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忽必烈的上師,宮廷導師,
什麼樣的大成就者,
能令天下第一君心悅誠服,
求法修行?
他是——帝師八思巴。
一篇傳記,二篇經典教言,三位薩迦法王
薩迦祖師、第1任薩迦法王——八思巴尊者的諄諄教言,
第27任薩迦法王的傳記書寫,第41任薩迦法王的精闢解析,
古今當代三大成就者,一同帶您認識
八思巴尊者的傳奇生平、經典教言與甚深法義。
如彼懷攝他方已,於汝王政下方眾,
請遍以正法照顧,為法能令世間樂。
——八思巴尊者《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44頌
八思巴尊者是最早造訪中國的藏地上師,史上首次在漢地大轉金剛乘法輪,利益不計其數的眾生。在訪漢期間,八思巴尊者為皇家親眷傳了許多甚深灌頂及法教,以佛法為橋樑,讓藏、蒙、漢三族的皇族善信者,在漢地皇宮中成為金剛師兄弟。
青年即受冊封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開始為王侯皇戚撰寫許多教言,大都成為他告別中國、返回西藏之前的訣別贈禮。本書收錄尊者至今仍廣受誦讀修持的二篇教言,《勸誡大汗頌》是獻給大汗忽必烈的,為了皇太子帖木兒,八思巴尊者則專門撰寫了《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這部經典。
二部如珍珠般的佛法洞見,加上第41薩迦法王的逐句釋論,為現代行者講說帝王級的修行指引,與超越時空的佛法精要,包含如何禪修、行者應培植的功德特質、證悟佛果之道次第等,並闡釋如何將法教融入今日的生活。
本書可以視為眾生2021年出版《薩迦成佛地圖》的系列作品,亦可獨立視為八思巴尊者的傳世法典,是認識吉祥薩迦傳承經典的入門寶鑰。
薩迦派五祖師之一八思巴尊者,少年時受邀晉見忽必烈汗,給大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成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學識無比、證悟超群,除了教導佛法,更堪為當時宗教、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導師,並以佛法原則為指引,諦建藏漢之間的和平,影響力深入蒙古族精神心髓,直到今天蒙古仍虔誠遵行藏傳佛教傳承。本書收錄八思巴尊者傳記故事、兩篇教言《勸誡大汗頌》與《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及第41任薩迦法王對原典的詳細釋論。
什麼樣的大成就者,
能令天下第一君心悅誠服,
求法修行?
他是——帝師八思巴。
一篇傳記,二篇經典教言,三位薩迦法王
薩迦祖師、第1任薩迦法王——八思巴尊者的諄諄教言,
第27任薩迦法王的傳記書寫,第41任薩迦法王的精闢解析,
古今當代三大成就者,一同帶您認識
八思巴尊者的傳奇生平、經典教言與甚深法義。
如彼懷攝他方已,於汝王政下方眾,
請遍以正法照顧,為法能令世間樂。
——八思巴尊者《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44頌
八思巴尊者是最早造訪中國的藏地上師,史上首次在漢地大轉金剛乘法輪,利益不計其數的眾生。在訪漢期間,八思巴尊者為皇家親眷傳了許多甚深灌頂及法教,以佛法為橋樑,讓藏、蒙、漢三族的皇族善信者,在漢地皇宮中成為金剛師兄弟。
青年即受冊封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開始為王侯皇戚撰寫許多教言,大都成為他告別中國、返回西藏之前的訣別贈禮。本書收錄尊者至今仍廣受誦讀修持的二篇教言,《勸誡大汗頌》是獻給大汗忽必烈的,為了皇太子帖木兒,八思巴尊者則專門撰寫了《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這部經典。
二部如珍珠般的佛法洞見,加上第41薩迦法王的逐句釋論,為現代行者講說帝王級的修行指引,與超越時空的佛法精要,包含如何禪修、行者應培植的功德特質、證悟佛果之道次第等,並闡釋如何將法教融入今日的生活。
本書可以視為眾生2021年出版《薩迦成佛地圖》的系列作品,亦可獨立視為八思巴尊者的傳世法典,是認識吉祥薩迦傳承經典的入門寶鑰。
薩迦派五祖師之一八思巴尊者,少年時受邀晉見忽必烈汗,給大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成為舉國尊崇的帝師。八思巴尊者學識無比、證悟超群,除了教導佛法,更堪為當時宗教、文化、經濟與政治等各方面的導師,並以佛法原則為指引,諦建藏漢之間的和平,影響力深入蒙古族精神心髓,直到今天蒙古仍虔誠遵行藏傳佛教傳承。本書收錄八思巴尊者傳記故事、兩篇教言《勸誡大汗頌》與《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及第41任薩迦法王對原典的詳細釋論。
- 【中文版推薦序】超越時空的恩賜/第43任薩迦法王
- 【中文版推薦序】您的存在,就是光/宗薩欽哲仁波切
- 【英文版編者前言】帝師八思巴的佛法寶藏
-
▎傳記
-
不凡出身
-
遇見大汗
-
青年帝師
-
回鄉與再訪漢地
-
超凡成就
-
圓寂
-
-
▎原典
-
原典一《勸誡大汗頌》
-
原典二《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
-
- ▎釋論
-
︱第1章︱《勸誡大汗頌》釋論 從出離到持戒:修行根基
-
正確的聞法動機
-
最勝發心──菩提心
-
前行 [第1──3頌]
-
正行:實修的五個主題
-
主題一:清淨戒律乃修道之根基
-
守戒的世俗益處 [第4──5頌]
-
羞懼心:持戒的推力 [第6頌]
-
持戒之善果 [第7頌]
-
痛苦的三界 [第8頌]
-
拔苦予樂的佛果位 [第9頌]
-
精進:拔除障蔽之根 [第10頌]
-
菩薩戒與金剛乘戒律 [第11頌]
-
一切功德成就的基礎 [第12頌]
-
-
-
︱第2章︱《勸誡大汗頌》釋論 修道前行、正行與增上
-
主題二:意樂入道乃修道之前行
-
第一動機:對三寶與上師的信心 [第13──16頌]
-
第二動機:慈悲 [第17頌]
-
第三動機:意願 [第18──19頌]
-
-
主題三:禪定瑜伽乃修道之正行
-
成就色身:有對境的禪修 [第20──21頌]
-
心性分析:無對境的禪修 [第22──25頌]
-
真實禪定的生起 [第26頌]
-
-
主題四:隨念方便乃修道功德之增上
-
隨喜與懺悔 [第27頌]
-
憶念對境非實質 [第28──29頌]
-
迴向的重要 [第30──32頌]
-
-
主題五:將法與道融滙於一切
-
諸法空無自性 [第33──36頌]
-
相互依存是故無實 [第37──38頌]
-
無實存亦無不實存 [第39頌]
-
非一亦非異 [第40──42頌]
-
離戲虛空,緣起綿延 [第43──45頌]
-
請勤串習雙運見地 [第46──47頌]
-
善趣福樂、聚二資糧 [第48──49頌]
-
證悟心性 [第50頌]
-
證得三身與五智 [第51──54頌]
-
-
迴向圓滿 [第55──59頌]
-
-
︱第3章︱《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厚德生活:關於俗世行止的建言
-
前行:禮敬與呈獻 [第1──5頌]
-
主題一:世間法的教言
-
世財與法財 [第6──9頌]
-
憶念無常,當勿放逸 [第10──11頌]
-
出離心 [第12──13頌]
-
念父母與勝者世系之恩 [第14──17頌]
-
需要特別尊敬的對象 [第18──23頌]
-
對眾生慈愛 [第24──27頌]
-
放棄害行 [第28──30頌]
-
慈悲利益自他 [第31──33頌]
-
精進修持、克服困難 [第34──38頌]
-
治國之善巧 [第39──44頌]
-
統御以慈,明辨功過 [第45──53頌]
-
如理受用財富 [第54──59頌]
-
力行中道的生活戒律 [第60──62頌]
-
先觀察再行動 [第63──64頌]
-
小結 [第65──66頌]
-
-
-
︱第4章︱《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小乘與大乘的出世間法道
-
主題二:關於小乘的出世間教言
-
審慎擇師 [第67──73頌]
-
皈依三寶 [第74──76頌]
-
戒律:一切修行之基礎 [第77──80頌]
-
精進於聞思研習 [第81──87頌]
-
了知痛苦之因而邁向解脫 [第88──92頌]
-
-
主題三:關於大乘的出世間教言
-
利己與利人 [第93──95頌]
-
殊勝皈依 [第96──98頌]
-
勝菩提心寶 [第99──102頌]
-
眾生為慈愛境 [第103──108頌]
-
首修慈悲 [第109──112頌]
-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 [第113──118頌]
-
勝義菩提心 [第119──122頌]
-
-
-
︱第5章︱《致帖木兒王子告誡寶鬘》釋論 大乘主要修持指引
-
願菩提心:自他平等與自他交換 [第123──125頌]
-
行菩提心:三輪體空的六波羅蜜 [第126──135頌]
-
和止與觀同在的六度 [第136──140頌]
-
四攝法 [第141──144頌]
-
二資糧與二利 [第145──147頌]
-
五道 [第148──158頌]
-
十地 [第159──165頌]
-
三身 [第166──169頌]
-
十力 [第170──172頌]
-
四無畏 [第173頌]
-
十八不共法 [第174──178頌]
-
三十二相與八十隨好 [第179──185頌]
-
佛身與本智的無盡加持 [第186──204頌]
-
結語
-
- ︱名詞解釋︱
- ︱關於作者︱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