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先秦最後一位儒學大師的足跡,
就讓我們將時光倒流回戰國去找「荀」。
▍揭密,先秦最神祕的儒家大師
《漢書·藝文志》稱荀子「名況」,因為說得很確定,後人多予承認。《史記》一直稱「荀卿」而不稱「荀況」,讓後人頗費思索。觀司馬遷之意,將「荀卿」與「孟子」並稱,似以「卿」字為尊稱,並不以為是名;而後人又有「孫卿子」「荀卿子」的說法,顯然又是以「卿」為名。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因為《史記》的影響力所在,自司馬遷稱荀卿以來,荀姓之說漸占上風,並最終取得正統地位。
▍荀子可能根本沒當過「祭酒」,你相信嗎?
詳《史記》之說,是認為荀子居「稷下」時,正趕上「稷下」學宮在戰國後期的復興,但因為稷下先生的先輩人物已經去世,就使得荀子「最為老師」,學問最好,威望最高。齊襄王為復興稷下之學,決定增補稷下先生的空缺,這當然少不了荀子,並因此而「三為祭酒」。
然而,在《荀子》書中並未出現「稷下」這個詞,更沒有出現過「稷下先生」「稷下之學」和「祭酒」等相關說法,更不用說荀子的「三為祭酒」了。如果荀子果真在稷下這樣一個人才濟濟、影響廣遠的思想學派擔任領袖人物,並且適逢稷下之學的復興時代,而《荀子》對此事卻隻字不提,這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跟著荀子看戰爭:作為政治家的另一副面孔
在荀子看來,當年的周武王興兵滅商,就是王者之師。
那麼,如何描述仁者之師、王者之師呢?荀子的觀點是,有誅殺而無戰鬥。誅殺是根據正義發動的戰爭,戰鬥則是為利而戰,甚至為戰而戰。正因為戰爭性質如此,所以,王者之師要以正義讓對方俯首,並不是用武力強迫對方。對方如果城池守得嚴密,說明其內部很團結,這樣一來,要進行強攻就失去了正義性。如果敵方上下一心,王者之師會感到高興,因為上下一心就意味著老百姓過著正常生活。即使是非強攻不可,王者之師既不會屠城,也不會潛伏著大軍,無休止地戰鬥下去。王者之師的目的,是解百姓於倒懸,而不是逞強。一旦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不能接受他們的統治者,王者之師才會到達。
▍生為趙人,為何選擇在楚國終老?
荀子之所以在秦國受到思想「重創」之後去楚國,應該是與春申君有關。在《荀子·成相》中,荀子說:「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絀,春申道輟基畢輸。」這顯然是把春申君歸於大儒行列,並且與孔子和魯國賢人展禽相並列,這應該是對春申君很高的評價了。
春申君黃歇以布衣賢士的身分,能夠在楚考烈王在位的二十六年間從始到終地做國相,這在古代史上也是相當少見的,並且也只有具備了高深的儒士修養的賢人才能做到。所以,荀子以他高超的見識,毅然投奔春申君,應該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書特色]
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是先秦文化整體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源於晉文化,深受晉文化啟迪和塑造,所以,從晉文化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就讓我們將時光倒流回戰國去找「荀」。
▍揭密,先秦最神祕的儒家大師
《漢書·藝文志》稱荀子「名況」,因為說得很確定,後人多予承認。《史記》一直稱「荀卿」而不稱「荀況」,讓後人頗費思索。觀司馬遷之意,將「荀卿」與「孟子」並稱,似以「卿」字為尊稱,並不以為是名;而後人又有「孫卿子」「荀卿子」的說法,顯然又是以「卿」為名。但是,有一點是確定的,即因為《史記》的影響力所在,自司馬遷稱荀卿以來,荀姓之說漸占上風,並最終取得正統地位。
▍荀子可能根本沒當過「祭酒」,你相信嗎?
詳《史記》之說,是認為荀子居「稷下」時,正趕上「稷下」學宮在戰國後期的復興,但因為稷下先生的先輩人物已經去世,就使得荀子「最為老師」,學問最好,威望最高。齊襄王為復興稷下之學,決定增補稷下先生的空缺,這當然少不了荀子,並因此而「三為祭酒」。
然而,在《荀子》書中並未出現「稷下」這個詞,更沒有出現過「稷下先生」「稷下之學」和「祭酒」等相關說法,更不用說荀子的「三為祭酒」了。如果荀子果真在稷下這樣一個人才濟濟、影響廣遠的思想學派擔任領袖人物,並且適逢稷下之學的復興時代,而《荀子》對此事卻隻字不提,這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跟著荀子看戰爭:作為政治家的另一副面孔
在荀子看來,當年的周武王興兵滅商,就是王者之師。
那麼,如何描述仁者之師、王者之師呢?荀子的觀點是,有誅殺而無戰鬥。誅殺是根據正義發動的戰爭,戰鬥則是為利而戰,甚至為戰而戰。正因為戰爭性質如此,所以,王者之師要以正義讓對方俯首,並不是用武力強迫對方。對方如果城池守得嚴密,說明其內部很團結,這樣一來,要進行強攻就失去了正義性。如果敵方上下一心,王者之師會感到高興,因為上下一心就意味著老百姓過著正常生活。即使是非強攻不可,王者之師既不會屠城,也不會潛伏著大軍,無休止地戰鬥下去。王者之師的目的,是解百姓於倒懸,而不是逞強。一旦什麼地方的老百姓不能接受他們的統治者,王者之師才會到達。
▍生為趙人,為何選擇在楚國終老?
荀子之所以在秦國受到思想「重創」之後去楚國,應該是與春申君有關。在《荀子·成相》中,荀子說:「世之愚,惡大儒,逆斥不通孔子拘。展禽三絀,春申道輟基畢輸。」這顯然是把春申君歸於大儒行列,並且與孔子和魯國賢人展禽相並列,這應該是對春申君很高的評價了。
春申君黃歇以布衣賢士的身分,能夠在楚考烈王在位的二十六年間從始到終地做國相,這在古代史上也是相當少見的,並且也只有具備了高深的儒士修養的賢人才能做到。所以,荀子以他高超的見識,毅然投奔春申君,應該說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書特色]
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是先秦文化整體的一部分,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但是,因為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源於晉文化,深受晉文化啟迪和塑造,所以,從晉文化角度看待荀子的思想和學術成就,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
序論
-
中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荀子
-
-
第一章 儒學家:傳承子夏儒學,鍛成三晉風骨
-
晉人、晉地,早期學術歷程
-
姓名尊號、生卒之年和出生之地
-
早期思想歷程,學術師承
-
-
儒者的品類及其功用
-
儒者:「貴道誠存」
-
儒者有品類
-
儒者「曲辨」
-
-
儒家的道德修身
-
修身有道術
-
修身有境界
-
論聖人、仁人
-
論士人、君子
-
君子與小人之別
-
-
儒家本位的禮義之道
-
禮的起源,制禮的目的
-
禮是治國之道
-
從禮道到孝道
-
-
-
第二章 哲學家:交流思想學術,縱論人性之惡
-
在「稷下學宮」的歲月
-
來到齊國
-
「稷下」真相
-
「三為祭酒」
-
-
哲學理念和理論
-
認識論
-
邏輯學
-
論辯說
-
-
人心人情人性,性惡之論
-
人有人性,人有人情
-
人性有欲,「順是」成惡
-
節制欲求,矯正人性
-
聖人制禮,化導美善
-
-
天人之分,人有群分
-
天行有常,天人有分
-
人群有分,人類有等
-
-
-
第三章 政治家:遍觀天下政治,融合禮法王霸
-
遊歷各國,遊仕、遊學的生涯
-
在趙國,與趙孝成王議論兵家之道
-
在秦國,與秦昭王和范睢討論儒家和法家思想
-
-
法治之國
-
國家政治與政治形態
-
人治與法治
-
法治與賞罰
-
-
國家經濟
-
王政裕民,王道經濟
-
王者富民,王者生民
-
生民有道,以政富國
-
節用裕民,既富且教
-
-
君臣關係
-
對君主的要求和批判
-
對大臣的要求和批判
-
-
-
第四章 教育家:傳述儒家經典,終老回歸學術
-
從政楚國,著述蘭陵
-
投奔春申,從政楚國
-
失去官職,著成《荀子》
-
-
教育思想和教育成就
-
刻苦學習,尊師重教
-
荀門弟子,李斯和韓非
-
-
結語:人生尤重身後事
-
荀子身後,弟子推崇
-
荀子之光,照耀歷史
-
-
- 參考文獻
- 附錄一 荀卿年表
- 附錄二 荀卿傳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