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傷兵不在街頭

出版日期
2024/04/17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146204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為理念走上街頭,帶傷回去
那些傷害還未痊癒嗎?
或是從未意識過自己也受傷了?
  
  《傷兵不在街頭》前篇,作者林于玄以四篇小說交錯描繪理想性的公共議題與最私密的個人情感、愛欲。聚焦於不同身分的年輕人在社會運動中感到迷惘、挫折的創傷經驗。呈現出社會運動創傷者或失語、或麻木、或陷入不斷循環的的掙扎和痛苦。

  不只透過小說從文學面向切入運動傷害;「發聲練習」透過採訪三位學運青年的紀實報導,向讀者真誠自剖,說出不同背景、參與運動的動機、面對運動的內心轉折,真切展露不同性格風貌。

  本書後篇〈我們在復原的路上〉,作者陳湘妤從自身通過綜合心理學領域的學養與經驗,從成因、生命故事、症狀細細解說分析社會運動創傷。通過深入分析這些病徵的成因和影響,後篇不僅有助於社會運動參與者更好地意識到自己的身心狀態,也提供了減少痛苦、治癒自己的可行方式,一起從街頭復原走回到各自生活。
  • 封面
  • 作者簡介
  • 書籍簡介
  • 推薦序|創傷,作為一個入口——楊翠
  • 推薦序|你為何要記得所有的事情?讀《傷兵不在街頭》——盧郁佳
  • 前篇:傷兵不在街頭
    • ▌零與一之間
    • ▌剎那與永恆
    • ▌鸚鵡,鸚鵡
    • ▌發聲練習
      • 發聲練習I
      • 發聲練習II
      • 發聲練習III
    • ▌黑夜與白天
    • ▌一與零之間
  • 後篇:我們在復原的路途上
    • 看見是療癒的開始:為什麼我們要談社會運動創傷?
    • ▌湊近看傷口的紋理:何謂創傷?
      • 面對創傷,或近或遠,什麼才是最好的距離?
      • 創傷與創痛,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
    • ▌街頭以前,我們的生活
      • 被擠壓的情緒與傷口,去了哪裡?
      • 諦娜的故事:社運分子的身分認同
      • 小楓的故事:社運分子,成為一種身分認同
      • 自我建構:以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為例
      • 啟蒙與敏感
      • 啟蒙如何發生
      • 我們能選擇啟蒙嗎?
    • ▌當單兵成為傷兵
      • 人們的創傷並不平等相通:爭吵不停的選擇、重複的替代性創傷
      • 暴力在政治場域、心理場域,發生了什麼事?
      • 以非暴力與和平抗爭回應壓迫
      • 作為衝組
      • 所謂以死明志
      • 反抗的限度
    • ▌復原的道路
      • 理解治療的目標
      • 一個人啞了,卻還有那麼多聲音:面對沉默喧囂的創傷世界
      • 療癒的階段
      • 傷兵回到街頭
      • 創傷修復的路
      • 創傷修復的路上,你與我都在路上,我們不孤單。
  • 再見之前|土炮閨蜜書信對談——這終究是一本更接近「幸福」的書
  • 【參考資料】
  • 版權頁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