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荊棘之道:臺灣旅日青年的文學活動與文化抗爭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9/0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833898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933年成立的「台灣藝術研究會」及其機關誌《福爾摩沙》,匯育許多優秀作家,堪稱台灣日語作家最重要的文學搖籃。在東京以留學生為主的這股台灣文學運動,追溯其源頭可上溯到1920年代初期,謝春木、王白淵等人為代表人物。他們以反殖鬥爭為標的,有意無意播下的文學種子,在《福爾摩沙》時期首次吐露文學的蓓蕾,到「文聯東京支部」時期在跨域文化運動中盛開,其充滿能動性的文藝精神一直延續到文化控制嚴峻的戰爭時期。本書以獻身累積文學史重述基礎工程之一粒砂土自許,企圖從旅日作家的精神系譜、跨國左翼文藝活動之交流、戰時體制下的國
  • 第一章 緒論
  • 第二章 變調之旅
    • 第一節 帝都的憂鬱:謝春木的變調之旅
      • 一、前進東京
      • 二、變革的火種
      • 三、再會吧!東京!
    • 第二節 象牙塔之夢:王白淵的變調之旅
      • 一、跛足新貴
      • 二、藝術與革命
      • 三、吾們青年的覺悟
  • 第三章 荊棘之道
    • 第一節 生命詩人:《荊棘的道路》詩篇特色
      • 一、詩心與思想
      • 二、詩是我思想的標誌、記錄與渣滓
      • 三、從小我到宇宙大靈的生之探索
      • 四、浪漫主義文藝、生命派詩人與反現代批評
    • 第二節 印度啟示錄:王白淵的反現代與反殖民論述
      • 一、東方的反現代批評與東方文明論
      • 二、泰戈爾的啟示
      • 三、甘地的啟示
      • 四、反現代與反殖民的演繹
    • 第三節 荊棘之道:反殖的隱喻與革命的召喚
      • 一、分界與總括:〈標界柱〉與〈序詩〉
      • 二、去向與歸宿的暗示:〈序〉與〈序詩〉
      • 三、到明天:〈到明天〉、〈給印度人〉與〈佇立揚子江〉
  • 第四章 難兄難弟
    • 第一節 地平線的彼方:謝春木與王白淵吹奏的祖國福音
      • 一、台灣青年與新中國的對話
      • 二、S君及其周邊
      • 三、荊棘叢生之里
      • 四、地平線的彼方
    • 第二節 同類的靈魂:王白淵及其追隨者們
      • 一、林兌與吳坤煌
      • 二、北師因緣
      • 三、王白淵與「東京台灣人文化同好會」及「台灣藝術研究會」
      • 四、不墜的王白淵魅力
      • 五、梟的生活模式
  • 第五章 妖魔之花
    • 第一節 他鄉之眼:《福爾摩沙》的鄉土凝視
      • 一、文化與鄉土:旅京青年的憂鄉意識與文化運動
      • 二、藝術與自我:天才畫家陳植棋與台灣鄉土
      • 三、文藝與民族:張文環的文學出發
      • 四、台灣鄉土與民族書寫:論巫永福〈我們的創作問題〉
      • 五、社會主義鄉土:論吳坤煌〈論台灣的鄉土文學〉
    • 第二節 《福爾摩沙》新高峰:文聯東京支部
      • 一、台灣文藝界的大團結與文聯使者賴明弘的東京行
      • 二、東都文壇膝前的望鄉者:台灣藝術研究會回流的背景
      • 三、匯流與新生:《福爾摩沙》集團的蛻變
      • 四、文聯東京支部:台灣文藝聯盟的海外生力軍
      • 五、支部雙柱吳坤煌、張文環及其他旅京青年的文學放浪
      • 六、文聯東京支部的使命
    • 第三節 台灣文學的邊緣戰鬥:跨域左翼文學運動中的旅日作家
      • 一、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支盟
      • 二、吳坤煌、張文環與中國旅日青年的戲劇交流
      • 三、吳坤煌與《詩精神》、《詩人》集團及左聯東京支盟的詩交流
      • 四「文聯東京支部」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支盟」的交流
    • 第四節 十年一覺東京夢:論張文環轉向小說〈父親的臉〉及改作
      • 一、從〈父親的臉〉到〈父親的要求〉:前進東京或逆轉歸鄉?
      • 二、「舊父之命」與「新母之愛」的雙重否定:轉向者的心靈歸宿
      • 三、轉向思考與鄉土書寫
      • 四、張文環與日本左翼作家平林彪吾
      • 五、1936年旅日台灣作家被捕事件
    • 第五節 從部落到都會:張文環〈山茶花〉與進退失據的殖民地青年男女
      • 一、張文環的故鄉書寫與〈山茶花〉
      • 二、文壇之曙與〈山茶花〉
      • 三、〈山茶花〉與張文環的小說世界
      • 四、進退失據的殖民地新世代
  • 第六章 前進大東亞?
    • 第一節 被動員去動員:張文環與殖民地戰時動員
      • 一、決戰期軍事人力動員與張文環
      • 二、張文環軍事人力動員言說的特徵
      • 三、張文環志願兵及其他奉公言說發表的脈絡
      • 四、年輕的指導者
    • 第二節 活傳媒:張文環的奉公異聲
      • 一、作家入會
      • 二、張文環的多重身份
      • 三、雙生,雙聲
    • 第三節 荊棘之道繼續著:戰時文壇的認同之戰
      • 一、1943年的一場文學論爭:糞現實主義論戰
      • 二、王白淵隱喻:不止息的道路
      • 三、荊棘之道:張文環四〇年代的故鄉書寫與文化批判
    • 第四節 忠義的自問:從〈地平線的燈〉論張文環的跨時代省思
      • 一、《滾地郎》第二部曲:遺稿〈地平線的燈〉
      • 二、跨時代的台灣知識階層:〈地平線的燈〉的書寫主題
      • 三、文學遺囑與歷史自白:論忠義與節操
  • 第七章 結論
  • 參考書目
  • 附錄
    • 一、張文環親友故舊訪談(張鈗漢、張孝宗、鍾逸人、林番)
    • 二、張文環研究文獻
    • 三、張文環生平寫作年表
    • 四、張文環先生晚年手稿表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