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管樂,是首種傳入香港的西樂,在香港開埠時,便以軍樂形式來到香港,從此落地生根,蓬勃發展,在香港的音樂歷史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然而,社會對管樂團的重視卻遠遠低於管弦樂團,以致在研究或社會上都會被忽視。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細記述管樂由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至現在一百八十多年的發展,是首本完整而有系統地剖析香港及周邊地區管樂歷史的書籍。作者把這段歷史分為啟蒙時代、轉變時代及當代三大部分,並加入嶺南地區和南洋與香港管樂發展關係的部分,記錄不同時代的重要管樂團,並且仔細闡述社會和管樂的關係,包括政府、社區、學校對管樂的看法,同時觀察香港政治、文化政策、青年政策、教學方針等對管樂發展的影響,以小觀大,展現香港西洋音樂歷史的轉變。作者亦專訪了多位管樂界重要人物,以大量第一手資料及圖片,呈現香港管樂的歷史圖像。最後希望藉着探討本地管樂發展的難處和期望, 為日後管樂的發展管理、演奏及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考 角度,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本書從歷史的角度,詳細記述管樂由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至現在一百八十多年的發展,是首本完整而有系統地剖析香港及周邊地區管樂歷史的書籍。作者把這段歷史分為啟蒙時代、轉變時代及當代三大部分,並加入嶺南地區和南洋與香港管樂發展關係的部分,記錄不同時代的重要管樂團,並且仔細闡述社會和管樂的關係,包括政府、社區、學校對管樂的看法,同時觀察香港政治、文化政策、青年政策、教學方針等對管樂發展的影響,以小觀大,展現香港西洋音樂歷史的轉變。作者亦專訪了多位管樂界重要人物,以大量第一手資料及圖片,呈現香港管樂的歷史圖像。最後希望藉着探討本地管樂發展的難處和期望, 為日後管樂的發展管理、演奏及研究,提供不同的思考 角度,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 序一/周世文中校
- 序二/林國偉教授
- 序三/周光蓁博士
- 自序
- 認識管樂團
-
緒論 被遺忘的香港管樂歷史
-
一、錯綜複雜的香港管樂世界
-
二、西洋管樂簡史
-
三、 華文地區對管樂團翻譯名稱的理解
-
四、樂隊定義的問題
-
五、樂器譯名問題
-
-
第一章 啟蒙時代(1841至1945年)
-
一、香港管樂和英軍的關係
-
二、特別後備警察樂隊
-
三、市樂隊的建議
-
四、戰前義勇軍軍樂隊
-
五、戰前的銀樂隊
-
六、戰前的學校樂隊
-
七、戰前的管樂活動
-
八、日治時期下的香港管樂
-
九、小結
-
-
第二章 特輯:嶺南地區和南洋管樂發展的關係
-
一、軍樂作為社會科學科的工具
-
二、廣州篇
-
三、澳門篇
-
四、南洋和嶺南地區管樂發展的互相影響
-
五、小結
-
-
第三章 轉變時代 (1945至1977年)
-
一、香港警察樂隊
-
二、校際音樂節的重要性
-
三、重要的學校樂隊教練
-
四、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前的主要樂隊
-
五、制服團體樂隊
-
六、公司樂隊
-
七、慈善機構樂隊
-
八、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前的重要管樂活動
-
九、小結
-
-
第四章 當代 (1978年至現在)
-
一、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對香港管樂發展的影響
-
二、通利琴行及通利教育基金
-
三、香港首次參與國際管樂活動
-
四、香港管樂協會成立
-
五、香港步操樂隊的環境
-
六、音樂事務統籌處成立後的重要管樂活動
-
七、音統處成立後的樂隊
-
八、近30年的管樂發展
-
九、小結
-
-
第五章 2022年香港管樂發展研究報告
-
一、管樂的定位和認知問題
-
二、管樂團的社會功能性
-
三、香港管樂推廣工作
-
四、香港職業管樂團和人才培訓的問題
-
五、政策對香港管樂發展的影響
-
六、回應
-
-
附錄
-
附錄1 歷年校際音樂節銀樂隊組別冠軍學校
-
附錄2 亞太管樂節的年份和地點及世界管樂年會亞洲地區年份
-
附錄3 1940 年嶺英中學銀樂隊名單
-
附錄4 戰時重慶陸軍軍樂團全體演奏員名單
-
附錄5 1946年中華交響樂團名單
-
附錄6 1955年5月14日華南管弦樂團名單
-
附錄7 1959 年九巴樂隊名單
-
附錄8 1921年廣州培正中學銀樂隊名單
-
附錄9 1959年培正中學校友銀樂隊名單
-
附錄10 中英樂團1949年10月19日音樂會團員名單
-
附錄11 中英樂團1953年4月28日音樂會團員名單
-
附錄12 中英樂團1955年12月8日音樂會團員名單
-
附錄13 1956年7月2日後備消防樂隊維多利亞公園演出名單
-
附錄14 1957年7月10日中英樂團會員大會出席名單
-
- 後記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