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國的亞洲主義:東亞的共識還是戰爭催化劑?

出版日期
2025/06/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0536225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特色

「亞洲主義」──
是中國民族主義的起點

排外與猜忌、族群的分裂與統合、擴張與合作的矛盾交錯,
交織成近代中國對亞洲的想像與實踐。
今日的中國與亞洲,
從未真正走出「亞洲主義」的影響。

誰能領導亞洲?
是中國?日本?還是──美國?

當「國恥未雪,民生多艱」成為民族主義的核心語彙,
一個「強國夢」將如何改寫亞洲的命運?
又將為世界帶來何種未來?

◎從「亞洲盟友」到「亞洲老大哥」──中國為何堅信自己該領導亞洲?
當帝國崩潰、列強環伺,面對百年屈辱與國土喪失,中國知識分子在廢墟中尋求出路。他們從日本「脫亞入歐」後孕育出的「亞洲主義」中,看見東亞團結的可能,也嗅到了強權政治的野心,更將之作為亞洲對抗西方秩序的起點。隨著論述的引介與轉化,中國逐步從尊奉日本為亞洲盟主,轉向強調自身在區域中的主導角色,構築起一條從「尊日」到「打倒西方帝國主義」的思想脈絡。

◎「國恥未雪,民生多艱」不只是歷史──更是今日中國的語言
從引介日本論述到建構本土思想,中國知識界將儒家倫理、種族觀與現代民族主義融合,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亞洲主義觀點。這套論述不僅回應當時的國際壓力,也反映了中國對區域角色的重新定位。從「東亞共榮」到「中國夢」,亞洲主義不再只是對抗西方的口號,而是融入中國思考主權、地緣政治與發展戰略的核心框架之中。

◎今日的一帶一路,昨日的亞洲主義
「亞洲主義」雖曾沉寂於歷史,但其核心理念已悄然重返當代中國的外交語言。從倡議「命運共同體」到強調協助發展中國家,中國正以新的語彙延續過去的思想脈絡。若要理解今日中國的區域構想與全球戰略,追溯這段思想的歷史源流將是關鍵一步。
  • 封面
  • 書名頁
  • 專業推薦
  • 作者序 廿一世紀的「亞洲主義」
    • 新方向與研究空白
  • 導論
    • 亞洲主義
    • 日本的亞洲主義著述
    • 中國的亞洲主義著述
    • 中國、日本,與東亞
    • 各章架構
  • Chapter 1 脣齒相依 與日合作的響應和排斥
    • 維新派的策略性親日
    • 亞洲主義團體在中國興起
    • 親日報導的翻譯
    • 《時務報》內提倡與日結盟的中國聲音
    • 翻譯種族、民族和自由主義
    • 經翻譯後複雜化的樽井亞洲主義
    • 小結
  • Chapter 2 輔車相依 日本中華街的儒家亞洲主義
    • 維新派與東亞同文會
    • 創辦大同學校
    • 中日菁英合作與大同學校
    • 山本憲與維新派
    • 徐勤:大同學校校長
    • 大同學校與多層身分認同
    • 小結
  • Chapter 3 同文同種
    • 十九世紀末中國的人種論述
    • 人種與種族戰爭
    • 黃禍論
    • 顛覆黃禍論
    • 同種與異種
    • 人種與反滿民族主義
    • 劉師培與〈中國民族志〉
    • 陳天華、《民報》創始與「黃金十年」的終結
    • 革命派始認識印度
    • 亞洲和親會
    • 小結
  • Chapter 4 亞洲人的亞洲 東方文明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 杜亞泉主持下的《東方雜誌》
    • 《東方雜誌》的譯者
    • 《東方雜誌》所見的歐戰
    • 杜亞泉與文明
    • 建立二元論,定義中國與東方
    • 衝突──人種戰爭或文明鬥爭
    • 東西文明之調和
    • 文明領導地位與大亞美利加主義
    • 小寺謙吉的大亞細亞主義──日本治下的東方文明
    • 小結
  • Chapter 5 邁向大同 李大釗與世界主義式區域化
    • 新亞洲主義與新新亞洲主義
    • 亞洲領袖以及民族主義與亞洲主義的交織重疊
    • 托派國際主義
    • 李大釗亞洲主義面臨的世界主義批評
    • 新亞洲主義再闡明
    • 小結
  • Chapter 6 王道 孫中山重塑的亞洲概念
    • 從史學角度重探孫中山的亞洲主義
    • 孫中山早期的亞洲主義傾向
    • 孫中山的亞洲主義演講:日本領導下的策略聯盟
    • 一九一三年國民黨推動亞洲合作
    • 矛盾與延續──孫中山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間的思想演變
    • 一九二四年:日本還是亞洲國家嗎?
    • 日本外褒貶不一的反應以及民族主義議題
    • 小結
  • Chapter 7 弱小民族 在上海和北京組織團結亞洲的力量
    • 國際聯盟的失敗
    • 五卅運動後的京滬知識分子
    • 北京的亞細亞民族大同盟
    • 上海的亞洲民族協會
    • 亞細亞民族大會
    • 亞洲因應國際聯盟之道:全亞細亞聯盟
    • 媒體反彈與轉向弱小民族
    • 小結
  • Chapter 8 民族國際 以亞洲領袖自居的國民黨
    • 中國與新亞細亞的侷限
    • 弱小民族──重新認識殖民處境
    • 中國的家父長主義與亞洲老大哥
    • 論民族國際
    • 領導弱小民族的國民黨
    • 更優秀的文化
    • 中國的「亞洲主義」與日本的「門羅主義」
    • 小結
  • Chapter 9 共存共榮 戰時政治宣傳以及與日本和平共存
    • 歷史學家如何爬梳史料?
    • 正統性與合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
    • 汪政權如何利用亞洲主義與王道?
    • 新國民運動與東亞聯盟
    • 「宣傳部」及其出版品
    • 小結
  • 結論
    • 中國與日本
    • 中國──新自由主義亞洲的中心
    • 富國強兵──民族主義與亞洲主義的交織重疊
  • 謝詞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