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世界之鑰:帝國夾縫下的台灣與波蘭

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4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7463000

本館館藏

借閱規則
當前可使用人數 30
借閱天數 14
線上看 0
借閱中 0

計次服務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
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
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各界專家推薦】
何義麟|北教大台文所教授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李雪莉|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營運長
林育立|旅德記者
林傳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
翁佳音|中研院台史所兼任研究員,台師大彰師大政大兼任教授
馬翊航|作家
張子午|《報導者》主編 
曹銘宗|台灣文史作家
許峰源|國發會檔案局研究員
許雪姬|中研院台史所教授
郭家佑|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理事長
陳允元|北教大台文所助理教授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頻道總監
劉維人|《民族重建》共同譯者、獨立研究者
蘇瑞鏘|北教大台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 緒論 在波蘭尋找台灣──Mapping out的嘗試
    • 以「波蘭的台灣」補足冷戰敘事及台灣史失落的環節
    • 尋找過去台灣被放在哪裡,是為了找到台灣未來的定位
  • 第一章 一六三六──一八九五:從前從前,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島
    • 十七世紀:大航海風暴下的意外過客,以及他眼中的美麗島
    • 十八世紀:被馬達加斯加之王及其他人二創的福爾摩沙
    • 十九世紀:進入世界的舞台,或殖民大亂鬥
    • 被忽視的命運機會轉運站
  • 第二章 一八九五──一九四五:日本帝國的珍珠
    • 報章雜誌中的福爾摩沙:兼具經濟及戰略地位的東亞咽喉
    • 亞歷山大.揚塔──普欽斯基,穿越亞洲的男人
    • 基隆:誰是第一個來台灣的波蘭人?
    • Taihoku:世界的拼貼,但缺乏自己的特色
    • 太魯閣:動植物天堂,彎著腰的原住民
    • 日月潭和霧社:觀光產業中被展示的原住民樣板
    • 台南、高雄、屏東:從外國歌曲及和服開始的南方印象
    • 日本帝國的珍珠
  • 第三章 一九四五──一九五六:美帝傀儡V.S.反共堡壘
    • 一九四五──一九五六年間波蘭媒體如何報導台灣
    • 波蘭人民共和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海上同盟
    • 在窮苦的海盜島上,被蔣介石俘虜──波蘭船員筆下的台灣形象
      • 一、船上
      • 二、高雄港
      • 三、四海一家
      • 四、壽山水泥廠,屏東糖廠,農村
      • 五、富國飯店,愛國國小
    • 政治宣傳文學的真實與虛構
    • 政治宣傳的作用力及反作用力:美帝傀儡V.S.反共堡壘
  • 第四章 一九五六──一九八九:舉足輕重的邊緣人
    • 美帝傀儡的樣板敘事V.S.來自「自由中國」的一手報導
    • 野百合勳章、勝利女神飛彈
    • 炮彈下、澡堂中的金門高粱
    • 「即使退出聯合國,中華民國也會繼續存在」
    • 最黑暗的時代,也是台灣和波蘭互相試探/觀察的年代
    • 「在那張將我們分開的桌子下,我們所有人不都偷偷握著手嗎?」
    • 來來來,來台灣;去去去,去東歐
    • 「我們是時代的孩子,這個時代是一個政治的時代」
    • 在四小龍的光環和陰影下
    • 小國亦是關鍵
  • 第五章 一九九○──二○二三,在「叛省」、「好的中國」、「台灣是台灣」之間
    • 一九九○──一九九九:狂飆年代下,新興民主國家波蘭和台灣的互動
    • 「來自台灣的龍」:波蘭記者對第三次台海危機的貼身觀察
    • 二○○○──二○○九:逐漸升溫的中國熱下,波蘭人看見/看不見的台灣
    • 「被創造出來的台灣民族」:波蘭學者看到的台灣人形象
    • 二○一○──二○二三:被遮蔽的台灣,以及台灣顯影
    • 波蘭網紅眼中的台灣:不存在的世界、科技之島、瘋狂的生活
  • 第六章 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地名如何反映/回應歷史
    • 冷戰和國共內戰的遺產
    • 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最多的是「遠離中心」,其次是「亂」和「窮」
    • 克拉科夫的「台灣」特別多,總共有六個
    • 許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團體生活或群體活動有關
    • 有些「台灣」和「福爾摩沙」會發展出認同和次文化
    • 建立對話的起點,或者是港口鑰(Portkey)?
    • 附錄/福爾摩沙在波蘭地名統整
  • 結論 冷戰的孩子,你(們)往何處去?
    • 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繫,增加好感
    • 和人「對話台灣的故事」,而不是只是「說好台灣的故事」
    • 打仗要武器,打敘事戰要資料庫、研究、出版
    • 對話吧,對話吧,否則我們就要迷失了
  • 波蘭X台灣大事件年表
  • 謝辭
  • 參考書目
  • 出版地 臺灣
  • 語言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