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海量文獻考證.學術爭議辨惑.一手臨床案例
「先師劉渡舟曾對我說:『讀《傷寒論》若不得其要,則會讀成傷心論。』」
香港中醫名家姜元安 解碼《傷寒論》
沉潛十八年 六易其稿
集古今研究之大成 「當世堪為少見」
陳抗生、高飛、劉力紅 共同推薦
《傷寒論》乃治病之書,讀懂仲景如何運用三陽三陰之法認識傷寒病,則其間之理、法、方、藥無不一一浮現,讀者自能由此而領悟到辨證論治之真諦。用之於臨床,無不應手。
—姜元安
《見病知源:解讀〈傷寒論〉》是姜元安教授三十餘年來專治中醫臨床經典——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的成果
「先師劉渡舟曾對我說:『讀《傷寒論》若不得其要,則會讀成傷心論。』」
香港中醫名家姜元安 解碼《傷寒論》
沉潛十八年 六易其稿
集古今研究之大成 「當世堪為少見」
陳抗生、高飛、劉力紅 共同推薦
《傷寒論》乃治病之書,讀懂仲景如何運用三陽三陰之法認識傷寒病,則其間之理、法、方、藥無不一一浮現,讀者自能由此而領悟到辨證論治之真諦。用之於臨床,無不應手。
—姜元安
《見病知源:解讀〈傷寒論〉》是姜元安教授三十餘年來專治中醫臨床經典——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的成果
- 作者簡介
- 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序
- 宋刻《傷寒論》序
- 宋刻《校正金匱玉函經》疏
- 自序
- 凡例
-
概論
-
一、張仲景事跡
-
二、張仲景與《傷寒雜病論》
-
三、《傷寒雜病論》與《傷寒論》
-
1.王叔和與張仲景之關係
-
2.《傷寒雜病論》之演化過程
-
-
四、《傷寒論》與傷寒病
-
五、傷寒病與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六、《傷寒論》與雜病
-
七、中醫辨證論治方法與體系
-
1.問題之出現
-
2.「辨證論治」之提出
-
3.辨證論治研究中存在之主要問題
-
4.在中醫辨病之基礎上進行辨證論治是「辨證論治」之精髓
-
-
八、《傷寒論》若干重要學術問題
-
1.有關「六經」之名實
-
2.有關三陰三陽之名實
-
3.有關臟腑經絡之三陰三陽命名
-
4.有關六經病之發病與傳變
-
5.有關六經辨證方法與其他辨證方法之關係
-
6.有關《傷寒論》之辨證層次
-
7.有關經方與時方
-
-
九、歷代醫家對《傷寒論》之評價
-
-
《傷寒論》原文解讀
-
一、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附論:辨「太陽病為外感熱病初期階段」之惑
-
辨「太陽統攝營衛」之誤
-
論太陽病提綱證
-
辨「風為陽邪」
-
辨「惡風」與「惡寒」
-
論辨脈之陰陽
-
論傷寒病之傳變
-
論「證候」之定義
-
論傷寒與溫病各自為病而不能統一
-
論「溫病」之不屬於「太陽病」
-
論病「發於陽」和「發於陰」之意義
-
辨「陽浮而陰弱」
-
辨「桂枝為解表藥」之惑
-
辨「項背強几几」
-
辨「壞病」為「變證」之惑
-
論桂枝湯非發汗之劑
-
「酒客病」之辨
-
「漏汗」證之辨
-
「脈促」之辨
-
辨「小發其汗」
-
「無陽」之辨
-
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
論陽旦湯與陽旦證
-
-
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附論:論表實兼項背強𠘧𠘧不用麻黃湯加葛根
-
論《傷寒論》之方證相關的證候命名
-
辨麻黃湯為「逐邪發汗之峻劑」
-
辨「風傷衛,寒傷營」之惑
-
論石膏之藥性與運用
-
論藥物劑量在治療中的意義
-
辨「無大熱」為有大熱之惑
-
辨芍藥甘草附子湯證為陰陽兩虛證之惑
-
辨少陽為「半表半裏」之惑
-
論小柴胡湯非和解之劑
-
論「柴胡劫肝陰」
-
論「去滓再煎」
-
論「腠理」
-
論中醫臨床治療之「方」與「法」
-
論「柴胡證」
-
辨「到經」
-
論桂枝與肉桂
-
辨「太陽蓄血」之惑
-
-
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附論:論「脈小」
-
-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