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書是國立屏東大學人文社會學院2023年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的部分成果,旨在以縣市為單位,尋求縣市地方學的建構之道。
大會的籌備理念認為,各縣市地方學的實質內容,依地理空間大小可分成縣市級(如:縣市志)、鄉鎮市級(如:鄉鎮市志),以及村庄級(如:庄志、部落志、村志、社區志);依推動單位則可分成學校單位(小學、中學、社區大學,由教育局處主管)以及社會教育單位(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由文化局處主管)。另外,在地大學由於學術人才最為齊全,是創造地方學的重要學術單位。因此,一個縣市的地方學如想成為該縣市的品牌或符號,需要縣市內上下左右各個層級的分工、銜接與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地方學有機體系。
臺灣的地方學從小學鄉土教學開始,然後延伸到中學,大學最後才加入地方學的推動行列。本論文集的排列順序從中小學到大學,就是遵循這樣的地方學發展軌跡。本研討會原有11篇論文,比較可惜的是,教育處長和文化處長公忙,未能將座談簡報發展成完整的文章,也有兩篇大學教授的論文因作者另有考慮而未能收錄(請參考本書後面所附的「議程表」),故共僅收錄七篇論文。這也剛好見證了縣市地方學的建構與協作是一項需要永續推動的事業。
大會的籌備理念認為,各縣市地方學的實質內容,依地理空間大小可分成縣市級(如:縣市志)、鄉鎮市級(如:鄉鎮市志),以及村庄級(如:庄志、部落志、村志、社區志);依推動單位則可分成學校單位(小學、中學、社區大學,由教育局處主管)以及社會教育單位(圖書館、地方文化館等,由文化局處主管)。另外,在地大學由於學術人才最為齊全,是創造地方學的重要學術單位。因此,一個縣市的地方學如想成為該縣市的品牌或符號,需要縣市內上下左右各個層級的分工、銜接與合作,才能形成完整的地方學有機體系。
臺灣的地方學從小學鄉土教學開始,然後延伸到中學,大學最後才加入地方學的推動行列。本論文集的排列順序從中小學到大學,就是遵循這樣的地方學發展軌跡。本研討會原有11篇論文,比較可惜的是,教育處長和文化處長公忙,未能將座談簡報發展成完整的文章,也有兩篇大學教授的論文因作者另有考慮而未能收錄(請參考本書後面所附的「議程表」),故共僅收錄七篇論文。這也剛好見證了縣市地方學的建構與協作是一項需要永續推動的事業。
- 校長序/陳永森
- 院長序/賀瑞麟
- 主編序/李錦旭
- 談地方學的創新發展/黃政傑
- 青銀共創:地方學習社群的建構/利天龍、張哲維
- 從屏東縣國小校史發展來看鄉土教育之發展/李秉穆
- 淺談《美和村常民誌》的書寫/曾喜城、曾瑋青
- 跨領域的地方學實踐:屏科大地方創生與永續設計跨領域學分學程/周宛俞
- 循環有機農業場域建置及其應用於實務專題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陳上權、吳佩芬、賴文亮
- The Effects of English Videoconferencing Tutoring Classes on English Learning in Rural Elementary Schools in Pingtung/Wan-Chu Su; Yi-Ching Pan
- 屏東縣地方學的多層次建構與協作:2023年第三屆屏東學學術研討會議程表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