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以無垢舞蹈劇場為研究對象。以其身體實踐「緩」的工夫及劇場「物學」存有倫理為起點,深入探討《醮》、《花神祭》、《觀》、《潮》四部舞作。從1990年代台灣社會的感知與情感結構切入,將無垢置於二十世紀台灣人的身體歷史,以存有學的視角閱讀舞蹈,取代傳統的美學詮釋框架。其中,《莊子》是關鍵的思想脈絡,我將它和梅洛龐蒂的發生現象學、德勒茲與瓜達希的生成哲學進行深度互文,解析舞作中的「身」、「物」、「時間—空間」、「世界」,再由此擴及晚近備受關注的物質研究與生態理論,看見無垢儀式劇場蘊含的泛靈論宇宙觀和後人類存有倫理。
- 書封
- 作者簡介
- 前言
- 推薦序 有情身體.泛靈齊物 龔卓軍
- 推薦序 《莊子》與無垢相識而笑 賴錫三
- 體例說明
-
第一章 緒論──凝視無垢
-
前言
-
研究脈絡與網絡
-
無垢的身體工夫──「緩」
-
無垢「物學」──從惜物到跨物種後人類視野
-
章節梗概
-
-
第二章 《醮》作為驅魔與療遇的儀式──感知、記憶、情動回應
-
一九九五年《醮》
-
殖民主義與軍國體制下台灣人的身體歷史
-
地方記憶與情動回應的詮釋框架
-
一九九○年代台灣當代藝術中的死亡與肉身
-
感知與記憶的劇場
-
敵體化社會的驅魔儀式
-
尾聲──儀式劇場之鏡
-
-
第三章 如果莊子是舞蹈家──《花神祭》的存有論四闋
-
序幕
-
〈春芽〉(生)──生成
-
〈夏影〉(長)──欲望
-
〈秋折〉(收)──時間
-
〈冬枯〉(藏)──死生
-
尾聲
-
-
第四章 物化展演與泛靈論身體劇場──《觀》與《潮》
-
鵝卵石中的行星
-
分子化、行星化、泛靈論轉向
-
有情物的多重顯身──「物化/齊物」倫理美學
-
「觸動」──觸的情動力
-
疊韻與行動波迴圈──〈潮〉的蓋婭之舞
-
尾聲
-
- 跋 流變──劇場與夢
- 謝誌
- 參考文獻與資料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