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隱性孤單: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35個成長轉型的支持&溝通法則

出版日期
2024/06/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058866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情緒低落、拒絕上學、網路沉迷⋯⋯ 孩子有事不說怎麼辦 ?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校園心理師整理第一線諮商經驗與技巧給父母的「教養情境X溝通心法」實戰精髓 「成長過程看似失控的危機,其實是邁向成熟的轉機。」 ▌許多家長在諮詢中問心理師── 「我以為孩子過得很好,竟收到學校通知:孩子其實很痛苦?」 「孩子有問題,是我的教養哪個環節出錯嗎?」 「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說他不想去學校,我要答應孩子嗎?」 ▌心理師想對父母說── 「不要把孩子失常的罪責,放在為孩子勞心勞力的主要照顧者身上。」 「孩子轉型遇到挑戰,最需要大人的陪伴。」 「給孩子逃的空間,是為了幫孩子積累能量。」 孩子有家人也有朋友,什麼都不缺,為什麼仍感覺孤單?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在多年輔導觀察到,孩子看似有家人、朋友,卻害怕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在孩子「轉型」過程中,為了釐清價值觀是自己的還是父母的,與父母保持距離是正常現象。然而,網路社群使孩子難以建立深度人際關係,學校成績變成孩子評價自我的標準;而疫情之後,更讓那些原本在人際與課業上遭遇挫折的孩子,變得更加懼學與自我封閉。 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陳雪如諮商心理師指出,無論是父母或孩子,要做到「不受社會評價影響」實在太難了。即使父母不在意分數,但孩子依然會受到環境影響,需要戴著面具與人群接觸,進而出現憂鬱、焦慮、拒學等情緒困擾;同時他們缺乏現實連結的友伴支持,使他們的心靈益加孤獨無助。 父母如何用孩子「需要的」方式陪伴他?本書為陳雪如諮商心理師繼《青春不是突然就叛逆》後,給父母的「教養實戰」之作,整理收錄了疫情之後,作者在與家長、孩子、教師的三方對話及演講中,最常被問到的教養溝通困惑。推薦給家有青少年,或是孩子即將進入青春期的父母。期望幫助每個父母建立信賴的親子關係和正向溝通循環。 ▌本書特色 ‧深察孩子問題表象下的真心話理解孩子從國小到青春期轉型挑戰的大脈絡,看見情緒風暴→懼學→拒學之環環相扣的歷程並及早陪伴。 ‧讓溝通無礙的親子互動策略校園心理師整理多年諮商經驗中35個常見情境與疑惑,並分享在實務中受許多孩子認可的溝通及互動方式。 ‧同理父母的擔憂掛慮雖然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正常現象,但父母也有「被孩子拋棄」的恐懼,深深理解為人父母辛苦的陳雪如心理師,用文字同理與陪伴家長,不再做戰戰兢兢的爸媽。 ▌最常被問到的教養疑難 &陪伴法則父母: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孩子在成長過程會遇到許多轉型挑戰,情緒問題或偏差行為是求救訊號父母: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孩子回家亂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在父母面前不用偽裝父母:孩子明明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孩子跟父母拉開距離」是必經過程,只要孩子願意分享「大事」就好父母: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孩子藉由脫序的行為來測試「安全係數」,看父母是否真的可以信任父母: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遇重大決策時反覆詢問與核對,鼓勵孩子協商父母: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以「縮小範圍定義」或「替代用詞」與孩子具體協議父母: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孩子可能是怕被罵而不願意說,或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父母: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孩子向父母攤開赤裸的自己,重點不是事實對錯,而是回應孩子的傷
  • 封面
  • 書名頁
  • 暖心推薦
  • 前言 擁有家人與朋友,為什麼孩子仍感到孤單?
  • 迎接轉型的預備 PART 1 為什麼孩子的情緒開始不穩定?——大人的心態調適與儲備陪伴能量
    • Q1 孩子出錯,是我的教養有問題嗎?
    • Q2 我對孩子的擔心,是過度緊張,還是孩子真的需要專業協助?
    • Q3 當孩子陷在原地、停滯不前
    • Q4 孩子向父母宣洩負能量,令人受傷
    • Q5 當孩子沒大沒小、髒話掛嘴邊
    • Q6 孩子害怕做決定、害怕犯錯
    • Q7 孩子表達太強烈或迂迴,不知道孩子到底要什麼
    • Q8 孩子有事卻不願意說出口
  • 破解轉型的迷思 PART 2 幫孩子解決問題是大忌?——梳理常見溝通誤區,促進連結的對話祕方
    • Q9 孩子遇到問題,我該幫忙解決嗎?
    • Q10 不幫孩子解決問題,我可以怎麼做?
    • Q11 當我在教養孩子時動了氣,該怎麼做?
    • Q12 想跟孩子溝通,孩子總是回答「不知道」
    • Q13 當孩子的學業表現脫離常軌
    • Q14 孩子意識到自己需要改進,但不知道方法
    • Q15 我改變了溝通方式,孩子卻不領情
    • Q16 付出這麼多,孩子卻說我過去對他不好、讓他受傷
  • 面對轉型的挑戰① PART 3 「我是誰」的迷惘——孩子透過成績、容貌和性別來建立自我認同感
    • Q17 孩子不想輸,希望永遠成績好
    • Q18 孩子過度在意身材和容貌
    • Q19 孩子喜歡的是同性,怎麼辦?
    • Q20 當孩子被猥褻或性騷擾
  • 面對轉型的挑戰② PART 4 孩子都不跟我說他怎麼了?——了解孩子承受的同儕壓力、網路霸凌與隱性孤立
    • Q21 青春期的孩子,為何這麼難聊?
    • Q22 孩子說自己沒有「最要好」的朋友
    • Q23 孩子不善社交,在班上落單了
    • Q24 孩子覺得自己被孤立了
  • 面對轉型的挑戰③ PART 5 孩子一直黏在手機與電腦前——深入造成孩子網路成癮的根源問題
    • Q25 當孩子寧願上網一整天,也不願意去上學
    • Q26 當孩子情緒不佳,不得已拿出3C產品來安撫孩子
    • Q27 孩子用滑手機、逛網路來打發無聊
    • Q28 孩子破壞了原本約定好的網路使用規範
  • 面對轉型的挑戰④ PART 6 孩子的情緒風暴──焦慮、憂鬱、過動與自傷——理解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以及處理方式
    • Q29 孩子的心理生病了,該怎麼辦?
    • Q30 孩子用「自傷」情勒家長
    • Q31 如何覺察孩子的異狀,及時接住求救訊號?
    • Q32 孩子想尋短,我該怎麼辦?
  • 疏導轉型的卡關 PART 7 當孩子轉型遇到難關── 拒學——孩子拒學的原因,以及大人可以提供的協助
    • Q33 孩子想要請假、拒絕去上學
    • Q34 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與外界連結?
    • Q35 如何幫助拒學的孩子回歸校園?
  • 結語 在失控的危機中,感受愛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