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

出版日期
2015/1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350116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美國社會學界第三代中國研究學者趙文詞(Richard Madsen)教授,
在本書研究了慈濟、佛光山、法鼓山與行天宮四個宗教團體,
指出臺灣1980年代後的宗教復興,對於民主鞏固提供了正面的力量。

臺灣於1987年解除戒嚴、恢復結社自由後,民間社團蓬勃發展,自由的空氣促成了輝煌的宗教復興運動。本書探討80年代臺灣宗教復興運動的四個代表團體:慈濟、佛光山、法鼓山與行天宮,這些有著廣大的居士組織、豐厚的金融資產、嫻熟的媒體運用能力的宗教團體,他們革新了傳統的教義與宗教實踐方式,使之契合於臺灣的現代化歷程,對於臺灣民主的穩固與本土意識的發展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在本書援引十九世紀法國政治思想家及歷史學者托克維爾於《美國的民主》的論點,宗教可以培養社會連帶的道德意識以及對公共生活的責任感,並且可以減少個人主義與自私冷漠的弊病,有助於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的發展,這正是民主體制與生活的重要根基。而本書所研究的四個宗教團體滋養了個人的自主意識與集體的責任感,有益於公民意識與社會連帶的發展,因而在臺灣的民主轉型與鞏固過程中提供了正面的力量。

回顧人類歷史,宗教每每加劇某些地區的社會衝突、強化歷史累積的憤恨委屈,並將政治理想轉變為狂熱攻擊。本書研究的四個團體恰恰相反,他們安撫衝突、調和分歧,扮演紛擾中的穩定力量。作者認為,臺灣的民主社會發展前景,目前雖然還難以預料,但假若沒有這些團體的貢獻,狀況肯定不會更好。
  • 導讀 宗教、民主政治與現代性危機 蕭阿勤
    • 一、作者背景與學術生涯
    • 二、本書內容與論點
    • 三、托克維爾的理論遺產與影響
    • 四、從研究美國、中國到臺灣研究
    • 五、臺灣宗教經驗對現代性危機的意義
  • 中文版序
  • 謝辭
  • 自序
  • 第一章 臺灣的宗教情境
    • 臺灣的宗教傳統與轉變
    • 研究程序
    • 宗教與中產階級地位差異
    • 臺灣的情境
  • 第二章 慈濟:佛教慈悲的現代化
    • 慈濟與民主
    • 宗教性發展
    • 慈濟基金會
    • 慈濟與臺灣民族主義
    • 慈濟與臺灣的公民美德
    • 點傳心燈
  • 第三章 佛光山:佛教對民主公民宗教的貢獻
    • 佛光山與臺灣民主的道德基礎
    • 佛光山的成長
    • 專為創業家階級而設的創業型佛教
    • 佛光山與臺灣民族主義
    • 一個公民道德的基礎
    • 存有的「浮光淡然」與「濃醇厚重」
  • 第四章 法鼓山:「國土危脆」中的超越性意義
    • 為不安的世間賦予意義
    • 法鼓山的創建
    • 宗教性願景
    • 修行者的體驗
  • 第五章 行天宮:混合的現代性
    • 由在地宮廟展望普世社群
    • 一種混合的現代性
    • 行天宮的創建
    • 玄空師父的儒家思想
    • 專業組織
    • 專為混合式世界而打造的混合式倫理學
  • 結論
    • 宗教復興與民主現代性的各項挑戰
    • 邁向一個懷抱希望的社會學
  • 譯後記 黃雄銘
  • 參考書目
  • 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