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交通史,是人類「往來」與「流通」的文明史
從步行與馬匹,到火車與船隻;
從漁獵及海戰,到貿易及傳教。
工具變革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又是如何推動當今世界局勢的形成?
文化輸出與輸入,分別為各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史學家閻宗臨透過超然眼光與精巧文筆,
深度剖析歐亞大陸各國的文明發展與傳播,
向你娓娓道來,世界局勢變化的幽微之處
【黃禍漸起——蒙古西征的陰影】
13世紀蒙古帝國的崛起,使亞洲政治與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同時使中國與歐洲有了直接的關聯。淳熙十五年,「百折不撓的帝王」成吉思汗,著手建立蒙古帝國。
寶慶三年,成吉思汗死後,可怕的蒙古侵略者又捲土重來,自烏拉山、基輔直至烏地內。淳祐元年,蒙古人擊潰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全歐震動。時人記載:「匈牙利幾省地方,不見人煙,這才真是叫做災年」。
為此,教皇英諾森四世期望能透過傳教改善東亞部族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遂派遣使臣東去。使臣們乘馬遠行,跋山涉水,不辭千辛萬苦也要達成使命;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蒙古皇帝一紙傲慢無情的詔書……
【東學西漸——歐洲也曾掀起「中國熱」?】
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不少歐洲傳教士信心滿滿地前往中國傳教。當他們回到歐洲後,便將中國的各種文化、經典帶回母國,使得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的歐洲掀起「中國熱」。在這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內,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
雖說歐洲人著迷的「中國風情」,參雜了許多對東亞世界的想像與臆測,但東方工藝品的輸入、儒家經典的傳播,以及東方哲學的流通,確實也為時人的文化交流帶來各式各樣的益處。
【帝王治學——喝葡萄酒、學習幾何、寫拉丁文的天才康熙】
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後,因其握有的科學知識及新興學說,引起好學求智的康熙帝注意。據史料記載,康熙與耶穌會傳教士之間來往密切而和諧,關係亦師亦友。
流傳下來的史籍中,錄有康熙飲用葡萄酒健體、學習流體力學及拉丁文等等相關記載;而在西方人眼中,這位「寬仁、明智且好奇」的君主,是極為理想的學生,甚至有「中國的路易十四」之稱。由此可見,康熙對於西方新知識的開明與勤學,為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歷史留下令人讚嘆的一筆。
本書特色:
本書由著名史學家閻宗臨所撰,透過其犀利的觀察眼光,書寫近代歐陸國家與中國的往來關係。透過宣教、傳學,西方人得以慢慢揭開東亞世界的神祕面紗;但中國人傳統的帝王專制與儒家文化,卻也和西方的自由主義產生強烈衝突。閻宗臨對東西兩方的分析獨到而精闢,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從步行與馬匹,到火車與船隻;
從漁獵及海戰,到貿易及傳教。
工具變革如何影響人類生活?
又是如何推動當今世界局勢的形成?
文化輸出與輸入,分別為各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史學家閻宗臨透過超然眼光與精巧文筆,
深度剖析歐亞大陸各國的文明發展與傳播,
向你娓娓道來,世界局勢變化的幽微之處
【黃禍漸起——蒙古西征的陰影】
13世紀蒙古帝國的崛起,使亞洲政治與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同時使中國與歐洲有了直接的關聯。淳熙十五年,「百折不撓的帝王」成吉思汗,著手建立蒙古帝國。
寶慶三年,成吉思汗死後,可怕的蒙古侵略者又捲土重來,自烏拉山、基輔直至烏地內。淳祐元年,蒙古人擊潰腓特烈二世的軍隊,全歐震動。時人記載:「匈牙利幾省地方,不見人煙,這才真是叫做災年」。
為此,教皇英諾森四世期望能透過傳教改善東亞部族與歐洲國家的關係,遂派遣使臣東去。使臣們乘馬遠行,跋山涉水,不辭千辛萬苦也要達成使命;然而等待他們的,卻是蒙古皇帝一紙傲慢無情的詔書……
【東學西漸——歐洲也曾掀起「中國熱」?】
明朝中後期,隆慶開關,不少歐洲傳教士信心滿滿地前往中國傳教。當他們回到歐洲後,便將中國的各種文化、經典帶回母國,使得17世紀初至18世紀末的歐洲掀起「中國熱」。在這長達100多年的時間內,對中國風的狂熱追逐曾經是當時歐洲社會的普遍時尚。
雖說歐洲人著迷的「中國風情」,參雜了許多對東亞世界的想像與臆測,但東方工藝品的輸入、儒家經典的傳播,以及東方哲學的流通,確實也為時人的文化交流帶來各式各樣的益處。
【帝王治學——喝葡萄酒、學習幾何、寫拉丁文的天才康熙】
耶穌會傳教士來華後,因其握有的科學知識及新興學說,引起好學求智的康熙帝注意。據史料記載,康熙與耶穌會傳教士之間來往密切而和諧,關係亦師亦友。
流傳下來的史籍中,錄有康熙飲用葡萄酒健體、學習流體力學及拉丁文等等相關記載;而在西方人眼中,這位「寬仁、明智且好奇」的君主,是極為理想的學生,甚至有「中國的路易十四」之稱。由此可見,康熙對於西方新知識的開明與勤學,為中國與西方的交流歷史留下令人讚嘆的一筆。
本書特色:
本書由著名史學家閻宗臨所撰,透過其犀利的觀察眼光,書寫近代歐陸國家與中國的往來關係。透過宣教、傳學,西方人得以慢慢揭開東亞世界的神祕面紗;但中國人傳統的帝王專制與儒家文化,卻也和西方的自由主義產生強烈衝突。閻宗臨對東西兩方的分析獨到而精闢,值得讀者細細品讀。
- 饒宗頤序
- 齊世榮序
- 編者語
-
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略述002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
近代中西交通之研究003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
中國與法國18世紀之文化關係004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
中國文化西漸之一頁087 —17世紀末中法文化之關係與18世紀之重農學派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元代西歐宗教與政治之使節125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二十
-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八
-
二十九
-
三十
-
三十一
-
附記
-
-
從西方典籍所見康熙與耶穌會之關係126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附錄一 共四件
-
(一)字啟
-
(二)啟
-
(三)
-
(四)
-
-
附錄二
-
附錄三
-
附錄四 共二件
-
(一)
-
(二)雍正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
-
- 康熙使臣艾若瑟事蹟補志
-
康熙與克萊芒十一世
-
一
-
二
-
三
-
-
嘉樂來朝補志
-
一
-
二
-
三
-
-
康熙與德理格
-
一
-
二
-
三
-
- 白晉與傅聖澤之學《易》
-
關於白晉測繪《皇輿全覽圖》之資料
-
引言
-
原文
-
-
清初葡法西士之內訌
-
第一
-
第二
-
-
票的問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雍正與本篤十三世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附:關於畢天祥與紀有綱
-
方豪
-
-
-
蘇努補志
-
一
-
二
-
三
-
-
關於麥德樂使節的文獻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
碣石鎮總兵奏摺之一
-
小引
-
原文
-
注略
-
-
澳門史料兩種
-
澳門史料第一
-
澳門史料第二
-
-
乾隆十八年葡使來華紀實
-
小引
-
原文
-
-
解散中國耶穌會之餘波
-
第一
-
第二
-
第三
-
第四
-
第五
-
第六
-
第七
-
第八
-
-
《身見錄》校注194
-
《身見錄》自序
-
《身見錄》
-
後記
-
-
《北使記》箋注296
-
緒言
-
《北使記》箋注
-
-
《西使記》箋注297
-
緒言
-
《西使記》箋注
-
-
《佛國記》箋注298
-
《佛國記》箋注後記
-
-
杜赫德的著作及其研究299
-
一、引言
-
(一)1685年以前法國對中國的認知
-
(二)耶穌會士到達時中國知識分子的狀態
-
(三)明末清初被中國知識分子所評價的耶穌會士
-
-
二、康熙皇帝和耶穌會士們
-
(一)為什麼康熙重視耶穌會士
-
(二)皇帝與耶穌會士的關係
-
(三)皇帝與耶穌會士們親密關係的結果
-
-
三、 17世紀末18世紀初耶穌會士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及其影響
-
(一)耶穌會士的歷史著作
-
(二)耶穌會士們的地理學作品
-
(三)耶穌會士們的哲學作品
-
-
四、杜赫德的《中華帝國志》
-
(一)杜赫德神父其人
-
(二)《耶穌會士書簡集》
-
(三)《中華帝國志》
-
備注
-
-
五、中國對18世紀法國的影響
-
(一)孟德斯鳩與中國
-
(二)伏爾泰與中國
-
(三)魁奈與中國
-
-
六、結論
-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