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華人教會習慣把聖經與我們的生活的關係視為單程路;聖經的教導,單向地透過邏輯推論指令我們如何生活,歷代不變。然而,這關係應當是一雙程路;聖經對很多議題的涵義,應該在我們當代生活的世界與聖經世界之間不斷來回互動而產生。聖經內涵的豐富,也透過此互動來顯示;否則,我們沒有辦法找到聖經對人權、性別平等、環境生態等議題的視野。我們一方面要立足於人乃有血有肉的性存有這當代理解,同時立足於聖經敘事世界的豐富內涵,不斷雙向反思,互相拷問,才能達到視野的共融。郭偉聯博士此書,是最好的示範。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香港教會一向積極回應性道德的問題,反對同性戀、反對離婚與再婚;性則被約化為不可踰矩的道德教條,卻不明白它其實是文化的問題、政治的議題,更是靈性與神學的課題。一直以來,香港教會欠缺一套能從文化、歷史、聖經、身體倫理等多角度作思考的性神學,本書的出現,正能補足這方面的空缺,值得大力推薦。
——趙崇明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性」不只是指性慾望或性功能,可以指性行為的具體實踐與體驗,廣義上也指文化中的身分建構。在靈修學的研究上,常將焦點轉向愛的靈性互動,性是人與人關係中彼此吸引的基本動力,能創建出更深的連結(union)與共融(communion),以致人能經歷人性深度相互契合(mutual indwelling)的美好境界。本書不單多向度詮釋性議題,更從牧養的處境探討,在強調滿足自我壓迫他人的世界,如何明白性的時代新義,增進靈性(spirituality)培育與豐富生命,進而建立人性(humanity)。
——潘怡蓉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
——羅秉祥 香港浸會大學宗教及哲學系教授
香港教會一向積極回應性道德的問題,反對同性戀、反對離婚與再婚;性則被約化為不可踰矩的道德教條,卻不明白它其實是文化的問題、政治的議題,更是靈性與神學的課題。一直以來,香港教會欠缺一套能從文化、歷史、聖經、身體倫理等多角度作思考的性神學,本書的出現,正能補足這方面的空缺,值得大力推薦。
——趙崇明 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副教授
「性」不只是指性慾望或性功能,可以指性行為的具體實踐與體驗,廣義上也指文化中的身分建構。在靈修學的研究上,常將焦點轉向愛的靈性互動,性是人與人關係中彼此吸引的基本動力,能創建出更深的連結(union)與共融(communion),以致人能經歷人性深度相互契合(mutual indwelling)的美好境界。本書不單多向度詮釋性議題,更從牧養的處境探討,在強調滿足自我壓迫他人的世界,如何明白性的時代新義,增進靈性(spirituality)培育與豐富生命,進而建立人性(humanity)。
——潘怡蓉 中國神學研究院助理教授(實踐科)
- 封面
- 鄧序
- 李序
- 自序
-
第一章 性與基督教──概念及歷史分析
-
1.問「性」:神學與性的概念
-
2.歷史分析(一):基督教與西方性文化
-
3.歷史分析(二):基督教與中國性文化
-
4.小結
-
-
第二章 聖經詮釋及倫理建構
-
1.聖經詮釋
-
2.倫理建構
-
-
第三章 情慾、靈性與倫理:從傅柯/奧古斯丁及佛洛依德/魯益師切入
-
1.引言
-
2.傅柯/奧古斯丁
-
3.佛洛依德/魯益師
-
4.重尋聖愛(Agape)、慾愛(Eros)和倫理的結連
-
-
第四章 從身體神學看今天教會對性議題的處置
-
1.引言
-
2.身體神學
-
3.再思身體與性:今天教會對性議題的錯置與處置
-
4.結語
-
- 結語 情‧慾‧線的斷離與交織
- 版權頁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中英對照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