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這是一本囊括理論、技術及應用三方面,並探討及介紹國內外案例,圖文、圖表並茂的「生態旅遊」教材、實用書。
近年來,生態旅遊逐漸為國人所重視。傳統的觀光考量是旅客數量,但生態旅遊考量的則是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文化資產的思惟。目前,生態旅遊的新思惟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
本書囊括理論、技術及應用三方面,內容包括生態旅遊緒論、調查及評估、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旅遊地保育與復育、策劃與管理、專業教育及解說、旅遊景點、旅遊經濟與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未來等十個章節。從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突破既有的學科領域界線,結合資訊科技及技術,進行學理探討與實務上的應用。
本書特色為探討及介紹國內外生態旅遊的案例,包括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可操作的概念。在案例中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的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以及棲地發展原則;不但要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的保育。因此,實為一本圖文、圖表並茂的「生態旅遊」教材、實用書。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以及工作時間的縮減,生態旅遊產業也為國人所重視。然而,生態旅遊除了關切旅遊產業的成長之外,更關切旅遊的性質和內容。傳統的觀光活動考量的是旅客的數量,但是生態旅遊工作者考量的是遊客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的文化資產。目前,生態旅遊的規劃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本書結合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進行實務上操作。全書將探討以下的國內外案例,並進行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
本書生態旅遊的定義:最早的生態旅遊定義為:「觀察動植物生態環境的旅遊方式」。目前在廣義定義上也可以解釋為:「具備保育、復育及教育觀念及作法的休閒遊憩行為」。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定義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本書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之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和棲地為發展原則,不但必須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之保育。透過經濟計量與管理模式,探討規劃生態旅遊的途徑,鼓勵社區獲得來自生態保育及旅遊發展的實質效益。讀者在本書中將了解如何透過計量方法,了解如何將旅遊所得的收益轉化成為當地社區的保育基金,操作方式包括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及透過不同機制協助社區籌措環境保護、研究及教育基金,以對當地生態與人文資源之保育提供直接的經濟助益,全書將探討下列議題:
(一)如何採用低環境衝擊的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如何規劃生態旅遊地的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如何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如何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如何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如何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如何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如何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近年來,生態旅遊逐漸為國人所重視。傳統的觀光考量是旅客數量,但生態旅遊考量的則是旅遊者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文化資產的思惟。目前,生態旅遊的新思惟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
本書囊括理論、技術及應用三方面,內容包括生態旅遊緒論、調查及評估、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旅遊地保育與復育、策劃與管理、專業教育及解說、旅遊景點、旅遊經濟與社區發展、生態旅遊的未來等十個章節。從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突破既有的學科領域界線,結合資訊科技及技術,進行學理探討與實務上的應用。
本書特色為探討及介紹國內外生態旅遊的案例,包括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可操作的概念。在案例中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的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以及棲地發展原則;不但要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的保育。因此,實為一本圖文、圖表並茂的「生態旅遊」教材、實用書。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以及工作時間的縮減,生態旅遊產業也為國人所重視。然而,生態旅遊除了關切旅遊產業的成長之外,更關切旅遊的性質和內容。傳統的觀光活動考量的是旅客的數量,但是生態旅遊工作者考量的是遊客的環境教育、生態保育和保存當地的文化資產。目前,生態旅遊的規劃逐漸取代傳統觀光遊憩區的樣貌,並朝向永續生態的方向發展。本書結合環境教育、環境素養(EQ)、規劃原理、景觀生態學及生態經濟學的概念,進行實務上操作。全書將探討以下的國內外案例,並進行生態旅遊地的調查、規劃、設計與管理:
本書生態旅遊的定義:最早的生態旅遊定義為:「觀察動植物生態環境的旅遊方式」。目前在廣義定義上也可以解釋為:「具備保育、復育及教育觀念及作法的休閒遊憩行為」。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定義生態旅遊生態旅遊為:「生態旅遊是一種負責任的旅遊,顧及環境保育,並維護地方住民的福利」。
本書提供讀者了解生態旅遊地區的發展及經營方法,以實踐自然資源之永續保存、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資源和棲地為發展原則,不但必須將人為的衝擊降至最低,並能透過旅遊活動的收益,加強旅遊地區自然環境與文化資產之保育。透過經濟計量與管理模式,探討規劃生態旅遊的途徑,鼓勵社區獲得來自生態保育及旅遊發展的實質效益。讀者在本書中將了解如何透過計量方法,了解如何將旅遊所得的收益轉化成為當地社區的保育基金,操作方式包括鼓勵社區居民的參與,及透過不同機制協助社區籌措環境保護、研究及教育基金,以對當地生態與人文資源之保育提供直接的經濟助益,全書將探討下列議題:
(一)如何採用低環境衝擊的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二)如何規劃生態旅遊地的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三)如何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四)如何儘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五)如何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六)如何聘用瞭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七)如何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八)如何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 自序
-
第一篇 生態旅遊規劃科學
-
第一章 生態旅遊緒論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什麼是旅遊?
-
第二節 生態旅遊的發展史
-
第三節 生態旅遊的定義
-
第四節 生態旅遊的最新議題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二章 生態旅遊調查及評估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生態旅遊調查
-
第二節 旅遊活動影響評估
-
第三節 生態旅遊地監測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三章 生態旅遊地的規劃與設計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生態旅遊規劃理論
-
第二節 旅遊承載量分析
-
第三節 生態旅遊地劃設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四章 應用輔助生態旅遊的規劃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生態旅遊地的規劃
-
第二節 生態旅遊路線規劃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五章 生態旅遊地保育和復育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東方哲學的觀念
-
第二節 西方哲學的觀念
-
第三節 物種保育的觀念
-
第四節 生態旅遊地復育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
第二篇 生態旅遊社會科學
-
第六章 生態旅遊策劃與管理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生態旅遊哲學基礎
-
第二節 生態旅遊治理
-
第三節 生態旅遊計畫
-
第四節 系統回饋
-
第五節 計畫回饋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七章 專業教育及解說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專業人才的教育
-
第二節 教育及研究養成過程的理論
-
第三節 解說人員養成的過程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八章 生態旅遊景點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旅遊景點的定義
-
第二節 旅遊景點的分類
-
第三節 旅遊景點的區位
-
第四節 旅遊景點的範型研究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九章 旅遊經濟與社區發展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生態旅遊的效益
-
第二節 旅遊社區發展
-
小結
-
本章關鍵詞
-
問題與討論
-
-
第十章 生態旅遊的未來
-
學習焦點
-
第一節 旅遊科學研究趨勢
-
第二節 政府推動生態旅遊的機制
-
第三節 民間推動生態旅遊的行動
-
第四節 阿凡達的啟示
-
-
- 卷尾語
- 附錄一 生態旅遊相關詞彙
- 附錄二 敏感地區一覽表
- 附錄三 遊憩設施區之審議規範
- 附錄四 國內公有生態旅遊地
- 附錄五 2007年臺灣國家重要濕地
- 附錄六 國內公民營城鄉生態旅遊地設施
- 附錄七 生態旅遊管理相關法規
- 參考書目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