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如果《人月神話》是一種反思與沉澱,那麼《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就是軟體專案管理的最佳實務!
要有高品質的軟體,就要有高品質的管理。這就是《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套書的主題。
在第一卷《系統化思考》中,溫伯格探討了開發高品質軟體的第一個需求:學習如何去做正確的思考──思考問題、解決之道,還有品質本身。溫伯格將軟體機構依做事方式(軟體次文化)分類如下:
模式0(渾然不知):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正循著一個過程在做事。
模式1(變化無常):我們全憑當時的感覺來做事。
模式2(照章行事):我們凡事皆依照工作慣例(除非我們陷入恐慌)。
模式3(把穩方向):我們會選擇結果較好的工作慣例來行事。
模式4(防範未然):我們會參照過往的經驗制定出一套工作慣例。
模式5(全面關照):人人時時刻刻都會參與所有事務的改善工作。
本書的特色是,對於會影響專案成敗的諸多變數(如規模、複雜度、風險、顧客的要求、人力、時間、壓力……)進行動態分析;有許多例子可證明,若能在「控制點」上做好管理的工作,就可防止危機發生,或是不讓危機繼續惡化下去。溫伯格特別強調,「動作要早,動作要小」是保持軟體過程都在控制之中的關鍵。
本書討論到的主題包括:品質、軟體文化、品質模式、管理模式、反饋效應、壓力與工作績效間的關係、規模對應於複雜度的動態學、功能失常的偵測與反應、缺陷解決之道的動態學、以及顧客的角色等。本書有珍貴的圖表、參考資料、練習、以及相關書目,幫助讀者應用這本書。
面對專案、產品、同事、客戶等等複雜狀況,你需要的正是「正確的思考」,也就是系統化的思考,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目次
致台灣讀者 溫伯格
導讀 曾昭屏
前言
Part 1: 品質的模式
1. 何謂品質?品質的重要性何在?
2. 軟體次文化
3. 怎樣才能改變模式?
Part 2: 管理的模式
4. 管理用的控制模式
5. 讓管理模型變得透明
6. 反饋效應
7. 把穩軟體的方向
8. 掌握不住方向的時候
Part 3: 會對模式造成壓力的要求
9. 為什麼掌握方向那麼難?
10. 如何讓一切都在控制中
11. 回應顧客的要求
Part 4: 缺陷的模式
12. 對錯誤進行觀察與推論
13. 功能失常偵測曲線
14. 找出藏在功能失常背後的缺陷
15. 缺陷解決的動態學
Part 5: 壓力的模式
16. 權力、壓力,與工作績效
17. 如何處理停擺的壓力
18. 我們努力得來的成就
註釋
法則、定律、與原理一覽表
索引
要有高品質的軟體,就要有高品質的管理。這就是《溫伯格的軟體管理學》這套書的主題。
在第一卷《系統化思考》中,溫伯格探討了開發高品質軟體的第一個需求:學習如何去做正確的思考──思考問題、解決之道,還有品質本身。溫伯格將軟體機構依做事方式(軟體次文化)分類如下:
模式0(渾然不知):我們都不知道我們正循著一個過程在做事。
模式1(變化無常):我們全憑當時的感覺來做事。
模式2(照章行事):我們凡事皆依照工作慣例(除非我們陷入恐慌)。
模式3(把穩方向):我們會選擇結果較好的工作慣例來行事。
模式4(防範未然):我們會參照過往的經驗制定出一套工作慣例。
模式5(全面關照):人人時時刻刻都會參與所有事務的改善工作。
本書的特色是,對於會影響專案成敗的諸多變數(如規模、複雜度、風險、顧客的要求、人力、時間、壓力……)進行動態分析;有許多例子可證明,若能在「控制點」上做好管理的工作,就可防止危機發生,或是不讓危機繼續惡化下去。溫伯格特別強調,「動作要早,動作要小」是保持軟體過程都在控制之中的關鍵。
本書討論到的主題包括:品質、軟體文化、品質模式、管理模式、反饋效應、壓力與工作績效間的關係、規模對應於複雜度的動態學、功能失常的偵測與反應、缺陷解決之道的動態學、以及顧客的角色等。本書有珍貴的圖表、參考資料、練習、以及相關書目,幫助讀者應用這本書。
面對專案、產品、同事、客戶等等複雜狀況,你需要的正是「正確的思考」,也就是系統化的思考,因為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目次
致台灣讀者 溫伯格
導讀 曾昭屏
前言
Part 1: 品質的模式
1. 何謂品質?品質的重要性何在?
2. 軟體次文化
3. 怎樣才能改變模式?
Part 2: 管理的模式
4. 管理用的控制模式
5. 讓管理模型變得透明
6. 反饋效應
7. 把穩軟體的方向
8. 掌握不住方向的時候
Part 3: 會對模式造成壓力的要求
9. 為什麼掌握方向那麼難?
10. 如何讓一切都在控制中
11. 回應顧客的要求
Part 4: 缺陷的模式
12. 對錯誤進行觀察與推論
13. 功能失常偵測曲線
14. 找出藏在功能失常背後的缺陷
15. 缺陷解決的動態學
Part 5: 壓力的模式
16. 權力、壓力,與工作績效
17. 如何處理停擺的壓力
18. 我們努力得來的成就
註釋
法則、定律、與原理一覽表
索引
- 作譯者簡介
- 〔出版緣起〕千載難逢的軟體管理大師──溫伯格
- 致台灣讀者
- Preface to the Chinese Editions
- 〔導讀〕從技術到管理,失落的環節
- 前言
- 謝詞
-
第一部 品質的模式
-
1 何謂品質?品質的重要性何在?
-
1.1 與軟體品質有關的故事
-
1.2 品質的相對性
-
1.3 品質是在某人心目中的價值
-
1.4 Precision Cribbage牌戲
-
1.5 要改善品質為何如此困難
-
1.6 軟體文化與次文化
-
1.7 心得與建議
-
1.8 摘要
-
1.9 練習
-
-
2 軟體次文化
-
2.1 克勞斯比的想法應用於軟體業
-
2.2 軟體次文化的六種模式
-
2.3 模式 0:渾然不知型
-
2.4 模式 1:變化無常型
-
2.5 模式 2:照章行事型
-
2.6 模式 3:把穩方向型
-
2.7 模式 4:防範未然型
-
2.8 模式 5:全面關照型
-
2.9 心得與建議
-
2.10 摘要
-
2.11 練習
-
-
3 怎樣才能改變模式?
-
3.1 思維模式的改變
-
3.2 利用模型以選出較佳的模式
-
3.3 讓模式能夠接納新資訊
-
3.4 心得與建議
-
3.5 摘要
-
3.6 練習
-
-
-
第二部 管理的模式
-
4 管理用的控制模式
-
4.1 射擊移動的標靶
-
4.2 集成式的控制模型
-
4.3 模式與模式的控制論模型
-
4.4 工程化的管理
-
4.5 從計算機科學到軟體工程
-
4.6 心得與建議
-
4.7 摘要
-
4.8 練習
-
-
5 讓管理模型變得透明
-
5.1 為什麼事情會不照計畫進行?
-
5.2 線性模型及其謬誤之處
-
5.3 效應圖
-
5.4 從輸出結果逆向得出效應圖
-
5.5 非線性才是事態惡化的主因
-
5.6 心得與建議
-
5.7 摘要
-
5.8 練習
-
-
6 反饋效應
-
6.1 小矮胖症候群
-
6.2 失控、暴增、與癱瘓
-
6.3 動作要早,動作要小
-
6.4 負向反饋──為什麼完全沒有癱瘓發生
-
6.5 心得與建議
-
6.6 摘要
-
6.7 練習
-
-
7 把穩軟體的方向
-
7.1 方法論與反饋控制
-
7.2 人為決定的時點
-
7.3 重要的不是事件,而是你對事件的反應
-
7.4 心得與建議
-
7.5 摘要
-
7.6 練習
-
-
8 掌握不住方向的時候
-
8.1 我只是個受害者
-
8.2 我不想再聽到任何那類負面的講法
-
8.3 我以為我做的是對的
-
8.4 心得與建議
-
8.5 摘要
-
8.6 練習
-
-
-
第三部 會對模式造成壓力的要求
-
9 為什麼掌握方向那麼難?
-
9.1 一場控制能力的賽局
-
9.2 軟體工程之規模對應於複雜度的動態學
-
9.3 心得與建議
-
9.4 摘要
-
9.5 練習
-
-
10 如何讓一切都在控制中
-
10.1 「規模對應於複雜度的動態學」之圖像式推論
-
10.2 模式與工業技術之比較
-
10.3 於事有益的人際互動
-
10.4 心得與建議
-
10.5 摘要
-
10.6 練習
-
-
11 回應顧客的要求
-
11.1 顧客會危害到你的健康
-
11.2 外來者的角色
-
11.3 與顧客互動
-
11.4 型態支援
-
11.5 正式發行版
-
11.6 心得與建議
-
11.7 摘要
-
11.8 練習
-
-
-
第四部 缺陷的模式
-
12 對錯誤進行觀察與推論
-
12.1 對於錯誤的一些觀念上的錯誤
-
12.2 對處理錯誤的過程做不當分類
-
12.3 對錯誤進行觀察時容易犯的錯誤
-
12.4 心得與建議
-
12.5 摘要
-
12.6 練習
-
-
13 功能失常偵測曲線
-
13.1 差異偵測的動態學
-
13.2 接受功能失常偵測曲線的事實
-
13.3 心得與建議
-
13.4 摘要
-
13.5 練習
-
13.6 本章附錄:圖13-1兩圖之間不同處的標準答案
-
-
14 找出藏在功能失常背後的缺陷
-
14.1 找出缺陷所在位置的動態學
-
14.2 STI解決前的公文旅行時間
-
14.3 過程的缺陷:遺失的STI
-
14.4 辦公室政治時間:身分的壁壘
-
14.5 人力損失:行政管理的負擔
-
14.6 心得與建議
-
14.7 摘要
-
14.8 練習
-
-
15 缺陷解決的動態學
-
15.1 缺陷解決的基本動態學
-
15.2 缺陷反饋的動態學
-
15.3 逐漸變質的動態學
-
15.4 心得與建議
-
15.5 摘要
-
15.6 練習
-
-
-
第五部 壓力的模式
-
16 權力、壓力,與工作績效
-
16.1 壓力與工作績效間的關係
-
16.2 找出最後一個缺陷的壓力
-
16.3 壓力與控制的動態學
-
16.4 在壓力下崩潰的各種形式
-
16.5 壓力管理
-
16.6 心得與建議
-
16.7 摘要
-
16.8 練習
-
-
17 如何處理停擺的壓力
-
17.1 工作分派的重新洗牌
-
17.2 一事無成之道
-
17.3 抄程序捷徑的迴力棒效應
-
17.4 顧客對迴力棒現象的影響
-
17.5 心得與建議
-
17.6 摘要
-
17.7 練習
-
-
18 我們努力得來的成就
-
18.1 為什麼要有系統化的思考?
-
18.2 為什麼要去管理?
-
18.3 預測我們未來的成就
-
18.4 每一種模式所帶來的貢獻
-
18.5 超模式
-
18.6 心得與建議
-
18.7 摘要
-
18.8 練習
-
-
- 法則、定律、與原理一覽表
- 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