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梵網經》是大乘菩薩戒重要且基本的經典,隨著大乘思想興起後,千百年來流行的一部菩薩戒律,於後秦弘始年間,鳩摩羅什譯出,中土得以傳授大乘菩薩戒。
《梵網經》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根本精神,主要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發趣十心、長養十心、金剛十心和體性十地),以及應受持的菩薩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之戒相。在佛教「三藏」中屬「律藏」,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國佛教大乘戒律中,《梵網經》的影響最大。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盛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經中把孝與戒相融通、「孝名為戒」的思想頗富中國特色。《梵網經》因其言簡易賅、行文雋永,義理、戒律兼具且意蘊深長,能概括地闡述大乘佛教的思想和主旨,因而廣受僧俗兩界的重視,對大乘菩薩戒的推動具有重大影響。
本書《梵網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梵網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梵網經》的文句涵義。
《梵網經》顯示了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和根本精神,主要說明菩薩修道之階位(發趣十心、長養十心、金剛十心和體性十地),以及應受持的菩薩戒律(十重戒和四十八輕戒)之戒相。在佛教「三藏」中屬「律藏」,是大乘戒律之一,在中國佛教大乘戒律中,《梵網經》的影響最大。對大乘佛教在中國盛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此外,經中把孝與戒相融通、「孝名為戒」的思想頗富中國特色。《梵網經》因其言簡易賅、行文雋永,義理、戒律兼具且意蘊深長,能概括地闡述大乘佛教的思想和主旨,因而廣受僧俗兩界的重視,對大乘菩薩戒的推動具有重大影響。
本書《梵網經》開本大方,編排清晰疏朗,共分題旨解說、原典、譯文、注釋,以深入淺出的文字重新詮釋和解析佛經旨意。讀者可透過此書輕鬆運用《梵網經》的心法,當作讀經的誦念本,同時清楚了解《梵網經》的文句涵義。
- 封面
- 書名頁
- 作者簡介
- 前言
- 目次
- 梵網經序(一)
- 梵網經序(二)
-
卷上
-
菩薩心地品之上
-
十發趣心
-
第一 捨心
-
第二 戒心
-
第三 忍心
-
第四 進心
-
第五 定心
-
第六 慧心
-
第七 願心
-
第八 護心
-
第九 喜心
-
第十 頂心
-
-
十長養心
-
第一 慈心
-
第二 悲心
-
第三 喜心
-
第四 捨心
-
第五 施心
-
第六 好語心
-
第七 利益心
-
第八 同心
-
第九 定心
-
第十 慧心
-
-
十金剛心
-
第一 信心
-
第二 念心
-
第三 迴向心
-
第四 達心
-
第五 直心
-
第六 不退心
-
第七 大乘心
-
第八 無相心
-
第九 慧心
-
第十 不壞心
-
-
十地
-
第一 體性平等地
-
第二 體性善慧地
-
第三 體性光明地
-
第四 體性爾焰地
-
第五 體性慧照地
-
第六 體性華光地
-
第七 體性滿足地
-
第八 體性佛吼地
-
第九 體性華嚴地
-
第十 體性入佛界地
-
-
-
卷下
-
梵網經菩薩戒序
-
菩薩心地品之下
-
十重戒
-
第一 殺戒
-
第二 盜戒
-
第三 淫戒
-
第四 妄語戒
-
第五 酤酒戒
-
第六 說四眾過戒
-
第七 自讚毀他戒
-
第八 慳惜加毀戒
-
第九 瞋心不受悔戒
-
第十 謗三寶戒
-
-
四十八輕戒
-
第一 不敬師友戒
-
第二 飲酒戒
-
第三 食肉戒
-
第四 食五辛戒
-
第五 不教悔罪戒
-
第六 不供給請法戒
-
第七 懈怠不聽法戒
-
第八 背大向小戒
-
第九 不看病戒
-
第十 不畜殺具戒
-
第十一 國使戒
-
第十二 販賣戒
-
第十三 謗毀戒
-
第十四 放火焚燒戒
-
第十五 僻教戒
-
第十六 為利倒說戒
-
第十七 恃勢乞求戒
-
第十八 無解作師戒
-
第十九 兩舌戒
-
第二十 不行放救戒
-
第二十一 瞋打報仇戒
-
第二十二 憍慢不請法戒
-
第二十三 憍慢僻說戒
-
第二十四 不習學佛戒
-
第二十五 不善知眾戒
-
第二十六 獨受利養戒
-
第二十七 受別請戒
-
第二十八 別請僧戒
-
第二十九 邪命自活戒
-
第三十 不敬好時戒
-
第三十一 不行救贖戒
-
第三十二 損害眾生戒
-
第三十三 邪業覺觀戒
-
第三十四 蹔念小乘戒
-
第三十五 不發願戒
-
第三十六 不發誓戒
-
第三十七 冒難遊行戒
-
第三十八 乖尊卑次序戒
-
第三十九 不修福慧戒
-
第四十 揀擇授戒戒
-
第四十一 為利作師戒
-
第四十二 為惡人說戒戒
-
第四十三 無慚受施戒
-
第四十四 不供養經典戒
-
第四十五 不化眾生戒
-
第四十六 說法不如法戒
-
第四十七 非法制限戒
-
第四十八 破法戒
-
-
- 結語
- 延伸閱讀
- 版權頁
- 封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