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圖解行政學
圖解行政學是專為有心學習或正在學習行政學的讀者們所寫的書。作者以本身20年的學習經驗及十餘年的教學經驗,解構行政學中最複雜難解的思想觀念,以圖形描述、表格整理、時事詮釋或典故解說等方式,一一重新呈現。
本書以國家考試的命題方向為編寫主軸,對於有志投身公務人員考試的讀者們,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入門參考書籍。透過此書對行政學觀念的解析,可以彌補非本科系的應考人難以親近學術界的行政學者所造成的學習障礙。
而對於正在學習行政學的同學而言,本書介紹許多行政學大師的背景,以及行政學理論的由來,能幫助讀者更深刻的體會大學教科書的內容,並彌補閱讀原文書、翻譯書所產生的水土不服或知偏而不知全的困惑。
本書以國家考試的命題方向為編寫主軸,對於有志投身公務人員考試的讀者們,無疑是一本絕佳的入門參考書籍。透過此書對行政學觀念的解析,可以彌補非本科系的應考人難以親近學術界的行政學者所造成的學習障礙。
而對於正在學習行政學的同學而言,本書介紹許多行政學大師的背景,以及行政學理論的由來,能幫助讀者更深刻的體會大學教科書的內容,並彌補閱讀原文書、翻譯書所產生的水土不服或知偏而不知全的困惑。
- 推薦序一
- 推薦序二
- 五版序
- 寫在前面
-
第1章 行政學概論
-
UNIT 1-1 行政學的出現
-
政治改革風潮的釀
-
行政學術的萌芽
-
-
UNIT 1-2 公共行政的意義
-
政治的觀點
-
管理的觀點
-
公共政策的觀點
-
公共性的觀點
-
-
UNIT 1-3 公共行政運作的原則
-
憲政體制
-
公共利益
-
市場運作
-
主權特質
-
-
UNIT 1-4 公共財
-
公共財的意義
-
公共財的特性
-
公共財的類型
-
-
UNIT 1-5 公共利益
-
公共利益的弔詭
-
公共利益的抉擇
-
公共利益的功能
-
-
UNIT 1-6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區別
-
行政與管理的不同
-
公共行政與企業管理的差異
-
-
UNIT 1-7 行政規模的擴張
-
行政規模擴張的背景―經濟大恐慌(Great Depression)
-
行政國的成因
-
-
UNIT 1-8 行政權力的膨脹
-
自由放任的經濟思想被凱因斯經濟學取代
-
社會與經濟環境變遷的影響
-
立法權分散無力的影響
-
司法權效率不彰的影響
-
政務官能力不足的問題
-
行政機關本身條件的成熟
-
-
UNIT 1-9 行政學的典範論(一)
-
典範與典範變遷
-
行政學中的典範論
-
亨利的行政學典範變遷論
-
-
UNIT 1-10 行政學的典範論(二)
-
丹哈特的行政學典範論
-
歐斯壯的行政學典範變遷
-
哈蒙的行政學典範變遷
-
-
-
第2章 傳統理論時期
-
UNIT 2-1 傳統理論時期與管理主義
-
進步主義
-
管理主義
-
公共行政的特色
-
-
UNIT 2-2 泰勒及其科學管理
-
泰勒
-
科學管理的內涵
-
科學管理的發展—管理科學
-
-
UNIT 2-3 費堯及其行政管理學派
-
費堯
-
古立克
-
行政管理學派的限制
-
-
UNIT 2-4 韋伯及其官僚體制
-
韋伯
-
官僚體制
-
-
UNIT 2-5 官僚體制的貢獻與限制
-
官僚體制的貢獻
-
官僚體制的限制
-
官僚體制存在的理由
-
-
UNIT 2-6 傅麗德及其動態管理
-
傅麗德―生不逢時的先知
-
動態管理理論
-
-
-
第3章 修正理論時期
-
UNIT 3-1 修正理論時期與行為科學
-
行為科學的興起
-
行為科學的特性
-
修正理論時期的研究
-
-
UNIT 3-2 霍桑實驗與人群關係學派
-
梅堯的發現
-
霍桑實驗的成果
-
-
UNIT 3-3 人群關係學派的大師─ 巴納德
-
組織的定義
-
非正式組織
-
貢獻與滿足的平衡
-
權威接受論
-
主管人員的職能
-
-
UNIT 3-4 賽蒙的行政決策理論
-
價值與事實分立
-
行政人的假定
-
滿意決策論
-
組織平衡論
-
目的與手段的連鎖(means ends chain)
-
-
UNIT 3-5 麥克葛瑞格的人性本善論
-
X 理論―人性本惡的假定
-
Y 理論―人性本善的假定
-
-
UNIT 3-6 修正理論時期的檢討
-
行為科學的貢獻與限制
-
人群關係學派的貢獻與限制
-
後人群關係學派
-
-
-
第4章 整合理論時期
-
UNIT 4-1 整合理論時期與系統途徑
-
整合理論時期
-
系統研究途徑
-
-
UNIT 4-2 社會系統論
-
UNIT 4-3 行政生態學
-
UNIT 4-4 權變理論
-
否定「兩極論」
-
彈性的重要
-
殊途同歸性(equifinality)
-
效率與效果並重
-
管理階層的差異
-
「若……即……」(If……Then……)的解釋
-
-
UNIT 4-5 整合理論時期的檢討
-
系統途徑的貢獻
-
系統途徑的限制
-
-
-
第5章 左、右之爭
-
UNIT 5-1 當代行政學理論之發展
-
UNIT 5-2 新公共行政運動
-
趨向入世相關的公共行政
-
倡導後邏輯實證論
-
適應動盪環境
-
建構新的組織型態
-
發展受益者導向的公共組織
-
-
UNIT 5-3 黑堡宣言
-
UNIT 5-4 新左派公共服務觀點下的文官與民眾
-
公共服務之脈絡
-
公共服務之人員
-
公共服務之對象
-
-
UNIT 5-5 新右派的興起
-
政治思想
-
經濟思想
-
管理思想
-
-
UNIT 5-6 公共選擇論
-
公共選擇論的產生背景
-
公共選擇論於行政學的應用
-
-
UNIT 5-7 交易成本理論與代理人理論
-
交易成本理論
-
代理人理論
-
-
UNIT 5-8 1980 年代的新公共管理改革
-
改革之風吹起
-
改革之風的影響
-
-
UNIT 5-9 1990 年代的政府再造
-
政府再造的策略
-
政府再造的檢討
-
-
UNIT 5-10 企業型政府
-
企業型政府的意義
-
企業型政府的原則
-
企業型政府的反省
-
-
UNIT 5-11 民營化
-
UNIT 5-12 非營利組織
-
非營利組織的意涵
-
非營利組織的類型
-
非營利組織的理論基礎
-
-
UNIT 5-13 社會企業
-
社會企業的發展背景
-
社會企業的意義
-
社會企業的形成
-
-
UNIT 5-14 治理
-
治理的意義
-
治理的形成
-
治理的實踐―公私協力
-
治理的類型
-
-
UNIT 5-15 民主行政
-
新左派學者對民主行政的看法
-
新右派學者對民主行政的看法
-
-
UNIT 5-16 新公共服務
-
新公共服務的基本信念
-
新公共服務的核心概念
-
新公共服務的實踐
-
-
-
第6章 組織設計理論與實務
-
UNIT 6-1 組織的基本概念
-
關於組織理論的研究
-
關於組織的定義
-
組織的要素
-
-
UNIT 6-2 組織結構的形成
-
組織結構的意義
-
平行分化
-
垂直分化
-
-
UNIT 6-3 組織設計的形態
-
矩陣組織
-
事業部門制
-
網絡式組織
-
-
UNIT 6-4 非正式組織
-
非正式組織的意義
-
非正式組織的特性
-
個人參加非正式組織的原因
-
非正式組織對正式組織的影響
-
-
UNIT 6-5 組織的類型
-
以組織型態加以分類―敏茲柏格(Mintzberg)
-
以組織的社會功能加以分類―帕深思(Parsons)
-
以組織成員的順從方式加以分類―艾桑尼(Etzioni)
-
以組織的主要受惠對象加以分類―布勞(Blau)與史考特(Scott)
-
-
UNIT 6-6 我國行政組織的設計
-
行政法人
-
獨立機關
-
-
UNIT 6-7 組織發展
-
組織發展的意義
-
組織發展的興起
-
組織發展的干預技術
-
-
UNIT 6-8 組織變革
-
組織變革的意義
-
李文的力場分析論
-
組織變革的過程
-
組織生命週期論
-
-
UNIT 6-9 組織學習
-
組織學習的意義
-
妨礙組織學習的因素
-
學習型組織
-
-
UNIT 6-10 組織文化
-
組織文化的層次
-
日本式的組織文化
-
-
UNIT 6-11 組織氣候
-
組織氣候的意義
-
組織氣候的研究
-
-
UNIT 6-12 組織病象
-
帕金森定理
-
寡頭鐵律
-
莫菲定理
-
邁爾斯定理(Miles’ Law)
-
不稀罕效應
-
彼得原則
-
-
UNIT 6-13 組織喻象
-
組織是「機器」
-
組織是「有機體」
-
組織是「大腦」
-
組織是「創造的社會實體」
-
組織是「政治體系」
-
組織是「心靈囚籠」
-
組織是「變遷邏輯的展現」
-
組織是「宰制工具」
-
-
UNIT 6-14 公共組織的設計原理
-
管理途徑―追求效率
-
政治途徑―民主回應
-
法律途徑―權利保障
-
-
-
第7章 組織管理理論與實務
-
UNIT 7-1 領導的本質
-
領導的意義
-
領導與管理
-
領導權力的基礎
-
-
UNIT 7-2 傳統的領導理論
-
特質論的研究
-
行為論的研究
-
-
UNIT 7-3 權變領導的研究
-
費德勒的權變領導論
-
赫賽與布蘭查的情境領導論
-
豪斯的途徑目標論
-
-
UNIT 7-4 轉換型領導
-
轉換型領導的意義
-
轉換型領導的根基
-
-
UNIT 7-5 卓越領導者的才能
-
人際角色(interpersonal roles)
-
資訊角色(informational roles)
-
決策角色(decisional roles)
-
-
UNIT 7-6 決策理論概述
-
政治性決策(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
漸進途徑(incremental approach)
-
垃圾桶決策途徑(garbage-can decision-making approach)
-
混合掃描途徑(mixed-scanning approach)
-
滿意途徑(satisfying approach)
-
理性廣博途徑(rational-comprehensive approach)
-
-
UNIT 7-7 個人決策
-
受決策情形的影響
-
受決策環境的影響
-
-
UNIT 7-8 提升個人決策理性之道
-
自我指涉與自我超越的能力
-
進行系統思考的能力
-
非均衡思考的能力
-
前瞻的思維能力
-
超越物化的思考能力
-
瞭解未來發展趨勢,建立社會責任意識
-
-
UNIT 7-9 團體決策
-
專業人士的團體決策
-
採用團體決策的弊病
-
-
UNIT 7-10 激勵理論概述
-
UNIT 7-11 需求層級論
-
需求的內涵
-
需求的滿足
-
自我實現的狀態
-
-
UNIT 7-12 需求層級論的評價
-
需求層級論的貢獻
-
需求層級論的侷限
-
需求層級論的發展
-
-
UNIT 7-13 激勵保健論、ERG 理論、成就動機論與公共服務動機
-
激勵保健論
-
生存―關係―成長理論(ERG 理論)
-
-
UNIT 7-14 期望理論、公平理論與目標設定論
-
期望理論
-
公平理論
-
目標設定論
-
-
UNIT 7-15 增強理論
-
UNIT 7-16 有效的組織激勵方法
-
改善管理方式
-
改善工作條件
-
實施工作設計
-
-
UNIT 7-17 溝通概論
-
溝通的意義
-
溝通的類型
-
溝通的干擾因素
-
-
UNIT 7-18 行政溝通
-
以溝通的結構分類
-
以溝通的管道分類
-
以溝通的方向分類
-
-
-
第8章 組織運作理論與實務
-
UNIT 8-1 目標管理
-
工具理性的人類行為
-
人性的Y 理論
-
-
UNIT 8-2 全面品質管理
-
品質
-
全面品質管理
-
全面品質管理的實施
-
公部門與全面品質管理
-
-
UNIT 8-3 策略管理
-
相關概念定義
-
策略管理的步驟
-
政府機關與策略管理
-
-
UNIT 8-4 績效管理
-
績效管理的概念
-
績效管理與公部門
-
-
UNIT 8-5 關鍵績效指標及目標與關鍵成果
-
關鍵績效指標
-
目標與關鍵成果
-
-
UNIT 8-6 參與管理
-
參與管理的定義
-
參與管理的實施
-
參與管理的擴大
-
-
UNIT 8-7 標竿學習
-
標竿學習的核心價值
-
實施標竿學習的注意事項
-
-
UNIT 8-8 流程再造
-
流程再造的基本概念
-
流程再造的作法
-
-
UNIT 8-9 政府資訊管理與電子化政府
-
資訊化的公共行政
-
電子化政府
-
電子化治理
-
-
UNIT 8-10 知識管理
-
知識的種類
-
知識創造
-
組織進行知識管理的成功之道
-
-
UNIT 8-11 政府公共關係
-
政府公共關係的概念
-
政府公共關係的功能
-
政府機關進行公共關係的原則
-
政府機關塑造形象的方式
-
-
UNIT 8-12 危機管理
-
危機的概念
-
危機管理
-
-
UNIT 8-13 組織衝突管理
-
關於組織衝突的研究
-
造成衝突的原因
-
衝突的類型
-
-
UNIT 8-14 府際關係
-
府際關係的意義
-
補助款制度
-
-
-
第9章 財務行政
-
UNIT 9-1 政府的收入
-
賦稅收入
-
行政規費
-
營業收入
-
公債
-
罰金(含罰鍰)
-
財產出售與出租
-
-
UNIT 9-2 政府的支出
-
政府支出的分類
-
政府支出的功能
-
政府支出的成長與縮減
-
-
UNIT 9-3 財務行政概述
-
財務行政的意義、特性與目的
-
財務行政制度
-
-
UNIT 9-4 預算的籌編與審議
-
預算概述
-
預算的籌編
-
預算的審議
-
基金的設置
-
-
UNIT 9-5 預算制度理論的發展(一)
-
項目列舉預算
-
複式預算
-
績效預算
-
-
UNIT 9-6 預算制度理論的發展(二)
-
設計計畫預算
-
目標管理
-
零基預算
-
-
UNIT 9-7 預算制度理論的發展(三)
-
由上而下預算
-
成果預算
-
-
UNIT 9-8 預算的執行
-
會計年度
-
分配預算
-
政府採購
-
政府會計
-
-
UNIT 9-9 決算與審計
-
預算決算
-
政府審計
-
-
UNIT 9-10 財政的權力議題
-
預算的政治觀點
-
財政的集權與分權
-
-
UNIT 9-11 府際財政移轉
-
中央統籌分配稅款
-
自治稅捐
-
補助款與協助金
-
-
UNIT 9-12 參與式預算審查
-
參與式預算的起源與發展
-
實施參與式預算的條件與可能風險
-
-
-
第10章 人事行政
-
UNIT 10-1 人事行政概述
-
人事行政的意義
-
公務員的認定
-
-
UNIT 10-2 我國人事行政制度
-
中央集權的文官制度
-
人事制度結構設計
-
-
UNIT 10-3 品位制與職位制
-
品位制
-
職位制
-
兩制混合—我國的官職併立制
-
-
UNIT 10-4 公務人員的考選與任用
-
公務人員考試
-
公務人員的任用程序
-
公務人員的任用資格
-
-
UNIT 10-5 公務人員俸給制度
-
俸給制度
-
俸給的設計原則
-
俸給調整程序
-
獎金與補助
-
-
UNIT 10-6 公務人員的權利
-
公務人員的憲法權利
-
公務人員的勞動權益
-
性別平等與女性保障
-
-
UNIT 10-7 公務人員的考績
-
UNIT 10-8 公務人員的懲戒
-
審理機構變更
-
審理制度變更
-
彌補課責漏洞
-
懲戒處分效力
-
再審權利保障
-
-
UNIT 10-9 公務人員訓練
-
訓練實施機構
-
訓練實施對象
-
進修相關規定
-
-
UNIT 10-10 公務人員退休制度
-
提高退休年齡
-
調整退休給付
-
-
UNIT 10-11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
人事行政的思維轉變
-
公共人力資源管理
-
-
UNIT 10-12 文官行政中立
-
行政中立的意義
-
行政中立的重要性與弔詭性
-
行政中立的新詮釋
-
-
-
第11章 行政責任與行政倫理
-
UNIT 11-1 行政責任概述
-
行政責任的內涵
-
行政人員的專業責任
-
-
UNIT 11-2 課責途徑(一)
-
內部控制或外部控制
-
三元責任論
-
-
UNIT 11-3 課責途徑(二)
-
行政責任分析架構
-
-
UNIT 11-4 行政倫理概述
-
道德與倫理的區辨
-
行政倫理的意義
-
行政倫理的弔詭性
-
-
UNIT 11-5 行政倫理的困境與實踐
-
行政倫理的困境
-
行政倫理的實踐
-
-
UNIT 11-6 行政裁量與行政倫理
-
行政裁量的倫理困境
-
行政裁量的倫理原則
-
-
UNIT 11-7 正義的行政
-
假想的情境
-
正義的三大原則
-
政府施政實例
-
正義的行政原則
-
-
UNIT 11-8 揭弊保護機制
-
公私分立的揭弊保護
-
公私合流的揭弊保護
-
-
-
第12章 公共政策概說
-
UNIT 12-1 公共政策概述
-
公共政策的定義
-
公共政策的研究
-
政策利害關係人與標的人口
-
-
UNIT 12-2 公共政策的類型
-
UNIT 12-3 政策分析專業
-
政策分析的意義
-
政策分析的架構
-
政策分析人員
-
-
UNIT 12-4 公共問題認定
-
公共問題的意義與發生原因
-
政府面對公共問題的態度
-
-
UNIT 12-5 政策規劃
-
政策規劃的意義與類型
-
政策規劃的原則
-
循證基礎的政策規劃
-
-
UNIT 12-6 政策合法化與政策論證
-
政策合法化的意義
-
政策合法化的策略
-
政策論證
-
-
UNIT 12-7 政策執行
-
政策執行的意義
-
政策執行力模式
-
政策順服
-
政策監測
-
-
UNIT 12-8 政策工具
-
UNIT 12-9 政策評估
-
預評估
-
過程評估
-
結果評估
-
-
UNIT 12-10 政策變遷
-
階段論的觀點
-
反階段論的觀點
-
-
UNIT 12-11 民意與公共政策
-
民意的意義
-
民意的特性
-
民意在公共政策中的角色
-
-
UNIT 12-12 政策行銷
-
政策行銷的特性
-
政策行銷的6Ps 策略
-
-
UNIT 12-13 政策倫理
-
政策倫理的意義
-
政策倫理的弔詭
-
對決策者的期待
-
-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