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传播学十二讲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3/25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510454721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人类传播是动物传播的进化与发展,在进化期间起决定作用的是语言。在人类没有开口说话之前,人类传播和动物传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基本上也都是通过吼叫、动作或者简单的发音来传递信息。那么本书开启了系统认识人类传播和传播学的大门。语言的产生揭开了人类传播的新篇章,实现了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飞跃,从此,人类传播摆脱了动物传播的状态。当然,从人类开口说话到今天的信息社会,人类传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本书解释了传播和传播学的产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 封面
  • 前言
  • 第一讲 看似简单却牵连广泛——传播与传播学
    • 一、追溯人类传播的踪迹
      • 1.动物世界的传播现象
      • 2.如影随形的人类传播现象
      • 3.人类传播的演变——从口语交际到电子传播
    • 二、从传播看传播学
      • 1.传播与信息
      • 2.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 3.传播学的性质及研究对象
    • 三、传播学研究的演变
      • 1.孕育传播学的外部条件
      • 2.传播学的三大来源
      • 3.传播学的发展演变
  • 第二讲 传播的基因,信息的载体——符号与意义
    • 一、人类传播中的神秘符号
      • 1.符号与意义
      • 2.符号的分类和功能
      • 3.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 二、编码和译码——符号互动
      • 1.编码和译码
      • 2.符号互动与传播
    • 三、语义与传播——语言符号
      • 1.认识语言符号
      • 2.语言的误用
      • 3.语言使用不当
    • 四、非语言符号的妙用
      • 1.体态语言
      • 2.听觉性非语言符号
      • 3.视觉性非语言符号
      • 4.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 第三讲 交流信息、互动有方——传播过程
    • 一、认识传播过程
      •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 2.传播过程的特点
    • 二、传播学研究的主要过程模式
      • 1.传播过程的直线传播模式
      •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 三、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 1.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 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 第四讲 找到共同话题——人际传播
    • 一、自我思考和反思——人内传播
      • 1.什么是人内传播
      • 2.人内传播的能动意识和思维活动
      • 3.心理活动的人内传播
    • 二、一对一的信息交流——人际传播
      • 1.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
      • 2.人际传播的特点及社会功能
    • 三、人际影响与媒介效应
      • 1.两级传播
      • 2.创新扩散论
  • 第五讲 一对多,自由而负责——大众传播
    • 一、什么是大众传播
      • 1.什么是大众传播
      • 2.大众传播具有的特点
      • 3.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说
    •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 1.大众报刊
      • 2.电报、电影以及广播
      • 3.电视媒介与大众传播
      • 4.新媒体与大众传播
      • 5.自媒体与大众传播
    • 三、大众传播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 1.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
      • 2.构成“沉默的螺旋”的三个命题
      • 3. “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
    • 四、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培养理论
      • 1.培养理论的起源及背景
      • 2.培养理论中关于传播的观点
      • 3.培养理论的外围
    • 五、大众传媒与信息社会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 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 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
      • 3.知沟理论的研究及其意义
  • 第六讲 人的延伸,通过什么传播——理解媒介
    • 一、媒介及媒介比较研究
    • 二、麦克卢汉的“奇谈怪论”
      • 1.媒介即讯息
      • 2.媒体:人的延伸
      • 3.热冷媒介
    • 三、斯蒂芬森的媒介游戏论
    • 四、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
      • 1.什么是“议程设置”
      • 2. “议程设置”理论的研究
    • 五、媒介的隐性功能:媒介环境
      • 1.身外世界与脑海图景
      • 2.媒介环境
  • 第七讲 人有人的用处,谁在影响传播——媒介控制
    • 一、媒介控制
      •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二、媒介规范理论的演变
      • 1.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3.社会责任规范理论
      • 4.民主参与规范理论
      • 5.社会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三、大众传媒的把关及把关人
      • 1.卢因的把关人概念
      • 2.三种把关模式
  • 第八讲 乌合or固执,人民的选择——受众分析
    • 一、认识受众
      • 1.何谓乌合之众
      • 2.联合御敌的受众
    • 二、集合行为——匪夷所思的受众传播机制
      • 1.认识集合行为
      • 2.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 三、群体压力与从众
      • 1.为什么要从众
      • 2.有趣的从众研究
    • 四、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
  • 第九讲 说服的艺术,态度的改变——传播效果分析
    • 一、传播效果
      • 1.什么是传播效果
      •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 二、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 1.信源的可信性及休眠效果
      • 2.信源的知名度
      • 3.信源的动机
    • 三、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 1.一面之词or两面之词
      • 2.明说还是暗示
      • 3.以理服人还是以情动人
      • 4.先说还是后说
    • 四、传播效果与态度改变
      • 1.海德的平衡论
      • 2.奥斯古德和塔南鲍姆的和谐论
      • 3.认知不协调论
  • 第十讲 源流、奠基及集大成者——传播的研究者们
    • 一、传播学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 1.塔尔德的模仿法则
      • 2.西默尔:舆论的厨房
      • 3.杜威:大众传播是变革社会的工具
      • 4.库利:“镜中我”
      • 5.帕克:提倡社会互动论
      • 6.米德:“主我”与“客我”
      • 7.李普曼:“刻板成见”
    • 二、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 1.拉斯韦尔:“5W”模式
      • 2.卢因:团体动力学
      • 3.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
      • 4.霍夫兰:态度改变
    • 三、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
    • 四、经验偶然批判——传播学流派
      • 1.传播学经验学派
      • 2.传播学批判学派
  • 第十一讲 网世界,博天下——透视博客传播
    • 一、博客——网络时代的传播新范式
      • 1.什么是博客
      • 2.博客与其他网络传播方式的比较
    • 二、博客传播:在共同平台展示凡人的生活
      • 1.博客的传播特性
      • 2.博客传播的模式
      • 3.博客现象的传播学意义
    • 三、博客应用:虚拟公共领域的力量
      • 1.博客个体介入新闻传播的方式
      • 2.博客的社会影响力
      • 3.博客应用中凸现的问题
  • 第十二讲 微时代,大变革——轻松玩转微传播
    • 一、微传播,微时代
      • 1.什么是微传播
      • 2.微时代,微传播
    • 二、微博:微时代的领航者
      • 1.什么是微博
      • 2.微博的传播特点
      • 3.微博的分类
      • 4.发现微博的营销价值
    • 三、微信:微时代的加速器
      • 1.微信的传播特点
      • 2.微信营销的模式及误区
  • 参考文献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