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
城市會不會解體?
傳統的空間已不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那該如何呢?
建築師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可以藉此更替打造出適合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
例如:
․為坪數侷促的住家配備能發揮庭院功能的陽台
․為學生設計個別適合的教育課程
․打造線形公園、串連沿線地區且達到最大的土地使用效益
․大企業拆成多個分部據點、改設衛星辦公室以利管理
․增加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步行就能抵達的公園和圖書館
․自動駕駛運具專用的地下物流隧道……等等
彷彿未來城市一般的諸多建議,卻件件都考量在人類依舊需要面對面社交與情緒互動的習性與文化、自然的共存,並且兼顧了管理效益與共好共榮。
有些想法讓你頻頻點頭,彷彿立刻就能實行;有些想法讓你懷疑可行性,例如非軍事區的邊緣城市。
俞炫準坦言或許自己也是個「假先知」,但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共好的烏托邦,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本書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
城市會不會解體?
傳統的空間已不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那該如何呢?
建築師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可以藉此更替打造出適合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
例如:
․為坪數侷促的住家配備能發揮庭院功能的陽台
․為學生設計個別適合的教育課程
․打造線形公園、串連沿線地區且達到最大的土地使用效益
․大企業拆成多個分部據點、改設衛星辦公室以利管理
․增加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步行就能抵達的公園和圖書館
․自動駕駛運具專用的地下物流隧道……等等
彷彿未來城市一般的諸多建議,卻件件都考量在人類依舊需要面對面社交與情緒互動的習性與文化、自然的共存,並且兼顧了管理效益與共好共榮。
有些想法讓你頻頻點頭,彷彿立刻就能實行;有些想法讓你懷疑可行性,例如非軍事區的邊緣城市。
俞炫準坦言或許自己也是個「假先知」,但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共好的烏托邦,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本書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
前言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
假先知的時代
-
戴上口罩後的人際互動與空間變化
-
傳染病、人類以及城市
-
「空間」與「權力」的解體及重組
-
-
1:有陽台,就像有庭院
-
中產階級家庭,為何通常「三房一衛」?
-
在家的時間,增加至155%
-
「三郊四市」生活模式,以及「精簡家具」
-
新的廚房配置
-
私人戶外空間的必要性
-
種了樹的陽台
-
從「壁式結構」到「樑柱結構」
-
木構造高樓的時代
-
最佳的環保建築
-
後疫情時代,新建住宅的五大原則
-
-
2:宗教的危機與轉機
-
宗教與空間
-
牆壁與階梯的出現
-
祭司與偶像
-
神廟建築與燒肉餐廳
-
為何教堂的長椅是左右橫向?
-
僧侶VS牧師
-
處於同一時間地點,強化共同體意識
-
為何伊斯蘭教徒每天禮拜五次?
-
疫情導致宗教權力的解體與重構
-
-
3:一千種學生,一千種課程
-
實體課程和網路課程的差異
-
畫家與老師
-
Facebook和網路課程
-
缺乏社交
-
紙本書、有聲書,以及網路教學
-
沒有「全校第一」的學校
-
未來的學校
-
老師=課程設計師
-
何謂「教育」?
-
-
4:人類會繼續通勤上班嗎?
-
55%的工作
-
韓國職場為何有很多聚餐?
-
遠距辦公,以及工作的未來
-
衛星辦公室:開設多個分部據點
-
需要自己的空間
-
口罩改變了人際關係
-
平等的視訊會議
-
史瑞克VS獅子王
-
大型組織的管理,以及企業理念
-
-
5:傳染病會不會導致城市解體?
-
傳染病與城市的歷史
-
揚蓋爾的實驗
-
2倍的人口,2.15倍的競爭力
-
供水建設費用
-
突觸數量增加定律
-
人類追求兩者兼顧
-
-
6:打造地下物流隧道,地上讓給公園綠地
-
共同的回憶
-
社會階層融合,以及都市更新
-
促進社會階層融合的第一步:陽台
-
線形公園,優於方形公園
-
自動駕駛的地下物流隧道
-
想像:不久的將來
-
-
7:都市綠園道,以及促進兩韓融合的緣城市
-
綠園道的歷史
-
洛杉磯VS紐約
-
半導體晶片般的城市道路網
-
韓國土地住宅公社的新使命
-
邊緣城市:只開發綠園道毗鄰城市的邊界部分
-
促進兩韓融合的非軍事區邊緣城市
-
農夫的城市VS商人的城市
-
中小規模的都市更新的好處
-
-
8:商家的危機與進化
-
迪士尼的危機
-
商業的進化=空間的進化
-
實體空間:看得見其他消費者
-
群聚容易染疫,分開才能活著
-
實體商業空間的進化與萎縮
-
新的建築型態
-
兩種發展方向
-
疫情下,空間的分化
-
消費空間VS消費物品
-
為了美食而排隊等候的原因
-
辦公空間的萎縮
-
辦公大樓的進深VS住宅的進深
-
-
9:青年居住正義,何解?
-
洪吉童VS世宗大王
-
21世紀的佃農:租屋族
-
房地產:具有和平台一樣的特性
-
只有資本家和政府才能夠成為地主的社會
-
充斥著小人與偽君子的時代
-
無殼族的比例應該減少
-
家戶數,比人口數更關鍵
-
普魯伊果住宅VS首爾江南的住宅
-
智利的低收入戶社會住宅「Elemental」
-
-
10:落實國土均衡發展
-
住宅變成「貨幣」
-
首爾漢江的景觀VS紐約哈德遜河的景觀
-
仿照江南、大量出現的新市鎮
-
扼殺多元性的審查制度,以及應該消失的諮詢環節
-
21世紀智慧城鎮
-
蘇堤洞的空間+大德科學園區的人才
-
大田市裡的佛羅倫斯
-
活化驪州市的方案
-
週末驪州三日遊
-
創造當地的生活風格
-
-
11:利用空間,創造社會價值
-
擁抱著我的教堂
-
建築裡的人,成為城市的風景
-
從後方路過,也看得見大海
-
-
結語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開創新時代的契機
-
看待世界的標準已經改變
-
疫情下的憂鬱症,和空間上的變化
-
鯨魚為何長得比大象還要大?
-
技術發達與少子化的時代
-
需要打造新的體系
-
整治清溪川,帶動文藝復興
-
打造新的空間,促進階層流動
-
不是「迎接」未來,而是要「開創」未來
-
- 圖片出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