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宜蘭縣佛寺志.第四集
作者
:
出版日期
:
2025/09/01
閱讀格式
:
PDF
;
EPUB
ISBN
:
9789574578870
【內容簡介】
《宜蘭縣佛寺志》由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帶領博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本書以山川地理、歷史圖片、沿革、人物、建築、藝文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不僅保存地方重要佛教文化,這種佛教界、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攜手編撰的模式,也提供了運作的典範。
本書詳察宜蘭三間極具歷史的寺院:佛光山蘭陽別院、圓明寺、靈山寺。在師生縝密務實的史料收集、田調口述歷史,將寺院彌足珍貴的歷史發展記錄下來。一來彰顯各寺歷年僧眾與大德之悲智雙運行誼,亦可作為後世弘法者借鑑的典範,二者更可窺見星雲大師早年在宜蘭弘法的縮影。
第四集收錄三座寺院。
一、宜蘭蘭陽別院
前身為龍華派齋堂啟昌堂,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九年(1870)重修,日本殖民時期逐漸轉型為佛寺。民國四十二年春,星雲大師應李決和等宜蘭地方善信之邀,主持雷音寺「週六念佛會」,以創新通俗的弘法模式,吸引大批青年及知識分子,宜蘭成為大師落實人間佛教理念的最初根據地。幾經重修,民國八十六年合併重建為十四層大樓的都市型道場,更名為「佛光山蘭陽別院」。
二、礁溪圓明寺
俗稱「莿仔崙佛祖廟」,大正六年(1917)由覺意、覺慈法師發起創立。日本殖民時期為宜蘭地區最早且最大的尼眾道場,並分衍出其他道場,至少有礁溪福崇寺、頭城靈山寺、冬山白蓮寺等。民國五十一年,因強颱肆虐寺院受損嚴重,經覺意、妙觀師徒多年籌劃,民國六十六年展開重建工程。民國六十九年經信徒大會決議,圓明寺交由星雲大師擔任管理人。
三、頭城靈山寺
開山妙圓法師,於大正十二年(1923)十二月取得土地所有權,可視為建寺之始;日本殖民時期,以農禪生活為修行模式。民國五十五年,妙圓法師因年邁,尋求星雲大師協助管理寺院,達德法師作為妙圓法師皈依弟子,受星雲大師委派接管靈山寺並著手寺院重建。至民國八十一年,經信徒大會表決交由佛光山接管。
【編者簡介】
主編/闞正宗
現任佛光大學教授。對宗教有多年且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是近現代中日台交涉史、台灣佛教史的著名學者,曾任中國佛教會檔案編輯委員會副執行長、華嚴蓮社萬行雜誌社兼任主編。
研究專長:臺灣佛教史、漢傳佛教史、近代東亞佛教交涉史、民間宗教與寺廟文化
【目錄】
序文
鑑往知來永續傳承/心保和尚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闞正宗
致謝
悠悠百年法傳蘭陽同心成就共撰史實/葉宜庭
壹•宜蘭縣佛教通論(四)
貳•山川地理總說
叁•佛寺志
一.宜蘭蘭陽別院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弘法布教
(三)人物
1.管理人、堂主、住持
2.檀越
(四)建築
1.外觀
2.山門
3.宜蘭念佛會、一樓大廳
4.大雄寶殿
5.禪堂
6.齋堂
7.甲子紀念堂
8.教室及會議室
(五)藝文
1.鐘銘
2.楹聯
3.碑文
(六)附錄
1.佛光山蘭陽別院(雷音寺)大事記
2.宜蘭念佛會第一次信徒會議報告項目
3.慧和法師(李公諱決和)略傳
4.美麗的邂逅
5.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二.礁溪圓明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文字創作
4.弘法型態
(三)人物
1.覺意法師
2.覺良法師
3.覺慈法師
4.妙觀法師
5.依樹法師
6.滿浩法師
7.妙柏法師
8.翁松山
9.護法檀那
(四)建築
1.朝山步道
2.大雄寶殿
3.功德堂
4.多功能空間
5.地藏亭
6.雲水亭
(五)藝文
1.匾額
2.楹聯
3.鐘銘
4.現存文物
(六)附錄
1.圓明寺大事記
2.〈圓明寺靈山寶塔之日人遺骨暨寶塔興建勸募〉,闞正宗中譯
3.籤詩
4.口述歷史文字稿
5.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三、頭城靈山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弘法型態
(三)人物
1.妙圓法師
2.達德法師
3.慈堉法師
4.永會法師
5.覺年法師
(四)建築
1.外觀
2.大雄寶殿
3.多功能空間
4.靈山塔
(五)藝文
1.碑刻功德芳名
2.匾額
3.楹聯
4.鐘銘
5.畫作
6.書法
7.現存文物
(六)附錄
1.靈山寺大事記
2.〈取得土地及地上樹木的所有權〉,闞正宗中譯
3.口述歷史文字稿
4.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後記:宜蘭縣佛寺田調與口述心得
【推薦序】
序一
鑑往知來永續傳承
宜蘭,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來說「就像故鄉一樣親」,有著極為深厚的情誼。現在的佛光山蘭陽別院,前身為雷音寺,是星雲大師在臺灣弘法的起點。可以說,沒有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海內外三百多間道場,更沒有二千餘名出家僧眾及數百萬信徒。當初的雷音寺,是大師實踐人間佛教最初的基地,也是帶動臺灣佛教復興的起點。
一九五三年,大師受宜蘭信徒李決和、張輝水、林長青、馬騰等人的邀請,答應前往雷音寺講經說法,而開啟了弘法之路。大師領導宜蘭念佛會,積極組織「弘法隊」與「歌詠隊」,帶領弘法隊伍深入鄉間、通俗講演、幻燈片播放及佛教聖歌讚頌,此舉屬契理契機、創新創意之舉,提升了在地信眾對佛教的理解與信仰,也吸引大批知識青年踴躍參與。這群富有深厚文化素養與熱誠心志之青年追隨大師,有的還依止大師出家,心平和尚、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慈嘉法師等,日後都成為佛光山開山弘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位於宜蘭市郊的圓明寺,成就了大師寫作的因緣。大師在此得以安靜的專心寫作,《十大弟子傳》、《八大人覺經十講》,就是在圓明寺完成的。其後圓明寺重建之際,大師委派心平和尚前往大力協助與規劃,此段善好因緣,堪稱是臺灣本土法脈僧人與來臺僧人交流互動的美好佳話。
靈山寺過去曾由佛光山蕭碧霞師姑的父親蕭松枝先生發心重建,說來也可算是他們家的祖廟。之後,輾轉交由佛光山管理,弘揚佛法,成為大眾共修的道場。這三座寺院皆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古剎,亦皆為大師深植厚緣的寺院。
寺志彙編並非易事,歷來皆由寺院人才與有志之士筆墨耕耘,方得成就。在現代教育體系的人文學科顯揚後,寺志工作也從以往的僧人、專家編撰,走向社會各界參與的大眾史學。緣起二○二一年,在佛光大學主管與老師們的發心策劃,結合大學教學計畫開設了專題課程,直至二○二四年已出版三冊的《宜蘭縣佛寺志》,成就七間寺院的文史紀錄,為蘭陽地區的佛教保存珍貴史料。
闞正宗教授帶領學生實作與付梓的成果,使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發展為全臺最系統性,推動寺志田野調查的學術單位。值此佳緣,本書再次詳察宜蘭三間極具歷史的寺院:佛光山蘭陽別院、圓明寺、靈山寺,在師生縝密務實的史料收集、田調口述歷史,將寺院彌足珍貴的歷史發展記錄下來。一來彰顯各寺歷年僧眾與大德之悲智雙運行誼,亦可作為後世弘法者借鑑的典範,二者更可窺見星雲大師早年在宜蘭弘法的縮影。大師對於寺史看重,曾勉勵弟子:「我佛光弟子們,公餘之暇,要將開山以來的人、事、物因緣背景及信徒歷史,用心了解。一個人要能鑑往知來,沒有歷史觀念者,如斬斷的河水,如何成就?」
《宜蘭縣佛寺志》不僅保存地方重要佛教文化,這種佛教界、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攜手編撰的模式,也提供了運作的典範。近年來臺灣已具備完備的數位化基礎與多元的學術支援,大學也教育出務實的撰寫人才。展望未來,期盼此計畫能引領更多教界同道,一同將寺院歷史有系統的記錄保存,並透過數位創新與擴大人才的持續培訓,使現代化的佛教寺志成為可活用的歷史文庫,實現佛教的永續傳承與法脈長存。
佛光山住持
心保和尚
序二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
蘭陽平原為臺灣最晚開發之地,於地理上為邊陲之地,加上群山阻隔,交通不便,不受重視久矣!
清.陳淑均在《噶瑪蘭廳志》說:「蘭士愛惜名器,最重身家。一衣頂不容冒濫,一簪紳必加敬恭。」又說:「蘭俗,雖貧者男不為奴,女不為婢。」蘭陽人士惜名器、不為奴婢的氣節令人肅然起敬。
回望三年多來蘭陽地區的寺院田調,無論是口述訪談,或是史料文獻,都可以看見佛教僧侶、齋友堅苦卓絕修行的身影,唯能留下隻字片語者少,一九九八年楊梓濱的《妙慧法師八十憶往》,可謂開宜蘭佛教人物口述風氣之先。佛教發展與人物的建構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而寺志的目的即是收集史料以供研究及判讀,歷史真相才能清晰可信。
本集收錄佛光山在宜蘭地區的三座別分院:蘭陽別院、礁溪圓明寺、頭城靈山寺,開山以降三代俱往矣。欲重建過往歷史,僅能依賴日本殖民時期之戶籍資料,以及相關後人之回憶,而大量出土的照片,更顯彌足珍貴,可一窺百年前僧俗修行樣貌,手執覽之,感動不已。
殖民初期,日本法學博士岡松參太郎(1871-1921)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之邀來臺加入「臺灣舊慣調查會」,
進行清代法令及舊習俗調查,調查指出「臺灣現時只有僧侶與道士,沒有尼僧及女冠,雖曾經存在過尼僧,但以紊亂風俗為甚,被官方禁止。」 一九一七年礁溪圓明寺建立後,迎來宜蘭地區尼僧出家潮,這很可能和進入殖民統治之後,清代法令已不適用有關。過去齋堂是為收留離家女眾的首選,但半僧半俗的齋姑畢竟外表與俗人無異,而「清淨無為」的出家生活,在臺籍出家福建鼓山的真精(1863-1917)、通本(1866- ?)兩位法師於一八九八年回臺後成為現實,一九○七年共同完成頭城吉祥寺的建立後,二人法派傳衍蘭陽平原至今未輟。
寺志作為「述而不論」的資料蒐集與彙編,目的在於提供後人研究之用,但歷史考證仍不可免,如僧人生卒年、寺院創建改建年等等,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方能得半句一字,其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二○二四年十二月與二○二五年一月各一日,在臺北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的邀請下,分兩週舉辦「寺志研習營」,由侯坤宏教授、李玉珍、葉宜庭博士研究生與本人共同授課,期引領佛光會成員完成普門寺寺志。普門寺作為佛光山在臺北第一座別分院,創建至今已四十年,其歷史意義之於本山,就如同蘭陽別院的地位一般。而每座道場,無論宗派、教團,撫今追昔以緬懷前人之功績,立足現在、展望未來,都需要重視自己的歷史,歷史解釋權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免親痛而仇快。
《宜蘭縣佛寺志》第四集付梓之際,除感謝所有上山下海的同學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覺培法師、宜蘭佛教會妙志法師、妙振法師、佛光文化滿觀法師、如道法師,佛教學系前院長郭朝順、鄭維儀主任暨全體老師的無私支持,慈雲雜誌社社長吳彥隆、魁星夫子慈善會創會會長蘇榮舜贊助田調經濟樂施,乃是本書最終得以出版的因緣。
因寺志的撰寫引得諸多善緣,善緣成就,眾志成城,吾道不孤,是為序。
佛光大學教授
闞正宗
《宜蘭縣佛寺志》由佛光大學闞正宗教授帶領博碩士研究生,分組進行田調與口述訪談。本書以山川地理、歷史圖片、沿革、人物、建築、藝文為綱目撰述,類例分明,含括全面。不僅保存地方重要佛教文化,這種佛教界、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攜手編撰的模式,也提供了運作的典範。
本書詳察宜蘭三間極具歷史的寺院:佛光山蘭陽別院、圓明寺、靈山寺。在師生縝密務實的史料收集、田調口述歷史,將寺院彌足珍貴的歷史發展記錄下來。一來彰顯各寺歷年僧眾與大德之悲智雙運行誼,亦可作為後世弘法者借鑑的典範,二者更可窺見星雲大師早年在宜蘭弘法的縮影。
第四集收錄三座寺院。
一、宜蘭蘭陽別院
前身為龍華派齋堂啟昌堂,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37),同治九年(1870)重修,日本殖民時期逐漸轉型為佛寺。民國四十二年春,星雲大師應李決和等宜蘭地方善信之邀,主持雷音寺「週六念佛會」,以創新通俗的弘法模式,吸引大批青年及知識分子,宜蘭成為大師落實人間佛教理念的最初根據地。幾經重修,民國八十六年合併重建為十四層大樓的都市型道場,更名為「佛光山蘭陽別院」。
二、礁溪圓明寺
俗稱「莿仔崙佛祖廟」,大正六年(1917)由覺意、覺慈法師發起創立。日本殖民時期為宜蘭地區最早且最大的尼眾道場,並分衍出其他道場,至少有礁溪福崇寺、頭城靈山寺、冬山白蓮寺等。民國五十一年,因強颱肆虐寺院受損嚴重,經覺意、妙觀師徒多年籌劃,民國六十六年展開重建工程。民國六十九年經信徒大會決議,圓明寺交由星雲大師擔任管理人。
三、頭城靈山寺
開山妙圓法師,於大正十二年(1923)十二月取得土地所有權,可視為建寺之始;日本殖民時期,以農禪生活為修行模式。民國五十五年,妙圓法師因年邁,尋求星雲大師協助管理寺院,達德法師作為妙圓法師皈依弟子,受星雲大師委派接管靈山寺並著手寺院重建。至民國八十一年,經信徒大會表決交由佛光山接管。
【編者簡介】
主編/闞正宗
現任佛光大學教授。對宗教有多年且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是近現代中日台交涉史、台灣佛教史的著名學者,曾任中國佛教會檔案編輯委員會副執行長、華嚴蓮社萬行雜誌社兼任主編。
研究專長:臺灣佛教史、漢傳佛教史、近代東亞佛教交涉史、民間宗教與寺廟文化
【目錄】
序文
鑑往知來永續傳承/心保和尚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闞正宗
致謝
悠悠百年法傳蘭陽同心成就共撰史實/葉宜庭
壹•宜蘭縣佛教通論(四)
貳•山川地理總說
叁•佛寺志
一.宜蘭蘭陽別院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弘法布教
(三)人物
1.管理人、堂主、住持
2.檀越
(四)建築
1.外觀
2.山門
3.宜蘭念佛會、一樓大廳
4.大雄寶殿
5.禪堂
6.齋堂
7.甲子紀念堂
8.教室及會議室
(五)藝文
1.鐘銘
2.楹聯
3.碑文
(六)附錄
1.佛光山蘭陽別院(雷音寺)大事記
2.宜蘭念佛會第一次信徒會議報告項目
3.慧和法師(李公諱決和)略傳
4.美麗的邂逅
5.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二.礁溪圓明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文字創作
4.弘法型態
(三)人物
1.覺意法師
2.覺良法師
3.覺慈法師
4.妙觀法師
5.依樹法師
6.滿浩法師
7.妙柏法師
8.翁松山
9.護法檀那
(四)建築
1.朝山步道
2.大雄寶殿
3.功德堂
4.多功能空間
5.地藏亭
6.雲水亭
(五)藝文
1.匾額
2.楹聯
3.鐘銘
4.現存文物
(六)附錄
1.圓明寺大事記
2.〈圓明寺靈山寶塔之日人遺骨暨寶塔興建勸募〉,闞正宗中譯
3.籤詩
4.口述歷史文字稿
5.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三、頭城靈山寺
(一)歷史圖片
(二)沿革
1.開山創建
2.法脈傳承
3.弘法型態
(三)人物
1.妙圓法師
2.達德法師
3.慈堉法師
4.永會法師
5.覺年法師
(四)建築
1.外觀
2.大雄寶殿
3.多功能空間
4.靈山塔
(五)藝文
1.碑刻功德芳名
2.匾額
3.楹聯
4.鐘銘
5.畫作
6.書法
7.現存文物
(六)附錄
1.靈山寺大事記
2.〈取得土地及地上樹木的所有權〉,闞正宗中譯
3.口述歷史文字稿
4.田調側拍
(七)參考資料
後記:宜蘭縣佛寺田調與口述心得
【推薦序】
序一
鑑往知來永續傳承
宜蘭,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來說「就像故鄉一樣親」,有著極為深厚的情誼。現在的佛光山蘭陽別院,前身為雷音寺,是星雲大師在臺灣弘法的起點。可以說,沒有雷音寺,就沒有佛光山;沒有佛光山,就沒有海內外三百多間道場,更沒有二千餘名出家僧眾及數百萬信徒。當初的雷音寺,是大師實踐人間佛教最初的基地,也是帶動臺灣佛教復興的起點。
一九五三年,大師受宜蘭信徒李決和、張輝水、林長青、馬騰等人的邀請,答應前往雷音寺講經說法,而開啟了弘法之路。大師領導宜蘭念佛會,積極組織「弘法隊」與「歌詠隊」,帶領弘法隊伍深入鄉間、通俗講演、幻燈片播放及佛教聖歌讚頌,此舉屬契理契機、創新創意之舉,提升了在地信眾對佛教的理解與信仰,也吸引大批知識青年踴躍參與。這群富有深厚文化素養與熱誠心志之青年追隨大師,有的還依止大師出家,心平和尚、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慈嘉法師等,日後都成為佛光山開山弘法道路上的中流砥柱。
位於宜蘭市郊的圓明寺,成就了大師寫作的因緣。大師在此得以安靜的專心寫作,《十大弟子傳》、《八大人覺經十講》,就是在圓明寺完成的。其後圓明寺重建之際,大師委派心平和尚前往大力協助與規劃,此段善好因緣,堪稱是臺灣本土法脈僧人與來臺僧人交流互動的美好佳話。
靈山寺過去曾由佛光山蕭碧霞師姑的父親蕭松枝先生發心重建,說來也可算是他們家的祖廟。之後,輾轉交由佛光山管理,弘揚佛法,成為大眾共修的道場。這三座寺院皆為歷史悠久的百年古剎,亦皆為大師深植厚緣的寺院。
寺志彙編並非易事,歷來皆由寺院人才與有志之士筆墨耕耘,方得成就。在現代教育體系的人文學科顯揚後,寺志工作也從以往的僧人、專家編撰,走向社會各界參與的大眾史學。緣起二○二一年,在佛光大學主管與老師們的發心策劃,結合大學教學計畫開設了專題課程,直至二○二四年已出版三冊的《宜蘭縣佛寺志》,成就七間寺院的文史紀錄,為蘭陽地區的佛教保存珍貴史料。
闞正宗教授帶領學生實作與付梓的成果,使得佛光大學佛教學系發展為全臺最系統性,推動寺志田野調查的學術單位。值此佳緣,本書再次詳察宜蘭三間極具歷史的寺院:佛光山蘭陽別院、圓明寺、靈山寺,在師生縝密務實的史料收集、田調口述歷史,將寺院彌足珍貴的歷史發展記錄下來。一來彰顯各寺歷年僧眾與大德之悲智雙運行誼,亦可作為後世弘法者借鑑的典範,二者更可窺見星雲大師早年在宜蘭弘法的縮影。大師對於寺史看重,曾勉勵弟子:「我佛光弟子們,公餘之暇,要將開山以來的人、事、物因緣背景及信徒歷史,用心了解。一個人要能鑑往知來,沒有歷史觀念者,如斬斷的河水,如何成就?」
《宜蘭縣佛寺志》不僅保存地方重要佛教文化,這種佛教界、學術界、教育界共同攜手編撰的模式,也提供了運作的典範。近年來臺灣已具備完備的數位化基礎與多元的學術支援,大學也教育出務實的撰寫人才。展望未來,期盼此計畫能引領更多教界同道,一同將寺院歷史有系統的記錄保存,並透過數位創新與擴大人才的持續培訓,使現代化的佛教寺志成為可活用的歷史文庫,實現佛教的永續傳承與法脈長存。
佛光山住持
心保和尚
序二
大道不孤眾行致遠
蘭陽平原為臺灣最晚開發之地,於地理上為邊陲之地,加上群山阻隔,交通不便,不受重視久矣!
清.陳淑均在《噶瑪蘭廳志》說:「蘭士愛惜名器,最重身家。一衣頂不容冒濫,一簪紳必加敬恭。」又說:「蘭俗,雖貧者男不為奴,女不為婢。」蘭陽人士惜名器、不為奴婢的氣節令人肅然起敬。
回望三年多來蘭陽地區的寺院田調,無論是口述訪談,或是史料文獻,都可以看見佛教僧侶、齋友堅苦卓絕修行的身影,唯能留下隻字片語者少,一九九八年楊梓濱的《妙慧法師八十憶往》,可謂開宜蘭佛教人物口述風氣之先。佛教發展與人物的建構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而寺志的目的即是收集史料以供研究及判讀,歷史真相才能清晰可信。
本集收錄佛光山在宜蘭地區的三座別分院:蘭陽別院、礁溪圓明寺、頭城靈山寺,開山以降三代俱往矣。欲重建過往歷史,僅能依賴日本殖民時期之戶籍資料,以及相關後人之回憶,而大量出土的照片,更顯彌足珍貴,可一窺百年前僧俗修行樣貌,手執覽之,感動不已。
殖民初期,日本法學博士岡松參太郎(1871-1921)於明治三十二年(1899)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1857-1929)之邀來臺加入「臺灣舊慣調查會」,
進行清代法令及舊習俗調查,調查指出「臺灣現時只有僧侶與道士,沒有尼僧及女冠,雖曾經存在過尼僧,但以紊亂風俗為甚,被官方禁止。」 一九一七年礁溪圓明寺建立後,迎來宜蘭地區尼僧出家潮,這很可能和進入殖民統治之後,清代法令已不適用有關。過去齋堂是為收留離家女眾的首選,但半僧半俗的齋姑畢竟外表與俗人無異,而「清淨無為」的出家生活,在臺籍出家福建鼓山的真精(1863-1917)、通本(1866- ?)兩位法師於一八九八年回臺後成為現實,一九○七年共同完成頭城吉祥寺的建立後,二人法派傳衍蘭陽平原至今未輟。
寺志作為「述而不論」的資料蒐集與彙編,目的在於提供後人研究之用,但歷史考證仍不可免,如僧人生卒年、寺院創建改建年等等,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方能得半句一字,其艱辛不足為外人道。
二○二四年十二月與二○二五年一月各一日,在臺北佛光山普門寺住持滿方法師的邀請下,分兩週舉辦「寺志研習營」,由侯坤宏教授、李玉珍、葉宜庭博士研究生與本人共同授課,期引領佛光會成員完成普門寺寺志。普門寺作為佛光山在臺北第一座別分院,創建至今已四十年,其歷史意義之於本山,就如同蘭陽別院的地位一般。而每座道場,無論宗派、教團,撫今追昔以緬懷前人之功績,立足現在、展望未來,都需要重視自己的歷史,歷史解釋權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免親痛而仇快。
《宜蘭縣佛寺志》第四集付梓之際,除感謝所有上山下海的同學外,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萬金川主任、人間佛教聯合總會覺培法師、宜蘭佛教會妙志法師、妙振法師、佛光文化滿觀法師、如道法師,佛教學系前院長郭朝順、鄭維儀主任暨全體老師的無私支持,慈雲雜誌社社長吳彥隆、魁星夫子慈善會創會會長蘇榮舜贊助田調經濟樂施,乃是本書最終得以出版的因緣。
因寺志的撰寫引得諸多善緣,善緣成就,眾志成城,吾道不孤,是為序。
佛光大學教授
闞正宗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