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

出版日期
2022/02/01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7302583899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数字化人机工程学是一门融合人体学、工程学、环境学、社会学和IT技术(含虚拟现实技术)的相关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为适应数字化设计制造领域在虚拟人机环境系统下进行人机工效量化分析的迫切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
  • 封面页
  • 书名页
  • 版权页
  • 内容简介
  • 前言
  • 目录
  • 第1章 数字化人机工程学概论
    • 1.1 人机工程学的基本内涵
      • 1.1.1 人机工程学的命名与定义
      • 1.1.2 人机工程学的理论体系
    • 1.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
      • 1.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
    • 1.3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历程
      • 1.3.1 经验人机工程学
      • 1.3.2 科学人机工程学
      • 1.3.3 现代人机工程学
      • 1.3.4 数字化人机工程学
    • 1.4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的实现
      • 1.4.1 数字化产品开发技术概述
      • 1.4.2 实现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的关键技术
    • 1.5 数字化人机工程发展概况
      • 1.5.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 1.5.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 思考题
  • 第2章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基础(1)——人体特性参数
    • 2.1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的基本知识
      • 2.1.1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的主要方法
      • 2.1.2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的基本术语
      • 2.1.3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的常用仪器
    • 2.2 常用的人体形态尺寸测量数据
      • 2.2.1 我国成年人静态人体形态尺寸
      • 2.2.2 我国成年人动态人体尺寸
    • 2.3 人体形态尺寸测量中的主要统计函数
      • 2.3.1 均值
      • 2.3.2 标准差
      • 2.3.3 相关系数
      • 2.3.4 百分位数
    • 2.4 人体物理参数
      • 2.4.1 人体惯性基本参数
      • 2.4.2 人体惯性参数的测量与标准化
      • 2.4.3 人体惯性参数测量方法
      • 2.4.4 人体惯性参数数学模型及其计算式
      • 2.4.5 中国人惯性参数模型
      • 2.4.6 人体尺寸的其他数学模型
      • 2.4.7 人体的其他几何参数
    • 2.5 人体组织力学性能和生理参数
      • 2.5.1 人体的生物力学性能
      • 2.5.2 人体的热物理参数和热生理参数
      • 2.5.3 标准人的生理参数、热物理参数、基础代谢产热和基础血流量
      • 2.5.4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理机能及其特征参数
    • 2.6 坐姿生理学
      • 2.6.1 脊柱结构
      • 2.6.2 腰曲弧线
      • 2.6.3 腰椎后突和前突
      • 2.6.4 坐姿生物力学
      • 2.6.5 人体各姿态下作业的代谢率
    • 2.7 人体动态特性参数
    • 2.8 人体尺寸数据库的建立
    • 2.9 基于DELMIA/CATIA创建人体模型数据文件
    • 思考题
  • 第3章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基础(2)——人体感知特征
    • 3.1 人体感知特征概述
      • 3.1.1 人体感觉器官的基本生理特征
      • 3.1.2 人的感知与反应机能
      • 3.1.3 感觉通道与适用的信息
    • 3.2 视觉机能及其特征
      • 3.2.1 视野
      • 3.2.2 视觉刺激
      • 3.2.3 视觉系统
      • 3.2.4 视觉机能
    • 3.3 听觉机能及其特征
      • 3.3.1 听觉刺激
      • 3.3.2 听觉系统
      • 3.3.3 听觉的物理特性
    • 3.4 肤觉
      • 3.4.1 触觉
      • 3.4.2 温度觉
      • 3.4.3 痛觉
    • 3.5 人体的其他感觉
      • 3.5.1 人体的本体知觉
      • 3.5.2 嗅觉
      • 3.5.3 味觉
      • 3.5.4 人体感觉通道的信息传递率与物性
    • 3.6 神经系统机能及其特征
      • 3.6.1 神经系统
      • 3.6.2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 3.6.3 大脑皮质联络区
    • 3.7 人体心理现象及其特性
      • 3.7.1 行为构成
      • 3.7.2 感觉的基本特性
      • 3.7.3 知觉的基本特性
    • 思考题
  • 第4章 人机工程设计原理与原则
    • 4.1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原则与方法
      • 4.1.1 主要人体尺寸的应用原则
      • 4.1.2 人机系统设计中人体尺寸的确定方法
      • 4.1.3 人体身高在人机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 4.1.4 人机工程分析中的样本生成技术
    • 4.2 作业空间布局设计
      • 4.2.1 作业空间的类型
      • 4.2.2 作业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3 作业空间与人机工程
      • 4.2.4 现代办公空间设计
    • 4.3 作业设施设计
      • 4.3.1 控制台设计
      • 4.3.2 办公台设计
      • 4.3.3 工作座椅设计
    • 4.4 载运工具作业空间设计
      • 4.4.1 载运车辆的驾驶室环境的静态设计
      • 4.4.2 载运车辆的驾驶室环境的动态设计
    • 4.5 基于人机交换信息的人机界面设计
      • 4.5.1 概述
      • 4.5.2 视觉信息显示装置设计
      • 4.5.3 仪表显示装置设计
      • 4.5.4 信号显示装置设计
      • 4.5.5 听觉信息传示装置设计
      • 4.5.6 触觉显示与操纵装置设计
      • 4.5.7 控制器布置区要求
    • 4.6 手握式工具设计
      • 4.6.1 手握式工具设计原则
      • 4.6.2 把手设计
      • 4.6.3 手握式动力工具的动态设计
    • 4.7 作业姿势的选择与设计
      • 4.7.1 作业姿势的选择
      • 4.7.2 作业姿势的设计原则
      • 4.7.3 作业姿势的设计依据
      • 4.7.4 作业姿势的设计要点
    • 思考题
  • 第5章 人机环境设计原理与原则
    • 5.1 人机环境热舒适性设计
      • 5.1.1 热环境概述
      • 5.1.2 室内热环境设计要求
      • 5.1.3 载运工具作业空间的热环境设计
      • 5.1.4 数字化热舒适性设计方法
    • 5.2 人机声环境设计
      • 5.2.1 材料和结构的声学特征
      • 5.2.2 室内噪声控制
      • 5.2.3 室内音质设计
    • 5.3 人机环境光照设计
      • 5.3.1 光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
      • 5.3.2 室内光环境人机设计
      • 5.3.3 照明的设计
    • 5.4 人机环境振动设计
      • 5.4.1 人机系统中人体接触到的振动源
      • 5.4.2 机械振动的分类
      • 5.4.3 振动对人体各生理系统的影响
      • 5.4.4 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振动参数
      • 5.4.5 振动危害的控制
      • 5.4.6 振动设计问题与方法
      • 5.4.7 汽车振动问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5.5 面向系统的人机系统设计
      • 5.5.1 人机系统
      • 5.5.2 人机系统的类型
      • 5.5.3 人机系统设计的目标
      • 5.5.4 人机系统设计
    • 思考题
  • 第6章 人体模型与构建
    • 6.1 人体模型分类
      • 6.1.1 按人体模型的用途划分
      • 6.1.2 按人体模型存在的形式划分
      • 6.1.3 按人体模型所承载的信息量划分
    • 6.2 数字化人体几何模型的构建
      • 6.2.1 人体简化与有限环节的划分
      • 6.2.2 面向数字化人体工程设计的数字化人体模型的建模要求
      • 6.2.3 数字化人体模型的构建过程
      • 6.2.4 数字化人体模型的几何形态表现形式
      • 6.2.5 数字化虚拟人体几何模型的构建方法
    • 6.3 多层人体模型的构建
      • 6.3.1 人体骨骼模型
      • 6.3.2 肌肉层几何模型构建法
      • 6.3.3 皮肤层模型构建法
      • 6.3.4 骨架模型、肌肉层(含脂肪层)与皮肤模型的集成方法
      • 6.3.5 人体骨骼模型数据结构
    • 6.4 面向振动环境设计的人体模型的构建
      • 6.4.1 基于人体测量数据的立姿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6.4.2 坐姿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6.4.3 卧姿人体振动生物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6.4.4 人体局部振动(手臂振动)的生物力学模型
    • 6.5 THUMS全身类人体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6.5.1 THUMS全身类人体有限元模型概述
      • 6.5.2 建模方法
    • 6.6 全身坐姿人体-座椅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6.6.1 座椅有限元模型
      • 6.6.2 全身坐姿人体有限元模型
      • 6.6.3 模型应用
    • 6.7 人体热调节模型与人体热舒适性模型的构建
      • 6.7.1 人体热调节系统的数学模型
      • 6.7.2 人体生物热方程
      • 6.7.3 人体热调节系统的生理学模型
    • 6.8 光学照明环境模型的构建
      • 6.8.1 光学照明环境特性
      • 6.8.2 光照仿真模型
    • 6.9 人体静态生物力学模型的构建
      • 6.9.1 静态情况下的人体受力平衡方程
      • 6.9.2 静力平衡方程的应用——搬举物时人体生物力学模型构建
    • 6.10 3D数字化人体电磁模型的构建
      • 6.10.1 人体电磁模型构建方法
      • 6.10.2 建立电磁照射数值计算的中国人3D数字化人体模型
    • 6.11 中国辐射虚拟人体模型Rad-Human
    • 思考题
  • 第7章 数字化人体运动建模仿真与控制技术
    • 7.1 人体骨骼运动学模型
      • 7.1.1 建立坐标系
      • 7.1.2 方向余弦矩阵和齐次坐标变换
      • 7.1.3 人体骨骼几何模型的位形描述——欧拉变换方程
      • 7.1.4 人体环节运动分析
    • 7.2 数字化虚拟人体运动学及动力学模型构建方法
      • 7.2.1 多刚体运动学方程
      • 7.2.2 刚体运动学模型
      • 7.2.3 多刚体动力学模型
    • 7.3 人体上下肢运动学模型
      • 7.3.1 人体上肢7自由度D-H模型
      • 7.3.2 人体下肢6自由度D-H模型
    • 7.4 数字化人体运动控制技术
      • 7.4.1 关键帧方法
      • 7.4.2 动力学方法
      • 7.4.3 正向和逆向运动学方法
      • 7.4.4 基于过程的运动控制法
      • 7.4.5 基于舒适度最大化的人体运动控制技术
      • 7.4.6 基于运动捕获的虚拟人实时控制技术
    • 7.5 人体信息感知、决策与运动控制系统模型
      • 7.5.1 人体信息感知系统模型
      • 7.5.2 人体信息融合识别及决策系统模型
      • 7.5.3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模型
    • 7.6 数字化虚拟人体建模方法的发展趋势
    • 思考题
  • 第8章 人机工效数字化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
    • 8.1 人机系统工效概述
    • 8.2 力量负荷的评价方法
      • 8.2.1 NIOSH提举公式
      • 8.2.2 NIOSH算法的使用条件
      • 8.2.3 提举-放低(落放)分析的指导原则
      • 8.2.4 运用NIOSH搬运方程计算步骤
    • 8.3 姿势负荷的评价方法
      • 8.3.1 快速上肢评价法
      • 8.3.2 全身快速评价法
      • 8.3.3 人体工作姿势分析
      • 8.3.4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作业姿势评估方法
    • 8.4 综合的人机系统工效学负荷评价方法
      • 8.4.1 快速暴露检查法
      • 8.4.2 手工操作评估表法
      • 8.4.3 肌肉骨骼紧张因素判定法
      • 8.4.4 其他评价方法
    • 8.5 可达性与可视域分析
      • 8.5.1 可达性分析
      • 8.5.2 可视域分析
    • 8.6 新陈代谢和疲劳恢复时间分析
      • 8.6.1 新陈代谢分析
      • 8.6.2 疲劳恢复时间分析
    • 8.7 作业强度与标准
      • 8.7.1 作业强度分级
      • 8.7.2 最大能量消耗界限
      • 8.7.3 手工处理极限
    • 8.8 人体静态生物力学分析
    • 8.9 预测工作时间
      • 8.9.1 常规移动序列
      • 8.9.2 受控移动序列
      • 8.9.3 使用工具序列
      • 8.9.4 作业时间计算
    • 思考题
  • 第9章 人机环境设计数字化评价方法与标准规范
    • 9.1 人体全身振动舒适性评价方法与标准
      • 9.1.1 人体振动的评价标准
      • 9.1.2 坐姿、立姿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方法
      • 9.1.3 卧姿人体全身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 9.1.4 手传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 9.2 人的热感觉、热舒适及其评价指标与标准
      • 9.2.1 热应力指标
      • 9.2.2 热感觉等级
      • 9.2.3 热感觉的平均预测指标
      • 9.2.4 PPD评价指标
      • 9.2.5 EHT与EQT评价指标
      • 9.2.6 热环境评价标准
    • 9.3 光环境的综合评价
      • 9.3.1 评价方法
      • 9.3.2 评分系统
      • 9.3.3 项目评分及光环境指数
      • 9.3.4 评价结果与质量等级
    • 9.4 噪声评价标准
      • 9.4.1 国外听力保护噪声标准
      • 9.4.2 我国工业噪声卫生标准
      • 9.4.3 环境噪声标准
    • 9.5 基于假人模型的汽车碰撞对人体伤害的评价标准
    • 9.6 人体暴露于电磁场的评价标准
    • 9.7 心理认知的舒适性评价方法
    • 思考题
  • 第10章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
    • 10.1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概述
      • 10.1.1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的基本要求
      • 10.1.2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的体系结构
      • 10.1.3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的工作流程
      • 10.1.4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系统的构建策略
    • 10.2 实现系统基本特性的技术方案
      • 10.2.1 系统的集成性
      • 10.2.2 系统的并行设计机制
      • 10.2.3 系统的协同性
      • 10.2.4 系统的3I特性
    • 10.3 CAEx主流软件
      • 10.3.1 西门子JACK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2 DELMIA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3 Pro/E Manikin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4 RAMSIS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5 SoErgo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6 Anybody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3.7 HumanCAD人机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
    • 10.4 虚拟维修仿真平台和虚拟人运动控制开发平台
    • 10.5 人体系统振动分析系统
      • 10.5.1 ErgoSIM人体振动工效学分析系统
      • 10.5.2 VATS系列人体工程振动分析系统
      • 10.5.3 ErgoLAB人机工效分析系统
    • 10.6 人体热舒适性预测及计算软件
      • 10.6.1 THESEUS-FE软件
      • 10.6.2 TAITherm热管理与处理软件
    • 10.7 噪声分析软件
      • 10.7.1 ACTRAN
      • 10.7.2 SYSNOISE
      • 10.7.3 RAYNOISE
    • 10.8 光环境设计仿真分析软件
    • 10.9 ADAMS软件
    • 思考题
  • 第11章 数字化人机工程设计案例
    • 11.1 汽车概念设计与热舒适设计
      • 11.1.1 汽车概念设计概述
      • 11.1.2 汽车总体布置
      • 11.1.3 布置硬点和硬点尺寸
      • 11.1.4 乘员空间布置和人机界面设计
      • 11.1.5 室内手操纵装置和操纵钮键的布置
      • 11.1.6 后排乘员乘坐空间布置
      • 11.1.7 乘员头部空间和顶盖布置
      • 11.1.8 汽车宽度方向乘员布置
      • 11.1.9 汽车视野设计
    • 11.2 汽车热舒适设计分析案例
      • 11.2.1 概述
      • 11.2.2 乘员舱热环境与人体模型耦合计算方法
      • 11.2.3 乘员与周围环境耦合计算
      • 11.2.4 试验研究
      • 11.2.5 数值模拟
      • 11.2.6 结果分析
      • 11.2.7 结论
    • 11.3 拖拉机驾驶室人体舒适性设计
      • 11.3.1 人机系统的构建
      • 11.3.2 人机工程学分析与评价
    • 11.4 人拖拉机环境系统振动模型应用案例
      • 11.4.1 概述
      • 11.4.2 人体拖拉机系统振动力学模型
      • 11.4.3 振动数学模型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 11.4.4 不同座椅减振结构的减振效果
    • 思考题
  • 第12章 基于DELMIA小型模具手工装配人机工效设计分析
    • 12.1 前期准备工作
      • 12.1.1 启动软件
      • 12.1.2 DELMIA软件环境设置
      • 12.1.3 第三方数据格式转化
    • 12.2 构建构成虚拟装配环境的资源素材
      • 12.2.1 创建场地的地平面
      • 12.2.2 新建人体模型
    • 12.3 创建小型模具手工装配虚拟工作场景
      • 12.3.1 导入资源素材
      • 12.3.2 整理场景
    • 12.4 手工装配工艺流程设计
      • 12.4.1 新建Process Library
      • 12.4.2 导入Process Library
      • 12.4.3 将零部件指定到对应的Process中
      • 12.4.4 创建零部件装配轨迹
    • 12.5 人体动作与姿态设计
    • 12.6 人体作业姿态舒适度仿真分析
      • 12.6.1 RULA分析功能
      • 12.6.2 人体动作姿态舒适度仿真分析
  • 参考文献
  • 出版地 中國大陸
  • 語言 簡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