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圖說臺灣宮殿式建築1949-1975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33693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從戰後到當代,從再現、解構到新定義,專屬此地的獨特建築故事
臺北故宮、國父紀念館、歷史博物館、大成館⋯經典案例一一解說

1949退到臺灣後,在這樣的政治意識形態下,戰前的中國古典建築新式樣之創作在臺灣回到了原點,從塗抹改造日治時期留下的資產重啟嘗試的過程,直到邁向成熟,已經來到民主政治與解嚴的時代。-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黃俊銘
若要描寫二次戰後發生在臺灣的政治與建築之關係,「宮殿式建築」可說是最佳的對象-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副教授暨系主任王俊雄
從國府遷臺開始,這個歷史其實已是國族國家的「重建」。而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作為國家的重大文化政策,建築作為空間的文化形式,其空間象徵的展現成為一大重點。-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夏鑄九
臺灣戰後的建築發展更複雜且糾結,使得建築史研究格外不易。而在諸多發展脈絡中,又以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是最難突破的一環,因為其匯集了建築、政治、歷史、文化與思想等複雜因素於一體。-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傅朝卿
過去三十餘年來,臺灣建築學者多以臺灣戰後國民政府來臺的時代背景,探索現代構造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語彙的思想、觀點和象徵意義,甚少以建築個案的分析和論証,這本正好可彌補、縫合、鏈結。-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黃承令

1949到1975年間在臺拔地而起的宮殿式建築,獨樹一幟的鮮明形象,訴說著非西方國家及其專業者在現代建築運動的道路上,因為糾結於國族認同,而無法跳脫傳統跟現代思辨的命運。本書的寫作即環繞著這樣的背景而展開,探討這些存在於國族山河畫軸中的樓閣,多樣且深刻的傳統塑造過程。透過歷史的深描,撥解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南海學園、《明堂新考》與大成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等個案,是如何在國府推動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趨勢中,創造出歷史與起源、明堂溯古考據和道統、政權與文化正統、國族深層文化空間等議題的形貌,多維度的現代性光點隨之浮現。
 
專家聯合推薦
臺灣博物館基金會董事長 王時思
台灣現代建築學會理事長 黃俊銘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王俊雄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夏鑄九
成功大學建築系名譽教授 傅朝卿
中原大學建築學系教授 黃承令
  • 出版序
  • 推薦序
    • 建築表象與史實的糾葛
    • 重寫一個矛盾的時代
    • 現代性的幽靈及其圖象
    • 為中國古典式樣新建築開創研究新路
    • 深描的現代性
  • 著者序
    • 重探傳統與現代
  • 第壹章 導言
    • 宮殿式建築的時代
    • 現代性與空間的文化形式分析取徑
    • 現代中國建築論述實踐的萌芽與轉軌
    • 關注議題
  • 第貳章 歷史的計畫 國立歷史博物館及南海學園建築群
    • 斷裂與疊加:國家歷史博物館的誕生與建構
    • 模仿論的移植與落實
    • 小結
  • 第參章 天人合一的建築 《明堂新考》與大成館
    • 考據、想像與設計落實:《明堂新考》與大成館
    • 「天人合一」與「有機論」的交織
    • 小結
  • 第肆章 「中國正統」的建構與辯證 國立故宮博物院
    • 「中國正統」論述的表徵實踐
    • 「中國正統」的解離與故宮品牌化之路
    • 小結
  • 第伍章 現代中國文化空間範型的創造與擺盪 國父紀念館
    • 競圖與形式協議
    • 追尋文化空間的深層結構:現代中國空間
    • 小結
  • 第陸章 結語
  • 附錄
  • 參考文獻
  • 圖版出處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