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隨身心理師:陪你走出情緒困境,療癒關係中的傷痛
每個卡住的情緒與關係,都源自你曾經歷的事。
理解苦痛的根源,就能做出真正的改變。
★全球熱銷16國版權
★IG、TikTok擁有40多萬名粉絲的心理學博士傾心力作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哪裡受了傷,就無法療傷;只要你願意開始理解自己,改變就會發生。
我們的行為、模式與習慣存在都有意義,它們很可能是潛意識中壓抑的事物所造成,而這些通常與童年經驗有關。過去的經驗會形塑現在的自己,在問題表象的背後,都是可以深入瞭解自我的機會。
心理師的工作就像偵探,需要設法從患者提供的片段資訊中,勾勒出事情的全貌,進而探究內心的冰山下究竟隱藏了什麼。本書作者是心理學博士,也是在IG、TikTok等社群媒體擁有40多萬名粉絲的人氣心理師。出身心理師家族的她,亦曾為暴食症與憂鬱所苦,而求助於心理諮商。書中結合她自身的經驗與諸多諮商者的故事,將心理學的概念,轉化為簡單易懂的知識與日常的實用練習。
本書就是你專屬的心理師,從改變自我、改善親密關係,到建立人際連結的種種人生難題,陪你依循探索、認識、感受、採取行動、反覆實行等五步驟,深入內心的內在小孩,包括:
發現情緒背後的真相:焦慮、憂鬱、成癮、拖延、自我批判等是「表面的問題」,實則源於童年的不安全感,這些負面情緒是潛意識為了想保護你而發出的求救訊號。
壓抑內心感受:大多數的心理問題,都源自「未被感受到的感覺」,以及我們從小就學會壓抑、逃避或忽略的內在經驗。
「療癒」不等於「受苦」:要真正釋放痛苦,就必須去感受並放下它。「放下」並非放棄控制,你對於「控制」的執著,才是問題所在。
面對真實的自己,與自己和解,需要「慢慢來」的勇氣。只要願意從新的觀點,去看待那些我們覺得已經「受夠了」,卻又難以擺脫的行為模式,而後逐步前行,就是走在正確的療癒之路上。
療癒推薦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楊雅筑 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 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呂宜芳 諮商心理師、《婚姻教我們的事》作者
本書金句
所有的改變都需要經歷失去,而大多數人都不願面對失去。
讓你最脆弱的部分被看見,它值得被愛。
當你痛苦時,願意「放下」很重要。讓情緒流動,療癒才會開始。
你害怕去做、但內心知道應該做的事,很可能就是會徹底改變你人生的那件事。
如果你因為忘不了某個人而痛苦萬分,那麼你失去的可能不只是對方,還有自己的某個部分。
- 推薦序 成為自己最佳的傾聽者 王意中
- 推薦序 不必預約,也能探索自我 蘇益賢
- 閱前須知
- 導論:忘卻傷痛的五步驟
-
PART1──鬆綁情緒慣性
-
前 言:童年受的傷,用一生治癒
-
為何心理諮商總在討論童年?
-
不敢被討厭的孩子,長成了麻木的大人
-
我們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去感受
-
你有情緒壓抑的傾向嗎?
-
-
1.憂鬱:為什麼我會覺得情緒低落?
-
感覺你的感受,好好面對情緒
-
當童年的傷口,在「成為父親」時甦醒
-
創傷造成的「關機」狀態
-
-
2.焦慮:為什麼我會感到不安?
-
無法擺脫的焦慮習慣
-
焦慮想告訴你的事
-
不斷反芻過去,擔憂未來
-
學會放手,接受無法改變的事
-
焦慮會阻絕真實的感受
-
爆炸的腦內小劇場
-
界限被侵犯,就會感到焦慮
-
焦慮是自我保護機制
-
設立界限,走出母親的陰影
-
改變,從一段信任而穩定的關係開始
-
-
3.創傷、壓力與神經系統: 為什麼我無法放鬆?我該如何走出創傷?
-
壓力會致病
-
傷害過了,卻留下恐懼
-
人類缺乏完成壓力循環的本能
-
心理的傷,身體會記住
-
當身體知道自己安全,恐懼就會慢慢離開
-
如何療癒創傷?
-
治癒創傷的三項黃金法則
-
-
4.成癮:為什麼我停不下來?
-
成癮,是迴避痛苦的一種方式
-
上癮,不是為了快感,而是未曾獲得安全感
-
療癒是反覆退縮與前進的過程
-
成癮只是表面行為,真正的痛藏在底層
-
成癮的解藥是「建立連結」
-
光是「知道」還不夠
-
-
5.自我批評:為什麼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
-
在批判中長大的孩子
-
費歐娜的童年創傷
-
「父母都是為我好」:自我批評背後最深的自我欺騙
-
把自己重養一遍
-
-
-
PART2──學習愛與被愛的能力
-
前言:瞭解親密關係
-
第一章 單身
-
6.孤家寡人:如何沒有另一半也過得快樂?
-
7.幻想的關係:有時,想像比活在現實更容易
-
8.孤單:如何才能不寂寞?
-
-
第二章 建立關係
-
9.約會:一場高風險的遊戲
-
10.奇妙的性吸引力: 關係中出現強烈的化學反應是好事嗎?
-
11.迷戀:為什麼你會愛上對你興趣缺缺的對象?
-
12.選擇伴侶:為什麼「好人」讓人覺得無聊, 「壞人」讓人感到刺激?
-
-
第三章 在關係中
-
13.情感依附類型:如何改善自己的情感依附關係?
-
14.共依存、界限與取悅他人: 為什麼我會在關係中迷失自我?
-
15.爭執與溝通:如何不再與伴侶為了同一件事起衝突?
-
-
第四章 關係結束
-
16.外遇:為什麼人們會出軌?
-
17.失戀與悲傷:如何忘掉某個人?
-
結 語:當你痛苦時,願意「放下」很重要
-
-
- 致謝
- 作者、譯者簡介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