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人类传播是动物传播的进化与发展,在进化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在人类没有开口说话之前,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上也都是通过吼叫、动作或者简单的发音来传递信息。那么本书开启了系统认识人类传播和传播学的大门。语言的产生揭开了人类传播的新篇章,实现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从此,人类传播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当然,从人类开口说话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本书解释了传播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 封面
- 前言
-
第一讲 看似简单却牵连广泛——传播与传播学
-
一、追溯人类传播的踪迹
-
1.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
-
2.如影随形的人类传播现象
-
3.人类传播的演变——从口语交际到电子传播
-
-
二、从传播看传播学
-
1.传播与信息
-
2.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
3.传播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
-
三、传播学研究的演变
-
1.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
2.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
3.传播学的发展演变
-
-
-
第二讲 传播的基因,信息的载体——符号与意义
-
一、人类传播中的神秘符号
-
1.符号与意义
-
2.符号的分类和功能
-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
二、编码和译码——符号互动
-
1.编码和译码
-
2.符号互动与传播
-
-
三、语义与传播——语言符号
-
1.认识语言符号
-
2.语言的误用
-
3.语言使用不当
-
-
四、非语言符号的妙用
-
1.体态语言
-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3.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4.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
-
-
第三讲 交流信息、互动有方——传播过程
-
一、认识传播过程
-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2.传播过程的特点
-
-
二、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过程模式
-
1.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模式
-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
三、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
-
第四讲 找到共同话题——人际传播
-
一、自我思考和反思——人内传播
-
1.什么是人内传播
-
2.人内传播的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
-
3.心理活动的人内传播
-
-
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
-
1.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
2.人际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
-
三、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
1.两级传播
-
2.创新扩散论
-
-
-
第五讲 一对多,自由而负责——大众传播
-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
1.什么是大众传播
-
2.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
-
3.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
-
-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1.大众报刊
-
2.电报、电影以及广播
-
3.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
4.新媒体与大众传播
-
5.自媒体与大众传播
-
-
三、大众传播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
1.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
2.构成“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
-
3.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
四、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培养理论
-
1.培养理论的起源及背景
-
2.培养理论中关于传播的观点
-
3.培养理论的外围
-
-
五、大众传媒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
3.知沟理论的研究及其意义
-
-
-
第六讲 人的延伸,通过什么传播——理解媒介
-
一、媒介及媒介比较研究
-
二、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
-
1.媒介即讯息
-
2.媒体:人的延伸
-
3.热冷媒介
-
-
三、斯蒂芬森的媒介游戏论
-
四、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
1.什么是“议程设置”
-
2. “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
-
-
五、媒介的隐性功能:媒介环境
-
1.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
2.媒介环境
-
-
-
第七讲 人有人的用处,谁在影响传播——媒介控制
-
一、媒介控制
-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
二、媒介规范理论的演变
-
1.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3.社会责任规范理论
-
4.民主参与规范理论
-
5.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
三、大众传媒的把关及把关人
-
1.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
2.三种把关模式
-
-
-
第八讲 乌合or固执,人民的选择——受众分析
-
一、认识受众
-
1.何谓乌合之众
-
2.联合御敌的受众
-
-
二、集合行为——匪夷所思的受众传播机制
-
1.认识集合行为
-
2.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
-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
-
1.为什么要从众
-
2.有趣的从众研究
-
-
四、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
-
第九讲 说服的艺术,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分析
-
一、传播效果
-
1.什么是传播效果
-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
-
二、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1.信源的可信性及休眠效果
-
2.信源的知名度
-
3.信源的动机
-
-
三、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1.一面之词or两面之词
-
2.明说还是暗示
-
3.以理服人还是以情动人
-
4.先说还是后说
-
-
四、传播效果与态度改变
-
1.海德的平衡论
-
2.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
3.认知不协调论
-
-
-
第十讲 源流、奠基及集大成者——传播的研究者们
-
一、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
1.塔尔德的模仿法则
-
2.西默尔:舆论的厨房
-
3.杜威: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工具
-
4.库利:“镜中我”
-
5.帕克:提倡社会互动论
-
6.米德:“主我”与“客我”
-
7.李普曼:“刻板成见”
-
-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
1.拉斯韦尔:“5W”模式
-
2.卢因:团体动力学
-
3.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
4.霍夫兰:态度改变
-
-
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
四、经验偶然批判——传播学流派
-
1.传播学经验学派
-
2.传播学批判学派
-
-
-
第十一讲 网世界,博天下——透视博客传播
-
一、博客——网络时代的传播新范式
-
1.什么是博客
-
2.博客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的比较
-
-
二、博客传播:在共同平台展示凡人的生活
-
1.博客的传播特性
-
2.博客传播的模式
-
3.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意义
-
-
三、博客应用:虚拟公共领域的力量
-
1.博客个体介入新闻传播的方式
-
2.博客的社会影响力
-
3.博客应用中凸现的问题
-
-
-
第十二讲 微时代,大变革——轻松玩转微传播
-
一、微传播,微时代
-
1.什么是微传播
-
2.微时代,微传播
-
-
二、微博:微时代的领航者
-
1.什么是微博
-
2.微博的传播特点
-
3.微博的分类
-
4.发现微博的营销价值
-
-
三、微信:微时代的加速器
-
1.微信的传播特点
-
2.微信营销的模式及误区
-
-
- 参考文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