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龍椅背後的財政祕辛:文治武功?財稅金融才是國家盛衰存滅的深層原因。「中文世界的國富論」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8/12/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57916401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大陸新京報年中榜好書推薦、豆瓣讀書會最佳書榜單、
  中華民國前財政次長、金融司長、上投摩根基金獨立董事戴立寧,
  羅輯思維強力推薦:宛如中文寫就的《國富論》。

  本書用一個個財稅金融故事,解釋中國各朝代盛、衰、存、滅的真正原因:

  暢銷書作家郭建龍「中央帝國三部曲」──財政軍事與哲學,
  第一部曲:財政。
  當當網破紀錄99.8%好評、超過萬人給予五顆星評價,半年銷量超過5萬本。

  漢武帝做了什麼好事?影響中國兩千年。
  為何曹魏稱霸三國?別以為挾天子就真能令諸侯,原因是曹操振興了農事經濟。
  宋代國力很弱?宋朝人發明了集權政府最強力的斂財工具:紙幣。比西方早七百年。
  唐太宗建立唐朝,為什麼功勞也要算北魏馮太后的?
  紙鈔崩壞亡了宋、元,明代紙鈔通膨反而產生安定經濟的銀本位,怎麼回事?

  誰說只要國富就一定民強?政府太有錢會亡國。
  使國家走向極盛或衰敗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政府有三大撈錢途徑,看了這本書,你會發現現代執政者其實作風不難預料。
  
  探索中的集權帝國:維持天下統一,歐洲沒辦到,古代中國辦到了!

  .秦、漢一統帝國的誕生,也是皇帝財政僵局的開始
  秦國為何如此強大?因為實行軍爵制,將社會生活和軍事連結在一起,
  到了漢武帝時代,多數聚斂之臣都是大商人出身,管鹽、管鐵,
  統治者甚至默許人民開發自然資源,然後按比例收取「山澤稅」。
  想發財?你得打入皇帝的小圈子:內廷。

  .戰爭時期的財政競爭
  三國蜀、吳忙著搞軍事,只有曹魏靠屯田掌握天下。
  蜀國長期糧食不足、運糧困難,即使諸葛亮神機妙算,也算不準戰爭的後勤補給。
  最終只好讓給財政專家司馬懿,執行他的統一大計。

  財政失控,但帝國繁榮:戶口、稅收不嚴明,反而國祚長久
 
  .照亮也葬送唐朝的土地改革
  一個朝代結束亂世、迎接盛世至少要五十年,但隋朝只消短短九年就贏來盛世,
  而且土地比現今的中國還大!那為何只延續了兩代就滅亡?
  歷史告訴你:國家稅收查得太有效率,會亡國。

  .最簡單的財政,最複雜的問題 
  查不清戶口、行政效率低下,竟保護唐朝免於步上隋朝後塵。
  那稅收不足該怎麼辦?唐太宗便設立「捉錢令使」,要官員放(高利)貸,還要
  求提供4,000錢的利息(年利率高達96%)!

  邁向最完美的集權機器:這麼「完美」,好嗎?

  .如何建立最嚴密的集權皇朝
  明朝能維持三百多年,歸功於開國皇帝朱元璋不懂金融,發放的紙幣一文不值,
  使得當官、當百姓一樣窮,民間只好私下用白銀流通,竟使明代的財政最穩定。

  .抵達高峰,卻掙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三大措施迎來康雍乾盛世,當時清廷到底多有錢?
  歷經鴉片戰爭、中法戰爭、割地賠款都動搖不了國本。
  原來,外國船堅砲利並非衰亡關鍵,而是龍椅上的思考模式。

  開創盛世就一定是明君?發生叛亂、朝代滅亡,全都是昏君的錯?
  國家的興盛或滅亡,全都藏在財政祕辛裡。
  • 推薦序 推開讀歷史的一扇新窗/公孫策
  • 前言 一部新視角下的中國財政史詩
  • 序章 漢武帝:兩千年帝國財政的教科書
  • 第一部 探索中的集權帝國
    • 第一章 秦代:中央帝國的誕生
    • 第二章 漢代:皇帝的財務僵局
    • 第三章 莽:一個幻想家的財政實驗
    • 第四章 穿越朝代的制度惰性
    •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戰爭時期的財政競爭
  • 第二部 財政失控,帝國繁榮
    • 第六章 唐德宗:吝嗇皇帝的中興悲歌
    • 第七章 北魏馮太后:照亮也葬送唐朝的土地改革
    • 第八章 唐代:最簡單的財政,最複雜的問題
    • 第九章 宋代:改革之殤
    • 第十章 紙幣:溫水煮宋朝青蛙的遊戲
    • 第十一章 金融大崩潰─宋朝的印鈔奇觀
  • 第三部 邁向最完美的集權機器
    • 第十二章 元代:財政的能力,支撐不了帝國的野心
    • 第十三章 明代:如何建立最嚴密的集權皇朝
    • 第十四章 清代:抵達高峰,卻掙扎在傳統與現代之間
  • 後記 本書不只是歷史,還希望能以古鑑今
  • 附錄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