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母親開始跟不上大家的話題,無法寫作、擅長的料理頻出錯、
本來一個晚上就能編完的帽子,現在得重編好幾次……
面對這些認知機能衰退的症狀,母親心裡怎麼想的?清楚自己的病況嗎?
「失智症患者本身到底有沒有自覺?」
「他們對於以後生活有沒有打算?」
「能清楚交代自己的身後事嗎?」
這是專攻失智治療的醫生兒子,想從母親日記上尋找的答案。
「母親喜歡料理,天婦羅是她的拿手菜;
擅長編織,孩子的毛帽都是她親手做;
她熱愛和歌,還出版了自己的歌集《紫藤花》,
但,在她被診斷為失智症後,一切都變調了。」
作者齋藤正彥,為專攻老年失智症醫療、照護的權威醫生。
在母親因失智搬到療養中心後,
他看到了母親書架上橫跨20年(67歲到87歲)的日記本,
透過這本日記,獲得醫療與照護上的重大啟發:
‧76歲,生活開始脫軌
「2月24日,店家通知我訂製的襯衣做好了,
我去取時卻說還沒付清,但家裡明明就有收據呀。」
「3月18日,兒子正彥來,說他重新付款給店家。對方還出示帳簿,毫不讓步。
我雖不滿,但兒子圓融的與對方溝通、幫我付錢,我很感謝。」
「3月20日,我越想越委屈,錢付了也好,
但希望我兒子正彥當時能堅定對店裡的人說:
『我母親不是賴帳後還能心安理得過日子的人』。」
只是小小的付款糾紛,作者卻很自責,因為自己缺乏體貼的言行,
(付款前應該先聽母親解釋,也許她真的付錢了),
摧毀了母親搖搖欲墜的自信心。
‧84歲,腦袋一團亂,我好怕
2月2日(?),週搞混,日記也完全錯亂。一想到會這樣亂下去,覺得很悲慘。
2月3日(?),頭腦和身體都茫然失措,搞不清楚星期幾。好沒用。
2月3日(?),搞混二日和三日,好錯亂。今天是三日(日)……。
失去時間相關的定向感,日記內容混亂,這些母親都有自覺,
原來,詢問患者:「今天幾號?星期幾?」會助長她的不安!
‧85歲,寫不出完整文字只剩備忘錄
1月3日,傍晚打了5次電話給mi?
1月5?日,電話打太多次被罵﹝用紅色鉛筆在下面畫線﹞。
母親不記得打過電話,五日寫的「被罵」,是被我罵。
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打過電話,也不想再被罵,才畫了紅線吧。
這段時期,母親經常描述晚上回房後的寂寞心情:
「一個人待在陰暗安靜的公寓有些難熬,但也沒有辦法。」
「好高興。沒有人說話的夜晚(?7點22分),可以跟小mi講電話真開心。」
2009年3月7日,母親寫下最後日記,
之後再也沒有親自記錄自己的行動和想法。
2011年5月21日,她在醫院離世。
這兩年左右,母親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作者只能透過日記推測……。
母親過世前書寫的日記,讓失智症權威醫師看見,
認知日漸受損的患者如何感受世界。
本來一個晚上就能編完的帽子,現在得重編好幾次……
面對這些認知機能衰退的症狀,母親心裡怎麼想的?清楚自己的病況嗎?
「失智症患者本身到底有沒有自覺?」
「他們對於以後生活有沒有打算?」
「能清楚交代自己的身後事嗎?」
這是專攻失智治療的醫生兒子,想從母親日記上尋找的答案。
「母親喜歡料理,天婦羅是她的拿手菜;
擅長編織,孩子的毛帽都是她親手做;
她熱愛和歌,還出版了自己的歌集《紫藤花》,
但,在她被診斷為失智症後,一切都變調了。」
作者齋藤正彥,為專攻老年失智症醫療、照護的權威醫生。
在母親因失智搬到療養中心後,
他看到了母親書架上橫跨20年(67歲到87歲)的日記本,
透過這本日記,獲得醫療與照護上的重大啟發:
‧76歲,生活開始脫軌
「2月24日,店家通知我訂製的襯衣做好了,
我去取時卻說還沒付清,但家裡明明就有收據呀。」
「3月18日,兒子正彥來,說他重新付款給店家。對方還出示帳簿,毫不讓步。
我雖不滿,但兒子圓融的與對方溝通、幫我付錢,我很感謝。」
「3月20日,我越想越委屈,錢付了也好,
但希望我兒子正彥當時能堅定對店裡的人說:
『我母親不是賴帳後還能心安理得過日子的人』。」
只是小小的付款糾紛,作者卻很自責,因為自己缺乏體貼的言行,
(付款前應該先聽母親解釋,也許她真的付錢了),
摧毀了母親搖搖欲墜的自信心。
‧84歲,腦袋一團亂,我好怕
2月2日(?),週搞混,日記也完全錯亂。一想到會這樣亂下去,覺得很悲慘。
2月3日(?),頭腦和身體都茫然失措,搞不清楚星期幾。好沒用。
2月3日(?),搞混二日和三日,好錯亂。今天是三日(日)……。
失去時間相關的定向感,日記內容混亂,這些母親都有自覺,
原來,詢問患者:「今天幾號?星期幾?」會助長她的不安!
‧85歲,寫不出完整文字只剩備忘錄
1月3日,傍晚打了5次電話給mi?
1月5?日,電話打太多次被罵﹝用紅色鉛筆在下面畫線﹞。
母親不記得打過電話,五日寫的「被罵」,是被我罵。
為了不讓自己忘記打過電話,也不想再被罵,才畫了紅線吧。
這段時期,母親經常描述晚上回房後的寂寞心情:
「一個人待在陰暗安靜的公寓有些難熬,但也沒有辦法。」
「好高興。沒有人說話的夜晚(?7點22分),可以跟小mi講電話真開心。」
2009年3月7日,母親寫下最後日記,
之後再也沒有親自記錄自己的行動和想法。
2011年5月21日,她在醫院離世。
這兩年左右,母親在想什麼?感受到什麼?作者只能透過日記推測……。
母親過世前書寫的日記,讓失智症權威醫師看見,
認知日漸受損的患者如何感受世界。
- 推薦序一 走進失智者的世界,真正同理、消除誤解/陳韻如
- 推薦序二 每個子女面對父母失智,各有不同的調適課題/吳佳璇
- 推薦序三 從失智患者角度切入,讓照護者有更全面的理解/阿彬叔叔
- 前言 失智母親眼中的世界
-
第一章 母親筆下的生命回顧
-
母親的雙親
-
母親四歲那年,生母因肺炎過世
-
十二歲失去父親
-
二十二歲時,二哥逝於西伯利亞
-
二十四歲結婚,二十八歲長女夭折
-
五十六歲,拓展社交圈
-
六十四歲與丈夫死別,蒙古上墳與之後的生活
-
-
第二章 橫跨二十年的親筆日記
-
六十七歲,衰老腳步悄然靠近
-
七十六歲,生活開始脫軌
-
八十歲,受失智折磨的日常
-
八十五歲,寫不出完整文字只剩備忘錄
-
-
第三章 長輩是衰退還是失智,怎麼判斷?
-
權威醫生眼中的阿茲海默症
-
失智症遽增現象
-
有治本藥物嗎?
-
關於母親的診斷
-
- 第四章 母親臨終的指示:就算生病也不要多做什麼
- 後記 縱然無法盡如意,我也要邁步直行
- 謝辭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