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群書治要五十講

出版日期
2024/12/30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2782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第一講 《群書治要》:齊家治國必讀之經典
    • 《群書治要》的緣起
    • 《群書治要》的編撰
    • 《群書治要》的流傳
    • 《群書治要》概覽
  • 第二講 「聖賢政治」之以道治國(一)
    • 「聖賢政治」的境界
    • 天命之謂性
    • 率性之謂道
    • 修道之謂教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第三講 「聖賢政治」之以道治國(二)
    • 「元亨利貞」的啟示
    • 與天下同利者,則得天下
    • 失天之度,雖滿必涸
    • 最上之道,莫若法天
  • 第四講 「聖賢政治」之以德治國(一)
    • 道德是中國文化的核心
    • 齊家治國,修德為本
    • 一人元良,萬邦以貞
    • 非有所為,上德之道
    • 為政以德,孝為德本
  • 第五講 「聖賢政治」之以德治國(二)
    • 《孝經》感應章的啟示
    • 舜帝的故事
    • 為什麼古人要舉孝廉
    • 厚德方能載物,無德必有災殃
    • 孔夫子對領導幹部的提醒
  • 第六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一)
    •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
    • 治以道德為上,行以仁義為本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 推己及人為仁
    • 仁昭義立,德博化廣
  • 第七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二)
    • 仁義廢則太平不興
    • 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
    • 惟仁者宜在高位
    • 仁者愛人,義者循理
    • 荀吳成就道義
    • 欒共子殺身以成仁
    • 仁義為本,法度為末
  • 第八講 「聖賢政治」之仁義治國(三)
    • 仁義不可違
    • 仁的三種境界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 第九講 「聖賢政治」之以禮治國(一)
    • 不學禮,無以立
    • 晏子與齊景公論「禮」
    • 禮為天之經、地之義
    • 禮的本質是恭敬
    •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 第十講 「聖賢政治」之以禮治國(二)
    •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
    • 差若毫釐,謬以千里
    • 為什麼兒媳婦要跪著給長輩盛湯
    • 沒有禮,天下就會失去和諧
  • 第十一講 「聖賢政治」之以樂易俗(一)
    • 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 音樂對人心的影響
    • 「鳴琴而治」的典故
    • 音聲之道,與政相通
  • 第十二講 「聖賢政治」之以樂易俗(二)
    • 音樂要引導人向善
    • 古聖先王的制樂之方
    • 亡國之音不可聽
    • 從流行音樂看社會風俗
    • 魏文侯和子夏的對話
    • 君好之,子臣為之;上行之,則民從之
    • 遇到災難要停止娛樂
    • 禮樂片刻不能去身
    • 德仁義禮,不可亡失
  • 第十三講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一)
    • 「王道」與「霸道」
    •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忽視教育的可怕
    • 五倫之教的緣起
    • 孔夫子是如何審理案件的
    • 教學之道,以孝為要
  • 第十四講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二)
    • 務本莫貴於孝
    • 四種教育,協調配合
    • 倫理教育
    • 道德教育
    • 康熙皇帝的聖諭十六條
    • 因果教育
    • 對君王和繼承者的教育
    • 御前講座的歷史傳統
  • 第十五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一)
    • 十八學士成就「貞觀之治」
    •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
    • 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
    • 尚賢者,政之本也
    • 周公尚賢
    • 齊宣王所好
  • 第十六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二)
    • 愉易平靜以待賢
    • 凡國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
    • 上主以師為佐
    • 賢能舉賢,進賢為賢
    • 樊姬興楚的故事
  • 第十七講 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三)
    • 識人必先正己
    • 不知其人視其友
    • 以九德選賢
    • 選人的六條規則
    • 觀其行,察其德
  • 第十八講 任用賢能,去除奸佞(一)
    • 舉賢還需用賢
    • 任賢勿貳,用人不疑
    • 虛心而下聽
    • 遠離奸佞之人
  • 第十九講 任用賢能,去除奸佞(二)
    • 會導致亡國的六種邪臣
    • 齊桓公之死
  • 第二十講 拔奇取異,安定社稷
    • 堯帝選拔虞舜
    • 武丁任用傅說
    • 周文王與姜太公
    • 齊桓公用管仲
    • 蕭何月下追韓信
    • 國將亡,必惡忠臣之語
  • 第二十一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一)
    • 歷史得出的結論
    • 從春秋戰國到西漢
    • 西漢衰亡的真因
  • 第二十二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二)
    • 「導之以政,齊之以刑」的不足
    • 未聞刑罰行而孝悌興
    • 子產、子賤與西門豹
    • 刑德成治,不能偏用
    • 治國要以道德教化為根本
  • 第二十三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三)
    • 本之以仁,成之以法
    • 先行德教,方可用法
    • 郤雍的啟示
    • 不知禮義,不可以行法
    • 好的制度也需要賢人才能執行
  • 第二十四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四)
    • 刑法的兩面性:聖人以治,亂人以亡
    • 酷吏嚴延年
    •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 第二十五講 德治為主,法治為輔(五)
    • 唐太宗的仁德
    • 太宗釋囚的故事
    • 治國的三種境界
  • 第二十六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一)
    •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
    •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 視民知治不
    • 善為國者,愛民如子
    • 聖君和賢臣的對話
    • 堯帝是如何對待百姓的
    • 大禹的自我反省
    • 君者,民之源也
  • 第二十七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二)
    • 得民心者得天下
    • 管子和齊桓公的對話
    • 順應本性,而不是習性
    •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 治國最重要的是使民富且壽
    • 富之教之,取信於民
    • 鄉間教育的重要
    • 愚公谷的故事
    • 對上訪的正確認識
  • 第二十八講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三)
    •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 把百姓利益放在第一位
    • 一切政事要以民為本
    • 萬事以民為先
  • 第二十九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一)
    • 重視農業的唐太宗
    • 吃飯問題是第一要事
    • 治國者要以農為本
    • 中國古人為什麼不重視商業
    • 國家最憂心的事
    • 國以民為根,民以穀為命
    • 士農工商為什麼如此排列
    • 商賈在朝,則貨財上流
  • 第三十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二)
    • 《傅子》的「商賈論」
    • 商業時代更應重視農業
    • 人人務本才是大治之道
  • 第三十一講 重本輕末,去奢從儉(三)
    • 成由勤儉敗由奢
    • 崇尚節儉是興國之本
    • 社會風氣衰敗的特徵
    • 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
    • 墨子為什麼不造飛機
    • 手機引發的命案
  • 第三十二講 偃武修文,以德懷遠(一)
    • 大禹感化有苗的故事
    • 兵者,不祥之器
    • 好戰必亡
    • 忘戰必危
    • 聖人的用兵原則
  • 第三十三講 偃武修文,以德懷遠(二)
    • 聖人是如何用兵的
    • 五種不同的軍隊
    •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
    • 政善於內,兵強於外
    • 戰爭取勝的根本
    • 選擇將領的標準
  • 第三十四講 虛心納諫,忠言直諫(一)
    • 善於納諫的唐太宗
    • 木從繩則正,後從諫則聖
    • 劉邦從諫
    • 芮良夫的勸諫
  • 第三十五講 虛心納諫,忠言直諫(二)
    • 周厲王不聽諫言
    •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 親近諫臣,遠離諛臣
    • 為臣諫言之難
    • 趙簡子與周舍
  • 第三十六講 虛心納諫,忠言直諫(三)
    • 臣子進諫的不易
    • 《非有先生》的啟示
    • 唐太宗虛心納諫的故事
    • 虛心納諫、知過能改
  • 第三十七講 虛心納諫,忠言直諫(四)
    • 國之將興, 貴在諫臣; 家之將盛, 貴在諫子
    • 敢於諫言的臣子才是賢臣
    • 敢於直諫的張釋之
    • 臣子不敢言是國家最大的憂患
  • 第三十八講 治國就是治吏(一)
    • 唐太宗的吏治思想
    • 考核政績進行獎罰
    • 精簡機構,減少官吏
    • 重視孝廉,依能授官
    • 依據才能授予官職
  • 第三十九講 治國就是治吏(二)
    • 親民之吏的重要性
    • 基層官員不能頻繁更換
    • 晏子治理阿城的故事
    • 德薄而位尊,很少沒有災禍的
    • 如何解決貪污腐敗
    • 賞罰,政之柄也
  • 第四十講 勤修善政,化解災害(一)
    • 天垂象,見吉凶,聖人則之
    • 天子見怪則修德,士庶見怪則修身
    • 人棄常,則妖興
    • 卓茂和魯恭的德政
  • 第四十一講 勤修善政,化解災害(二)
    • 人人能夠反躬修德,就能夠化解災難
    • 災妖不勝善政,夢怪不勝善行
    • 為什麼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 中國的古人並不「迷信」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 重視糧食儲備
    • 上天有好生之德
    • 朕躬有罪, 無以萬方; 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 天災是為政失道的徵兆
    • 善治則災害日去,福祿日來
  • 第四十二講 歷史證明的因果律(一)
    •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 于公積善的故事
    • 周歂、冶廑的惡報
    • 令尹子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 楊震家族三代的故事
  • 第四十三講 歷史證明的因果律(二)
    • 秦將白起的故事
    • 為什麼很多武將不得善終
    • 洞悉禍福的中國古人
    • 申無宇知命
    • 唐太宗重視因果教育
    • 善於教民的古代明君
    • 清朝的孝廉教科書:《宣講拾遺》
  • 第四十四講 齊家治國,女德為要(一)
    • 王化始於閨門
    • 女德對於國家興衰的影響
    • 班婕妤辭輦
    • 女子要效法大地,以柔順為本
    •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義
  • 第四十五講 齊家治國,女德為要(二)
    • 男主外,女主內
    • 皇后掌管女子教化
    • 賢明的皇后
    • 守住女子的本位
    • 賢明的君王都有賢德女子相助
  • 第四十六講 齊家治國,女德為要(三)
    • 三代之亡,由乎婦人
    • 袁紹為什麼被曹操打敗
    • 天下之害,莫大於女飾
    • 節儉的鄧皇后
    • 滿招損,謙受益
  • 第四十七講 居安思危,慎終如始(一)
    • 身無半畝,心憂天下
    • 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 治而不忘亂
    • 《諫太宗十思疏》
    • 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
    • 「曲突徙薪」的故事
    • 不思禍,咎無日矣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 不恒其德,無所容也
  • 第四十八講 居安思危,慎終如始(二)
    • 三種君主,三種結局
    • 「先醒」的楚莊王
    • 「後醒」的宋昭公
    • 「不醒」的虢君
    • 功成業就,守之以謙
    • 孫叔敖為楚相
    • 正考父傴僂而走
    • 晏平仲辭其賜邑
    • 「宥坐之器」的啟示
    • 五千年的智慧結晶
  • 第四十九講 盛衰興亡的規律
    • 盛世的規律
    • 衰亡的共同原因
    • 真誠恭敬是千古之學
    • 信而好古,解行相應
    • 文言文:打開經典的鑰匙
  • 第五十講 以古鑒今,古為今用
    • 隨時之義大矣
    • 不能夠食古不化
    • 王莽之敗的反思
    •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 忽視傳統文化,是近代中國走向落後的重要原因
    • 學習聖賢教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