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無我心寬:吳重雨口述歷史

出版日期
2023/12/2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5470852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1950年,吳重雨誕生於嘉義東石的濱海小村,十子之家排行第九。出生時正逢梅雨季,由精通漢文擅長作詩的父親取名為「重雨」。然而,父親在他讀小五的時候驟逝,家庭重擔落在母親身上。儘管生活十分刻苦,但在慈母和獎助學金支持下得以繼續求學,並在交大從大學部一路完成博士學位。

  從求學、入職教書,到當校長,吳重雨可謂徹頭徹尾的「交大人」,有交大一貫務實的精神。他教學講求實作,曾要求學生必須做出能work的晶片才能畢業。他創立的「307實驗室」是臺灣最早投入IC設計的實驗室,為培養臺灣高階IC設計人才的搖籃。擔任校長時,擴大國際合作,提出多項國際合作方案,引領交大邁向國際頂尖。

  借調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期間,吳重雨負責推動國科會首次產學合作並成立「晶片設計製作中心(CIC)」,由政府提供資源,號召全臺學校參與訓練設計IC,由產業界協助製成晶片,為國家IC設計研發能力打下基礎,是臺灣IC設計產業發展重要推手。由於績效卓越,他又以其半導體專業背景,受邀參與南科半導體產業規劃,後委與擔起「晶片系統國家型科技計畫」與「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之重任。

  吳重雨在學時即以認真好學、成績優異著稱。研究所開始投入半導體研究,從元件製程到數位IC,再專注於類比IC研究;之後跨足仿生IC範疇,為開拓臺灣電子生醫領域的先行者。學界退休後投身業界,率領創新公司,聚焦於人工視網膜、癲癇偵測控制等植入式醫療元件商品化開發。已發表國際期刊及會議論文超過三百篇,專利與獲獎無數,成果斐然。

  《無我心寬:吳重雨口述歷史》一書,紀錄下吳重雨的成長經歷與人生發展,主要是以他在半導體IC設計的專業研究與教學為重心,延伸到參與推動國家科技產業政策及學校行政時的方向;又擴展到技術創新與新創產業。透過吳重雨校長在人生各階段中印象深刻的經驗回憶,替交大與產業發展留下一些見證的紀錄。
  • 【推薦序】提升交大邁向國際頂尖,生醫電子研究的開拓者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林奇宏
  • 【推薦序】重視科技與人文知識平衡的校長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館長 黃明居
  • 【推薦序】仰之彌高的人生導師 文/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醫電子轉譯研究中心主任 柯明道
  • 第一章 望海的故鄉(1950-1969)
    • 故鄉印象
    • 祖先與族譜
    • 十子之家
    • 喜歡寫詩的父親
    • 「愁仙」學問鄉里敬重
    • 童年回憶二、三事
    • 認真乖巧的孩子
    • 升學壓力初體驗
    • 從鄉下到城市讀初中
    • 新詩為青春找到出口
    • 才歸鄉又思鄉
    • 選填志願科系的心路歷程
    • 村里間第一位大學生
  • 第二章 青春在風城(1970-1979)
    • 初識交大
    • 大學生活主旋律――課堂時光
    • 課業上有求必答的「老板」
    • 認真讀書拿獎學金
    • 交大風格
    • 熱鬧滾滾的校慶與梅竹賽
    • 研究之路的起始點
    • 當兵的人生體悟
    • 投入半導體領域,師從吳慶源教授
    • 遲到的研究生獎助金
    • 從早期的土法煉鋼走向專業精進
    • 碩士論文研究走向
    • 實驗室晨昏
    • 繼續攻讀電子所博士
    • 母親驟逝
  • 第三章 探索與奠基(1980-1989)
    • 不負學子,備課講義下足功夫
    • 教學豐富紮實,三學分要上四堂課
    • 研究起步:走廊上的實驗室
    • 先成家後立業
    • 赴美教學增廣見識
    • 在波特蘭大學執教的收穫
    • 取得美國經驗,回交大貢獻所學
    • 接任交大電子工程系主任
    • 80年代交大畢業生出路的轉變
    • 研究方向的摸索
    • 研究成果卓越,榮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
    • 以啟發的方式指導學生
    • 重視實作經驗,做出能work的晶片
    • 深耕實驗室與業界的產學合作模式
  • 第四章 擘劃與開拓(1990-2000)
    • 接任國科會工程處處長
    • 國科會的第一次產學合作研究計畫
    • 晶片設計實作專案
    • 創設CIC,提升IC設計力
    • 國科會歷練收穫良多
    • 歸建交大任研發長,參與南科半導體產業規劃
    • 交大307實驗室的擴展
    • 參與三C整合科技發展計畫
    • 類比IC設計的相關研究
    • 類神經網路的研究,啟發視網膜功能以IC實現
    • 以仿生IC為入門,跨足電子生醫領域
    • 交大發展生技領域的軌跡
  • 第五章 看見新世界(2001–迄今)
    • 電資院長任內大力推動國際化與「不分系」
    • 赴美訪問研究教學,洽談國際交流合作
    • 電資院長任內重要紀事
    • 獲選交大校長,擘劃世界頂尖大學藍圖
    • 「鑽石計畫」提升研究動能
    • 開放式課程與TA制度的推動
    • 善用五年五百億,朝頂大邁進
    • 校長任內重要紀事
    • 接任國家型科技計畫總主持人
    • 全力投入仿生IC與生醫電子領域
    • 全球首創仿視覺「智慧型運動偵測器晶片」
    • 植入式人工視網膜晶片研究
    • 閉迴路癲癇控制晶片的開發
    • 漫長研究道路上的肯定
  • Keep Moving 勇猛精進,不休不息
  • 特別收錄 與君同行――曾昭玲女士訪談 紀錄∕周湘雲
    • 出生背景
    • 鼓勵讀書的雙親
    • 少女求學時代
    • 職場初體驗
    • 緣分來了
    • 母親也認可的好對象
    • 步入婚姻
    • 想像與現實的磨合
    • 值得欣賞的特質
    • 歲月靜好
    • 隨夫赴美教學進修
    • 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日常
    • 相知相伴人生路
  • 特別收錄 我與吳重雨教授的師生緣――兼談CIC的推動 作者∕黃振昇(智成科技總經理)
    • 交大求學憶往
    • 在吳老師門下的日子
    • 參與CIC計畫
    • 「國家晶片系統設計中心」成立
    • NCIC的成果與影響
    • 我們常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校有好的學習環境,就能訓練好的學生,而學生進行的論文研究也會有較好的深度。
  • 特別收錄 人工視網膜研發的跨領域合作――林伯剛醫師訪談 紀錄∕周湘雲
    • 從視網膜移植研究開始
    • 人體實驗的法規限制
    • 跨領域尋求解方
    • 啟動人工視網膜研發計畫
    • 跨界合作的困難與溝通
    • 持續不懈的研究之路
    • 克服關鍵供電難題
    • 生醫與電子合作的里程碑
  • 特別收錄 求知若渴、謙遜為懷――我所認識的吳重雨校長 口述/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 李鎮宜 整理/吳玉愛
    • 初時印象
    • 治學嚴謹,為電子所及IC產業奠基
    • 傳承交大風格,凝聚團隊向心力
    • 電機資訊學院推動國際化
    • 執掌交大,積極前瞻與外界合作
    • 調和鼎鼐,推動國家型研究計畫
    • 再談半導體2.0
    • 樹立無私典範貢獻社會
    • 飲水思源,代代花蕊代代栽
  • 特別企劃 307實驗室Witness Seminar 主辦╱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
  • 【附錄】吳重雨年表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