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中国哲学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出版日期
2022/08/01
閱讀格式
PDF ;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21425777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魏晋南北朝卷的总论部分探讨了体用之辨、言意之辨的魏晋风度与魏晋哲学之间的关系。正文部分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了《易》《老》《庄》会通的玄学,第二篇论述了魏晋时期的佛教哲学,第三篇梳理了玄化的儒家哲学与儒家经典。
  • 导论:“思潮”视野下的魏晋哲学
  • 第一篇 《易》《老》《庄》会通的玄学
    • 第一章 两汉经学的危机与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
      • 第一节 汉代经学的危机
      • 第二节 东汉末期社会批判思想的兴起
    • 第二章 魏晋玄学的萌发期
      • 第一节 才性之辨
      • 第二节 荆州学派与易学
      • 第三节 辨名析理
    • 第三章 正始玄学
      • 第一节 清谈
      • 第二节 夏侯玄
      • 第三节 何晏
      • 第四节 王弼
    • 第四章 竹林玄学
      • 第一节 阮籍
      • 第二节 嵇康
    • 第五章 元康玄学
      • 第一节 西晋时期的清谈与思想变化
      • 第二节 裴的《崇有论》
      • 第三节 向秀、郭象的《庄子注》
    • 第六章 江左玄学
      • 第一节 江左清谈与玄学风潮的变化
      • 第二节 王导与谢安
      • 第三节 王徽之和陶渊明
      • 第四节 张湛的《列子注》
    • 第七章 玄学化的道教思想
      • 第一节 两晋时期葛洪对道教的改革
      • 第二节 王羲之的道教“千龄”思想
      • 第三节 北朝寇谦之对北方天师道的改革
      • 第四节 南朝陆修静和陶弘景的道教革新思想
  • 第二篇 魏晋时期的佛教哲学
    • 第一章 慧皎与早期佛教哲学的综合
      • 第一节 《高僧传》及其作者慧皎
      • 第二节 名僧、高僧与名实之辨
      • 第三节 综合儒道释的言意之辨
      • 第四节 禅的庄老化的诠释
    • 第二章 道安对佛教哲学的译介和推广
      • 第一节 道安生平与历史地位
      • 第二节 佛典翻译与整理
      • 第三节 般若性空与本无义
      • 第四节 弥勒信仰
    • 第三章 般若学六家七宗
      • 第一节 从“格义”到“得意”之般若学派
      • 第二节 本无宗
      • 第三节 本无异宗
      • 第四节 即色宗
      • 第五节 心无宗
      • 第六节 识含、幻化与缘会宗
    • 第四章 鸠摩罗什的佛典翻译及其实相无相的大乘哲学
      • 第一节 鸠摩罗什的生平与译经
      • 第二节 “毕竟空”的实相论
      • 第三节 “禅”与“极微”———鸠摩罗什与佛陀跋陀罗
    • 第五章 慧远法性无性的体极论及果报哲学
      • 第一节 慧远行状
      • 第二节 体极论———法性无性
      • 第三节 三报论———无尽因果
      • 第四节 神不灭论———薪尽火传或指穷火传
      • 第五节 体极不顺化的净土信仰
    • 第六章 僧肇与玄学化的中国佛学
      • 第一节 僧肇其人其事
      • 第二节 即体即用的不真空论
      • 第三节 法无来去的动静观
      • 第四节 有名无名、有知无知的涅论
    • 第七章 道生的佛性论及其对中国心性哲学的建设
      • 第一节 道生生平与著作
      • 第二节 觉与心性———与佛性论相关的顿、渐和本有、当有之争
      • 第三节 正因佛性论
      • 第四节 本有和始有
      • 第五节 道生的佛性论
      • 第六节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与善不受报
    • 第八章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 第一节 法显生平
      • 第二节 法显对佛教中国化的贡献
    • 第九章 僧稠与北方禅法———兼论禅定分途
      • 第一节 生平事迹、禅法传承及其同国主的周旋
      • 第二节 僧稠禅法的形式和内容
      • 第三节 僧稠禅法引发的思考
    • 第十章 三教之争之一:儒释之争
      • 第一节 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
      • 第二节 白黑论之争
      • 第三节 报应论之争
      • 第四节 神灭神不灭论之争
    • 第十一章 三教之争之二:佛道之争
      • 第一节 《夷夏论》之争
      • 第二节 《三破论》之争
      • 第三节 《笑道论》与《二教论》之争
    • 第十二章 三教融合论
      • 第一节 本末内外论
      • 第二节 均善均圣论
      • 第三节 殊途同归论
  • 第三篇 玄化的儒家哲学与儒家经典之梳理
    • 第一章 魏晋时期的儒学概述
      • 第一节 魏晋儒学的背景
      •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儒学
    • 第二章 王肃的儒学思想
      • 第一节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 第二节 王肃易,当以在玄、弼之间
      • 第三节 王肃礼学: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
    • 第三章 范宁《春秋穀梁传集解》
      • 第一节 解释的前提:对《春秋》性质的理解
      • 第二节 “事”“例”与“义”———解释学的循环
      • 第三节 解释的宗旨:传以通经为主,经以必当为理
    • 第四章 南北朝时期的儒学概述
      • 第一节 南朝时期的儒学
      • 第二节 南朝礼学的繁荣及原因
    • 第五章 刘宋儒学探析:颜延之、宗炳思想
      • 第一节 颜延之、宗炳之生平
      • 第二节 儒道释:达见同善、至无二极
      • 第三节 刘宋朝的神灭之争
    • 第六章 南朝传统儒学之代表:范缜
      • 第一节 仕途坎坷的一代大儒
      • 第二节 灵与肉的对立
      • 第三节 神灭之争
      • 第四节 神灭论的哲学思想
    • 第七章 梁武帝之新儒学思想
      • 第一节 思阐治纲,每敦儒术
      • 第二节 玄学化的儒学性道观
      • 第三节 佛学化的心性论
    • 第八章 皇侃的新儒学:礼学思想
      • 第一节 皇侃的思想渊源
      • 第二节 皇侃的儒学困境
      • 第三节 皇侃礼学思想的本质
    • 第九章 皇侃与南朝礼制思想
      • 第一节 六朝郊礼制
      • 第二节 六朝礼制
      • 第三节 六朝丧服礼制
      • 第四节 皇侃与礼治思想
    • 第十章 六朝礼学与家族之关系
      • 第一节 六朝贵族制社会与礼学的发达
      • 第二节 六朝国家礼典制定与家族的关系
      • 第三节 六朝家礼与书仪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