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1/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874458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事緣熱心的朋友忽發奇想,要為我出版講道集。而以我非教牧之身,雖然間中也會被邀請到不同的教會分享信息,但出版講道集,卻確實有點彆扭。於是方向一轉,還是分享一些觀察和思考吧。書中這輯文章,是我修改二○一六年一整年在基督教《時代論壇》寫過的專欄和文章,內容不免反映當時的「時代性」。只是「已有的事,後必再有; 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借古可以喻今、溫故可以知新; 懂得看的,必定會看得懂。不同於抽象的論述,「貼地」的文章,就一定有其時代的局限性。這是每個執筆者都必須面對的限制。可是時間與永恆、具體與抽象,卻往往不是二元對立、水火不容。事實上只有當道成了肉身,住在蜉蝣眾生當中,眾生方有穿透定命,瞥見永恆的盼望。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生暮死的野菌,不知道甚麼是早晚; 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小蟲,不知道甚麼是季節。這樣,在曾經存在過億萬生靈的世界、在悠悠千萬年的時間長河裏,我們又確實知道些甚麼?我們所知道的,確實是少之又少。直到二十世紀末,我們哪有那麼多的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輔導員去鎮靜我們的情緒、解開我們心中的謎團鬱結、指點我們當行的道路?事實上生命本身並不是一個問題。無論知或不知,明或不明,反正不需要怎樣思量,日子都這樣過。難道佛洛依德發現我們的潛意識世界之前,我們都白活了?盧梭說人生於自由而處處受困。但相比之下,環境限制還只是小問題,積極者甚至視之為一種挑戰、一個自我發揮的獨特機會; 要命的是正如奧爾特加(José Ortega y Gasset) 所言,我們就像被拋進一個自己無權選擇的軀體,被賦予一個據說決定我們命運的性格。

而我們就只能在這一切內外的限制中,掙扎存活。其實問題還不在於生命到底有甚麼意義,甚至是否確實有意義,而是我們總是那麼不能自已地去為自己的這樣那樣去尋找價值意義⸺無論那在局外人看來是怎樣的無聊、可笑。我們的生命就像一句未曾完成的句子,當中的片言隻語,必須在句子完成後,從它們的前文後理來理解。而句子的意義,又要從它在整段文字中的擺放來意會。將眼光再放遠一點,歷史就像一個有待完成的故事,由無數個別的句子所組成。新句子的加入,或是接續前文,或是譜出變奏,各有其特定的角色與功用。只是身處浩瀚的歷史長河裏,我們能夠看見的,往往只是剛剛發生的片段,和前面短暫的可能。東坡先生說得好:「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不同的觀點角度,在不同人的眼中自然成了截然不同的風景。若堅持著眼宏觀大局,惟有借助太空軌道上的人造衛星。只是去到那個高度,除了感歎人生於世有若寄塵之外,也實在沒有甚麼好說的了。因此,作為凡人,對生命欠缺十足的把握,也就顯得理所當然。只是一些根基不深、熱誠有餘而悟性不足的信徒,往往誤將一些簡化了的口號奉若天啟,假設自己站在上帝的位置,動輒從一個遠超於自己的制高點去睥睨人生。約翰福音開卷就指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一14)。這才是基督信仰的核心所在。是進入凡間的道,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聖諭,才能為受困於凡塵俗世的卑微蒼生,帶來實在的盼望。
  • 封面
  • 駱序:深思熟慮的錯 總好過缺學無思的對
  • 曾序:信仰的啟蒙與探索
  • 雷序:框出山外四季之景
  • 自序
  • 我從山中來
  • 關於效法這個世界
  • 關於新酒與舊皮袋
  • 糟糕的信心
  • 種甚麼,收甚麼
  • 大公與小群
  • 奮銳黨的西門
  • 「黃絲」與「藍絲」
  • 票源歸邊
  • 亂世備忘
  • 我們以為自己可以為香港做甚麼?
  • 「文字」到底是一種甚麼「工作」?
  • 信徒會怎辦?
  • 卡夫卡的啟示
  • 暴力慈善
  • 也談《十年》
  • 外交翻譯
  • 特朗普現象
  • 簾幕與幔子
  • 關於凱撒與上帝
  • 讀神學
  • 暴力與和平
  • 隱藏的教會
  • 關鍵的少數
  • 世代之爭?
  • 「末世論」與「終末論」
  • 耶路撒冷與雅典
  • 正統與異端
  • 世故與童真
  • 獨立的基底
  • 道離了肉身……
  • 抗命與順命
  • 先知與祭司
  • 體育精神與戰略倫理
  • 路德與尼采
  • 誰是「真正的自己」?
  • 關德興與黃飛鴻
  • 翻譯人生
  • 教會的時代處境
  • 多元世界與信仰實踐
  • 信仰的質感
  • 第四季
  • 希拉莉與當奴沉
  • 異端與標籤
  • 一切都是詮釋
  • 影子的啟示
  • 輕飄飄的公民責任
  • 宗右與左膠
  • 若即,若離
  • 被遺忘的屬靈氣質
  • 對話的藝術
  • 信仰的原委
  • 尋找信仰的宗教
  • 我不以福音為恥
  • 版權頁
  • 出版地 香港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