹽生植物
  • 第五章 溶質運輸(無機營養運輸)
    • 5.1溶質的跨(橫越)膜運輸
    • (一)擴散勢的形成
    • (二)擴散勢和離子梯度跨膜之相互關係
    • 5.2離子的跨膜運輸
    • (一)生物膜的組成與結構
    • (二)礦物元素跨膜運輸之兩種型式
    • (三)濃度和膜勢可區分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
    • (四)電效質子運輸是膜勢的主要決定因素
    • (五)礦物元素跨膜進入根細胞的機制
    • 5.3礦物元素運輸的途徑
  • 第六章 韌皮部運輸
    • 6.1運輸途徑
    • (一)韌皮部的結構
    • 6.2韌皮部內(光合產物)運輸的模式
    • (一)代謝源到代謝庫途徑係依解剖學上和發育上的原則進行
    • 6.3韌皮部內物質的運輸
    • (一)韌皮部汁液的收集和分析
    • (二)糖類以非還原性形態在韌皮部運輸
    • (三)韌皮部與木質部內運輸之含氮化合物具相互關係性
    • 6.4有機物質之運輸率和運輸速度
    • 6.5韌皮部的裝載
    • (一)韌皮部的裝載需要代謝能
    • (二)從葉肉細胞到篩管分子之運輸只有部分是質外體運輸
    • (三)韌皮部裝載具有專一性及選擇性
    • (四)韌皮部內運輸之物質並非全都是主動裝載的
    • (五)蔗糖裝載係由質子梯度所驅動
    • 6.6韌皮部的卸載
    • (一)韌皮部的卸載和輸入受體細胞可經由共質體或質外體
    • (二)韌皮部質外體卸載的模式
    • (三)韌皮部的卸載需要代謝能量
    • (四)葉片之發育過程中從代謝源到代謝庫關係的轉化
    • 6.7韌皮部運輸之機制
    • (一)壓力流動假說
    • (二)壓力流動假說尚待補充的證據
    • 6.8光合同化產物之分配及再分配
    • (一)分配包括植物體內固定碳之貯存、利用和運輸
    • (二)糖類一旦被合成,再運輸並分配到各不同代謝庫組織
    • (三)代謝源葉內之分配係由主要的酶所調控
    • (四)代謝庫組織問會為可利用的運輸同化物而競爭
    • (五)代謝源和代謝庫比例改變發生源代謝長期之改變
    • (六)膨壓可能直接調控代謝源和代謝庫之反應
    • (七)植物荷爾蒙可作為代謝源和代謝庫之長距離信使
  • 第七章 植物的光合作用:光反應
    • 7.1高等植物的光合作用
    • 7.2一般觀念和歷史背景
    • (一)光之性質
    • (二)當分子吸收或放射光時,會改變它們的電子態
    • (三)光合色素
    • (四)捕獲光能的色素複合體-葉綠素天線及光化反應中心
    • (五)光合作用之化學反應係由光所驅動的
    • (六)光合作用是光所驅動之氧化還原反應過程
    • (七)光系統-光合作用的兩個階段
    • 7.3光合裝置的結構
    • (一)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 (二)類囊體含插入性的膜蛋白質
    • (三)光系統Ⅰ和光系統Ⅱ區域的分隔
    • 7.4吸收光之葉綠素天線之組成
    • (一)葉綠素天線匯集能量至反應中心
    • (二)積疊之類囊體參與兩個光合系統問能量的分配
    • 7.5電子和質子之傳遞機制
    • (一)光合系統Ⅱ中心複合體在Z模型中的功能
    • (二)細胞色素b6-f複合體及其功能
    • (三)第一階段光合系統Ⅰ複合體在Z模型中之功能
    • 7.6光合磷酸化作用
    • (一)光合磷酸化作用之形成
    • (二)光合磷酸化作用之機制
    • 7.7除草劑可阻礙光合作用電子流
    • 7.8光合磷酸化的抑制劑
    • 7.9葉綠體基因組
    • (一)葉綠體DNA分子結構及其反向重複序列
    • (二)葉綠體DNA含有之基因
    • (三)光合系統內之基因
  • 第八章 光合作用:碳素代謝作用
    • 8.1 C3型光合碳還原循環
    • (一)C3型植物之第一個產物
    • (二)二氧化碳的接受體
    • (三)與光反應的連接
    • (四)C3PCR循環(三碳循環,Calvin循環)
    • (五)三碳循環可再生本身之生化物質
    • 8.2 C3光呼吸碳氧化(PCO)循環
    • (一)光合作用之固定CO2和光呼吸加氧在同一Rubisco活性位點之競爭(氧化反應和羧化反應在同一活性位點之競爭)
    • (二)植物體內脫羧作用和加氧作用反應問之競爭,減少了光合作用熱動力的效能
    • (三)光呼吸的生物學上功能有待探討
    • 8.3二氧化碳之濃集機制Ⅰ:藻類和藍色細菌的CO2/HCO-泵
    • 8.4二氧化碳之濃集機制Ⅱ:C4光合碳同化循環(PCA循環)
    • (一)C4光合碳同化(PCA)循環包括之四個步驟
    • (二)C4PCA循環的亞型
    • (三)C4PCA循環產生能量的計算
    • (四)C4光合碳同化(PCA)循環的意義
    • 8.5二氧化碳濃集機制Ⅲ:景天酸代謝
    • (一)景天酸代謝(CAM)之機制
    • (二)景天酸代謝之調節
    • 8.6 C3、C4、CAM型植物的性質比較
    • 8.7蔗糖和澱粉之生物合成
    • (一)蔗糖的合成
    • (二)澱粉之生物合成
    • (三)蔗糖和澱粉的合成係-競爭性反應,經由關鍵代謝物來調控
  • 第九章 光合作用之影響因子
    • 9.1光照對光合作用之影響
    • (一)整個葉片的光和光合作用
    • (二)葉部最大光吸收之組織結構和組成
    • (三)葉綠體的在再排列和葉片運動可調控對光量的吸收
    • 9.2二氧化碳對光合作用之影響
    • (一)二氧化碳和葉部之光合作用
    • (二)供給光合作用之二氧化碳取決於二氧化碳從大氣中到葉綠體的擴散
    • (三)二氧化碳之濃集機制可影響整個葉片的光合反應
    • 9.3溫度對光合作用之影響
    • 9.4水分逆境對光合作用之影響
  • 第十章 呼吸作用與脂肪代謝
    • 10.1解醣作用
    • 10.2發酵代謝
    • (一)乳酸發酵
    • (二)酒精發酵
    • 10.3植物亦能利用解醣作用之逆反應以合成葡萄糖
    • 10.4粒線體為能量的工廠
    • 10.5丙酮酸的氧化脫羧作用
    • 10.6三羧酸循環途徑
    • 10.7植物細胞三羧酸循環之特性
    • 10.8電子傳遞鏈和氧化呼吸鏈
    • 10.9粒線體內ATP之合成被偶聯到電子傳遞
    • (一)P/O比和由ADP形成ATP的部位
    • (二)電子傳遞和ATP形成之偶聯及調節
    • (三)氧化磷酸化的偶聯機制
    • (四)跨膜質子移動力驅使ATP形成
    • (五)粒線體內膜的ATP-合成醃複合體
    • 10.10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聯劑和抑制劑
    • (一)氧化磷酸化解偶聯劑
    • (二)氧化磷酸化抑制劑
    • (三)離子載體抑制劑
    • 10.11三羧酸循環所生成的ATP
    • 10.12抗氰之呼吸作用
    • 10.13呼吸作用之調控係由能量的需求和主要代謝產物之濃度來調節
    • (一)解醣作用的調節
    • (二)三羧酸循環的代謝調節
    • 10.14五碳醣磷酸途徑:氧化葡萄糖生成核酮糖5-磷酸和還原型NADH
    • (一)五碳醣磷酸途徑之反應
    • (二)五碳醣磷酸途徑在植物生理上之調節
    • (三)五碳醣磷酸途徑之調節
    • (四)細胞內之呼吸作用緊密偶聯到其他代謝途徑
    • 10.15影響呼吸作用之因子
    • (一)氧濃度
    • (二)溫度
    • (三)機械刺激、傷害與疾病
    • (四)呼吸受質
    • (五)植物之形態和年齡
    • 10.16脂質的代謝
    • (一)脂肪和油類之化學組成
    • (二)植物脂肪與油類之分佈及重要性
    • (三)脂肪物質之生物合成
    • (四)脂肪和油類之分解
    • (五)磷脂質合成(在內質網及粒線體膜上之磷脂合成)
    • (六)乙醛酸循環將脂肪轉變成蔗糖
  • 第十一章 植物礦物養分的同化作用
    • 11.1氮素同化作用
    • (一)氮素以許多形式存在,它們在氮素循環中相互改變
    • (二)空氣中氮之固定和利用
    • (三)生物之固氮作用
    • (四)共生氮固定關係建立的第一步-根瘤菌與大豆根部之接觸
    • (五)根瘤菌感染豆類根部的步驟
    • (六)寄主植物基因型對共生體系的影響
    • (七)生物固氮機制
    • (八)與固氮作用有關的基因及其調控
    • 11.2硝酸鹽同化作用途徑
    • (一)硝酸鹽由一誘導性的運輸系統所吸收
    • (二)硝酸鹽的還原過程
    • (三)氨的同化作用
    • (四)轉氨基作用
    • (五)氨基酸碳骨架的來源
    • (六)固氮植物體內之主要輸出形式-醯胺類和醯脲類
    • 11.3硫之同化作用
    • (一)硫酸鹽之還原
    • 11.4磷之同化作用
    • 11.5陽離子同化作用
    • (一)陽離子與含碳化合物之複合體參與配價鍵或靜電鍵之形成
    • (二)鐵同化作用包括氧化還原反應與複合體的形成
    • 11.6氧同化作用
  • 第十二章 植物之二次代謝物質
    • 12.1角質素、臘及木栓質
    • (一)角質素
    • (二)臘質
    • (三)木栓質
    • (四)角質層的功能
    • (五)角質層在農業上之應用
    • 12.2植物的二次代謝產物
    • (一)二次代謝物的種類
    • 12.3萜類
    • (一)化學組成
    • (二)萜類的生物合成
    • (三)植物體內之萜類
    • (四)萜類之生理作用
    • 12.4酣類化合物
    • (一)化學組成
    • (二)生物合成
    • (三)酚化合物參與植物-掠食者、植物-真菌及植物與植物問之相互關係
    • (四)木質素
    • (五)類黃炕
    • (六)花青素類
    • (七)黃酮和黃酮醇
    • (八)異類黃烷類
    • (九)單寧
    • (十)酚類物質的功能
    • 12.5含氮化合物
    • (一)生物鹼
    • (二)氰糖苷
    • (三)芥子油糖苷
    • (四)非蛋白氨基酸
  • 第十三章 植物的生長發育和信息傳導
    • 13.1植物的生長
    • (一)植物生長的定義是體積不可逆的增大
    • (二)生長模式(生長曲線)
    • (三)生長分析
    • 13.2生長和形態發生的細胞基礎
    • (一)細胞分裂與擴大
    • 13.3細胞分化和形態發生
    • (一)基因與分化
    • (二)極性與分化
    • (三)細胞分裂在細胞分化中的作用
    • (四)植物荷爾蒙與分化
    • 13.4調控生長發育過程的信息系統
    • (一)細胞信息
    • (二)磷酸肌醇信號系統
    • (三)鈣信號系統
    • 13.5植物生長的相關性
    • (一)地下部分(根)和地上部分(莖和葉)的相關性
    • (二)地上部與地下部之間大量物質的相互交換
    • (三)主莖和側枝的相關性
    • (四)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相關性
  • 第十四章 生長素
    • 14.1生長素研究簡史
    • 14.2高等植物體內之主要生長素是吲哚乙酸
    • 14.3生長素之測定和分析
    • 14.4植物體內存在的結合性生長素
    • 14.5生長素之分佈
    • 14.6生長素濃度由IAA合成和分解來調控
    • (一)生長素之合成
    • (二)生長素之分解
    • 14.7生長素之自動轉移和被動轉移
    • 14.8生長素(IAA)極性轉移的機制
    • 14.9生長素之生理效應
    • (一)可誘導莖和芽鞘細胞的伸長
    • (二)生長素增加細胞壁的延伸性
    • (三)生長素可否調節根和葉的生長?
    • (四)植物對生長素反應之向性(向性是對方向刺激物的生長反應)
    • (五)向光性之作用光譜
    • (六)內向光性可能是由生長素之橫向再分佈所導致的
    • (七)莖的向地性
    • (八)根冠細胞之平衡石引導抑制劑轉移至水平放置根之下方
    • (九)頂芽之生長素可抑制側芽的生長
    • (十)生長素促進支根之形成
    • (十一)山生長素可延緩落葉
    • (十二)生長素調節果實之發育
    • (十三)合成生長素有許多商業上的用途
    • 14.10生長素之作用機制
    • (一)生長素誘發生長之滯留期約15-20分鐘
    • (二)細胞內第二信使係由植物荷爾蒙作用所介導
    • (三)具潛力生長素受體已被鑑定出來
    • (四)生長素之作用可能有鈣離子之參與
    • (五)生長素調控特殊基因的表達
    • (六)生長素誘導之基因分成二類;早期基因和晚期基因
    • (七)生長素反應區是一複合的結構
    • (八)殼梭孢菌素激活先天固有的質子-ATP酶
    • (九)殼梭孢菌素結合到質膜上的蛋白複合體
  • 第十五章 激勃素
    • 15.1簡介
    • 15.2生物合成
    • (一)激勃素係由異戊二烯的單位所構成的
    • (二)激勃素生合成分為三個階段
    • (三)大多數激勃素是具生物活性激勃素的前驅物
    • (四)結合性激勃素
    • (五)生長阻礙劑-激勃素合成抑制劑
    • 15.3偵測和檢定
    • (一)激勃素或類似激勃素化合物之生物檢定和測量
    • 15.4激勃素之生理效應
    • (一)施用激勃素對植物產生影響(效應)之範圍
    • (二)內源GA1的調控莖伸長
    • (三)沒有激勃素存在時,有些植物也長得比正常的高
    • (四)激勃素與植物細胞壁的伸長
    • (五)光期性可能調控激勃素的代謝作用
    • 15.5激勃素作用之機制
    • (一)激勃素可增進細胞壁的延伸性
    • (二)穀類種子之胚內所含激勃素可刺激α-澱粉酶之產生
    • (三)GA可增進α-澱粉醃mRNA的轉錄
    • (四)DNA-結合蛋白質調控α-澱粉酶之轉錄
    • (五)激勃素接受體可能位於糊粉層細胞之質膜上
    • 15.6激勃素及其抑制劑在農業上之應用
    • (一)激勃素的應用
    • (二)激勃素合成抑制劑的應用
  • 第十六章 細胞分裂素
    • 16.1植物發育之細胞分裂
    • (一)分化之植物細胞能再進行分裂
    • (二)植物之組織和器官能被培養
    • 16.2細胞分裂素之發現和鑑定
    • (一)激勃素的發現
    • (二)玉米素的發現
    • (三)有些合成化合物可模仿或拮抗細胞分裂素的作用
    • (四)細胞分裂素之分析方法
    • (五)自然發生的內源性細胞分裂素之種類
    • (六)細菌也可以分泌游離態細胞分裂素
    • 16.3細胞分裂素的合成、代謝和運輸
    • (一)細胞分裂素之合成
    • (二)聚合鹼基的修飾而形成了tRNA細胞分裂素
    • (三)細胞分裂素合成的部位
    • (四)冠癭腫瘤組織之細胞分裂素
    • (五)木質部內之細胞分裂素以核苔酸佔多數
    • 16.4細胞分裂素在生物學上的重要性
    • (一)促進細胞分裂
    • (二)延緩老化及促進營養物質流動
    • (三)誘導芽原體的分化、抑制頂端優勢和促進側芽的發育
    • (四)促進葉綠體的成熟
    • (五)促進細胞擴大
    • (六)促進結實
    • (七)促進種子休眠及芽的萌發
    • 16.5細胞分裂素作用之機制
    • (一)植物細胞含有細胞分裂素結合性蛋白質
    • (二)細胞分裂素調控蛋白質的合成
    • (三)細胞分裂素對浮萍植物後轉錄步驟的影響
    • (四)tRNA中之細胞分裂素可能調控蛋白質合成
    • (五)細胞分裂素可調節細胞液內鈣的濃度
    • 16.6細胞分裂素之應用
  • 第十七章 乙烯和離層酸
    • 17.1乙烯
    • (一)乙烯之性質
    • (二)細菌、真菌和植物器官產生之乙烯
    • (三)乙烯之生合成
    • (四)逆境和生長素促進乙烯生合成
    • (五)乙烯之產生和作用都可被專一性的抑制劑所阻斷
    • (六)乙烯之生理效應
    • (七)乙烯可能的作用機制
    • (八)乙烯參與的基因表達與信號傳導
    • (九)乙烯在商業上之用途
    • 17.2離層酸
    • (一)離層酸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
    • (二)離層酸之化學結構決定它的生理活性
    • (三)離層酸的檢定(定量分析)
    • (四)離層酸之代謝
    • (五)離層酸內離層酸含量變化與移轉
    • (六)離層酸對植物之生理效應
    • (七)ABA調節蛋白質合成及參與基因表達
    • (八)ABA信號傳導及作用機制
  • 第十八章 光敏素與光形態發生(對光的反應)
    • 18.1光敏素光化學的和生化學的性質
    • (一)光敏素的光化學性質
    • (二)遠紅光光敏素(Pfr)在生理上是活性之形式
    • (三)遠紅光光敏素(Pfr)之量可經由合成、分解和暗逆轉而受調控
    • (四)光敏素之化學
    • 18.2光敏素在植物體內的分佈
    • 18.3光敏素誘導整株植物之反應
    • (一)光敏素調控發育的光流量需求
    • (二)光敏素與種子萌發
    • (三)光敏素與幼苗發育
    • (四)光敏素促使植物適應光條件之變化
    • (五)光敏素調控某些日周期韻律
    • 18.4光敏素作用之細胞和分子模式
    • (一)光敏素作用之細胞模式
    • (二)光敏素作用之分子模式
    • (三)rbc S基因之啟動子區是由光所調節的
  • 第十九章 植物開花的生理調控
    • 19.1植物無齡的影響
    • (一)頂端組織從幼齡期到成熟期間之轉變極為重要
    • (二)頂端組織接受從植物體來的養分和荷爾蒙
    • 19.2植物內在的日周期性韻律
    • 19.3光周期性
    • (一)日照長短是開花時問的主要決定因素
    • (二)植物依光周期現象的反應類型
    • (三)暗期和光期對開花的意義
    • (四)內在之生物鐘參與光周期之計時
    • (五)光周期誘導
    • (六)光敏素在光周期性中的作用
    • 19.4春化作用
    • (一)春化作用的部位
    • (二)光周期性和春化作用之相互作用
    • (三)蛋白質合成似乎亦需要春化作用
    • 19.5開花和生化信號
    • (一)光周期性與植物開花
    • (一)開花素或春化素之分離、鑑定仍待努力
    • (二)植物荷爾蒙與開花
    • 19.6光周期與春化作用在農業上的應用
    • (一)引種栽培
    • (二)調節花期
    • (三)加速育種過程
  • 第二十章 植物逆境生理學
    • 20.1缺水逆境
    • (一)水分缺乏和抗旱性
    • (二)抗旱性策略因氣候或土壤條件而改變
    • (三)水分缺乏之早期反應是葉面積之減少
    • (四)水分缺乏刺激落葉,並可促進根部伸入更深的土層吸收
    • (五)缺水時產生離層酸並引起氣孔關閉
    • (六)缺水對光合作用之影響
    • (七)細胞進行滲透調節以幫助維持水分的平衡
    • (八)滲透調節作用之功能
    • (九)缺水可改變葉面能量的消失
    • 20.2寒害和凍害
    • (一)冷凍促使細胞間隙形成冰晶,造成膜的破壞和細胞死亡
    • (二)冷(低溫)馴化及離層酸之前處理
    • (三)有些木本植物可馴化至忍受極低溫度
    • (四)超低溫和脫水參與抗細胞間隙之凍害
    • (五)有些生長於葉表面上之細菌,可增進霜害
    • 20.3熱逆境與熱休克
    • (一)高溫下植物生長受抑制(可逆性的)
    • (二)高溫下光合作用較呼吸作用先受到抑制
    • (三)高溫傷害到膜和蛋白質對熱的穩定性
    • (四)溫度驟升誘導熱休克蛋白質的合成
    • 20.4鹽逆境
    • (一)鹽累積於土壤中損害植物功能及破壞土壤結構
    • (二)高鹽對植物之生長及光合作用之影響
    • (三)植物避免鹽害的機制
    • (四)鹽逆境下可誘導新蛋白質的合成
    • 20.5缺氧逆境
    • (一)植物在淹水及缺氧逆境下造成根部受傷害
    • (二)根部缺氧導致莖之功能傷害
    • (三)植物淹水而造成缺氧逆境之適應及調控
    • 20.6空氣污染
    • (一)各種不同的空氣污染源
    • (二)空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 (三)二氧化硫對植物影響
    • (四)氟化物對植物的影響
    • (五)臭氧對植物的影響
    • (六)PAN對植物的影響
    • (七)二氧化氮對植物的影響
    • 20.7酸雨
    • (一)對植物生長和產量的影響
    • (二)酸雨對植物有關生理性狀之影響
  • 索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