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從《聊齋》到邱妙津,從文本到社會,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本書縱論中國與臺灣女同志愛欲,並剖析其理論系譜,
是同志文學與文化研究的先驅之作。
本書是華文世界首部研究中國女同性戀認同之形成的學術專書,作者試圖建構現代中文中女同性戀的譜系,同時透過詳細地檢視帝國晚期、20世紀初現代中國、後毛澤東中國及20世紀末臺灣四個重要歷史時期中的「女女關係」,再現形式、論述轉變的宏大企圖。
本書第一部分重探了過去中國文學作品中的女女親密關係,並深入地分析、討論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二部分揭示外來文化與民初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的交匯,作者將當時知識分子對於女校學生之間的浪漫情誼、女同性愛以及性別認同等概念概念再次浮現的影響,深入剖析林白與陳染作品對女女愛欲關係的處理、「超性別意識」以及挑戰異性戀宰制的權威。最後,第四部分首先以解嚴後的臺灣在全球化浪潮下本土女同性戀認同的形成為題,探討女同性戀主體與女性主義運動在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論戰,並透過探究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與其同時期的女同性情慾小說,形塑當代臺灣女同性戀文學發展的簡史。
- 導讀/翻譯「性主體」閱讀《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紀大偉
- 繁體中文版序
- 致謝
- 第一章 導論
-
第一部分:現代以前中國
-
第二章 重探現代以前中國的女女關係
-
第三章 蒲松齡怪譚中的怪異女性
-
-
第二部分:民國時期的中國
-
第四章 翻譯同性戀:民國時期的同性愛論述
-
第五章 五四小說中的女同性愛
-
-
第三部分︰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
第六章 後毛澤東中國的美麗新世界:概述
-
第七章 林白的女同性愛欲敘述
-
第八章 超性別意識和《私人生活》
-
-
第四部分:解嚴之後的臺灣
-
第九章 媒體化公共領域中的女同性戀運動
-
第十章 女同性戀的自傳式書寫
-
- 尾聲
- 參考文獻
- 索引
- 譯者後記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986350/0384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