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性與暴力議題總是挑動神經,充滿爭議又無可迴避。
一起用傳播學的眼睛,超越情緒化的爭論,
尋找深入問題的理性依據。
性與暴力是當代社會的切身議題,但討論相關問題卻甚具挑戰性。人們對性觀念和暴力的看法經常受到媒體影響而轉變,容易情緒化,忽略理性思考。日益發達的媒體產業亦會因應自身商業利益,影響輿論及公共政策。
媒體中的性與暴力問題,是否值得擔憂?社交媒體、虛擬遊戲以及影視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性和暴力的認知?當傳媒如實呈現這些題材,會否影響年輕觀眾有樣學樣?它們到底是加深還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刻板成見?
《媒體的界限》整合了傳播學過去大半世紀以來有關性及暴力的討論和分析,選取可應用於香港或華人社會的部分加以探討,並介紹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如何研究性與暴力的問題,幫助讀者在面對媒體世界的煽、色、腥現象時,能夠獲得深入反思的依據。
------------------------------
《媒體的界限》深度剖析在傳媒、電影及網絡世界所呈現的暴力與性相關的社會議題,作者以犀利的分析視角,做相關理論的探索,輔以實證研究,強調網絡時代大眾應該特別關注的社會與媒介議題。
——劉幼琍,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
本書結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學心得和持續不懈的媒體觀察,從大眾傳媒談到網絡遊戲,從物化女性談到#MeToo,再從媒體暴力的效應談到網絡欺凌,可以指引讀者思考和理解身邊相關的媒體現象。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性與暴力從來都是帶有強烈情緒的議題,傳媒在觸及這些範疇的事時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對社會的影響就大千百倍了。這本書對這個課題有又闊又深的探索,亦透過多個相關的研究,作更科學和堅實的剖析。
——鄺保強,精神科專科醫生
孩童面對被虐、道德開放以至性暴力、網絡欺凌等,是學校德育或訓輔老師近年經常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要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又可以怎樣做?相信此書能幫助我們好好探討和反思,特別在培育下一代時,能更聰明和謹慎地處理。
——鍾穎欣,元朗區小學校長會前主席
一起用傳播學的眼睛,超越情緒化的爭論,
尋找深入問題的理性依據。
性與暴力是當代社會的切身議題,但討論相關問題卻甚具挑戰性。人們對性觀念和暴力的看法經常受到媒體影響而轉變,容易情緒化,忽略理性思考。日益發達的媒體產業亦會因應自身商業利益,影響輿論及公共政策。
媒體中的性與暴力問題,是否值得擔憂?社交媒體、虛擬遊戲以及影視文化如何塑造我們對性和暴力的認知?當傳媒如實呈現這些題材,會否影響年輕觀眾有樣學樣?它們到底是加深還是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刻板成見?
《媒體的界限》整合了傳播學過去大半世紀以來有關性及暴力的討論和分析,選取可應用於香港或華人社會的部分加以探討,並介紹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醫學等學科如何研究性與暴力的問題,幫助讀者在面對媒體世界的煽、色、腥現象時,能夠獲得深入反思的依據。
------------------------------
《媒體的界限》深度剖析在傳媒、電影及網絡世界所呈現的暴力與性相關的社會議題,作者以犀利的分析視角,做相關理論的探索,輔以實證研究,強調網絡時代大眾應該特別關注的社會與媒介議題。
——劉幼琍,香港城市大學媒體與傳播系系主任
本書結合了作者多年的教學心得和持續不懈的媒體觀察,從大眾傳媒談到網絡遊戲,從物化女性談到#MeToo,再從媒體暴力的效應談到網絡欺凌,可以指引讀者思考和理解身邊相關的媒體現象。
——李立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性與暴力從來都是帶有強烈情緒的議題,傳媒在觸及這些範疇的事時也會有同樣的情況,對社會的影響就大千百倍了。這本書對這個課題有又闊又深的探索,亦透過多個相關的研究,作更科學和堅實的剖析。
——鄺保強,精神科專科醫生
孩童面對被虐、道德開放以至性暴力、網絡欺凌等,是學校德育或訓輔老師近年經常要面對和處理的事情。要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我們又可以怎樣做?相信此書能幫助我們好好探討和反思,特別在培育下一代時,能更聰明和謹慎地處理。
——鍾穎欣,元朗區小學校長會前主席
- 「通識教育叢書」總序(沈祖堯)
- 陳韜文序
- 自序
-
導言 媒體中的性及暴力問題,是否值得憂慮?
-
0.1 媒體性與暴力的定義,有何特點?
-
0.2 媒體性與暴力的研究
-
-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兩個傳統:影響論與詮釋方法
-
1.1 性與暴力題材的爭議性
-
1.2 社會上的暴力事件是否愈來愈多?
-
1.3 一張圖片,兩種研究
-
1.4 影響論的源頭及理據
-
1.5 詮釋方法的源頭及理據
-
1.6 比較影響論與詮釋方法
-
1.7 問題討論
-
-
【性慾與媒體】
-
第二章 媒體與性
-
2.1 性的定義及其理論發展
-
2.2 西方兩次性革命以及傳媒的角色
-
2.3 大眾傳媒在性解放的角色
-
2.4 研究媒體性與性別的幾個主要路向
-
2.5 結論
-
2.6 香港媒體的情況
-
2.7 問題討論
-
-
第三章 互聯網普及下的性慾研究
-
3.1 網絡上的情慾世界
-
3.2 對青少年的影響
-
3.3 虛擬性愛
-
3.4 網絡遊戲與性愛
-
3.5 對傳統社會價值及人際關係的衝擊
-
3.6 結論
-
3.7 問題討論
-
-
第四章 色情與情色
-
4.1 兩者的異同
-
4.2 色情物品分類
-
4.3 色情的誘惑
-
4.4 對色情討論的分歧
-
4.5 色情影響的爭論
-
4.6 問題討論
-
-
第五章 性暴力
-
5.1 性暴力出現的原因
-
5.2 被商品化及物化的女性
-
5.3 強暴迷思
-
5.4 強暴文化
-
5.5 男性對性暴力的回應
-
5.6 兩性未能逾越的認知鴻溝
-
5.7 結論與反省
-
5.8 問題討論
-
-
-
【暴力與媒體】
-
第六章 媒體與暴力問題的經典研究與侷限
-
6.1 早期研究
-
6.2 重要研究及發現
-
6.3 媒體暴力對受眾的影響
-
6.4 研究方法的缺點與限制
-
6.5 結論
-
6.6 問題討論
-
-
第七章 暴力研究的轉向
-
7.1 媒體影響有限的研究潮流
-
7.2 道德恐慌
-
7.3 學術議題政治化
-
7.4 觀眾為什麼愛看暴力內容?
-
7.5 暴力、娛樂效果與媒體的關係
-
7.6 暴力研究的新路向
-
7.7 以文化及心理分析解釋暴力的理論
-
7.8 結論:對暴力內容的不同規範
-
7.9 問題討論
-
-
第八章 電影裡的暴力
-
8.1 電影與暴力
-
8.2 電影暴力美學的起源
-
8.3 支持暴力美學的理據
-
8.4 反對暴力美學的理據
-
8.5 結論:詮釋作為研究/認知的方法
-
8.6 問題討論
-
-
第九章 網絡上的暴力
-
9.1 社交網絡對暴力題材的濫用
-
9.2 網絡欺凌
-
9.3 網絡/電玩暴力遊戲
-
9.4 網絡暴力的其他關注點
-
9.5 電玩遊戲會令青少年學到真實的槍擊技巧嗎?
-
9.6 問題討論
-
-
第十章 從性與暴力的呈現看香港社會的轉變
-
10.1 流行文化與集體意識
-
10.2 戰後階段
-
10.3 1970、1980 年代
-
10.4 1990 年代
-
10.5 千禧網絡世代
-
10.6 香港年輕人的性態度
-
10.7 結論與反省
-
10.8 問題討論
-
-
第十一章 總結
-
11.1 媒體為何慣性地使用性與暴力的內容?
-
11.2 媒體的性及暴力內容使用及影響
-
11.3 媒體對性與暴力的影響,是否小題大做?
-
11.4 媒體性與暴力研究的不足之處
-
11.5 如何減少媒體具爭議內容的影響?
-
-
- 附錄:書籍、影像媒體推介與討論
- 參考資料
- 「通識教育叢書」編者跋
- 出版地 : 香港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