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如何啟蒙 , 怎樣運動: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概念史
晚清以降,東西文化交流劇增,大量新名詞如潮水般湧向中國。本書結合概念史和全球史的取徑,探索英語世界的“Enlightenment”傳入東亞後,如何在1880–1980這百年間的中國轉譯為「啟蒙運動」,進而發展出獨特的意涵。
本書首先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譯活動,檢視字典、百科全書和教科書等文本,分析近代中國從標準化乃至普及化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啟蒙運動」作為「字詞」的語意流變。20世紀以降,「啟蒙運動」廣為中國知識人所用,琅琅上口,成為他們表達現實處境、表述未來想像的概念工具。因此,本書進一步剖析19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1949年後殷海光的「啟蒙方案」與1980年代王元化的第二次新啟蒙運動等案例,闡明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並不是歐洲啟蒙運動的複製品,而是一場新生的運動,具有自身的國族和歷史特質。
本書首先考察清末民初的翻譯活動,檢視字典、百科全書和教科書等文本,分析近代中國從標準化乃至普及化的知識生產過程中,「啟蒙運動」作為「字詞」的語意流變。20世紀以降,「啟蒙運動」廣為中國知識人所用,琅琅上口,成為他們表達現實處境、表述未來想像的概念工具。因此,本書進一步剖析19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1949年後殷海光的「啟蒙方案」與1980年代王元化的第二次新啟蒙運動等案例,闡明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並不是歐洲啟蒙運動的複製品,而是一場新生的運動,具有自身的國族和歷史特質。
- 自序
-
第1章 導論:如何思考「啟蒙運動」在東亞的歷史
-
一、從「何謂啟蒙」到「在何處啟蒙」:啟蒙運動的跨「界」史
-
二、全球視野下的概念史
-
三、啟蒙運動與近代東亞
-
四、章節安排
-
-
【上編】移動中的啟蒙:作為詞彙的「啟蒙運動」
-
第2章 自西徂東:「啟蒙運動」的跨國翻譯史
-
一、從Aufklärung到Enlightenment:歐洲的「啟蒙運動」
-
二、從文明開化到啟蒙運動:日本的「啟蒙運動」
-
三、無以名之的狀態:近代中國「啟蒙運動」的前史
-
四、當啟蒙遭遇運動: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
-
五、小結
-
-
第3章 打造詞彙的刻度:晚清民國字典、百科全書中的「啟蒙運動」
-
一、雙語辭典的條目
-
二、百科全書的條目
-
三、小結
-
-
第4章 歷史知識的普及化:晚清民國教科書中的「啟蒙運動」
-
一、晚清的世界史教科書
-
二、民國的世界史教科書
-
三、兩份參考書目的解析
-
四、小結
-
-
-
【下編】論述中的啟蒙:作為概念的「啟蒙運動」
-
第5章 化用新詞:近代中國知識人對「啟蒙運動」的挪用與想像
-
一、描繪歐洲史事的樣態
-
二、開導民智、啟迪思想的運動
-
三、描述事物狀態的用語與進步價值的準則
-
四、「五四運動」的代稱
-
五、串連線性史觀的環節
-
六、小結
-
-
第6章 賦予「啟蒙」之名:193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
-
一、事件的緣起與歷程
-
二、一種啟蒙.多種表述
-
三、「新」啟蒙運動的立場和特質
-
四、政治與社會面向
-
五、啟蒙以何為名:新啟蒙運動的歷史書寫模式
-
六、小結
-
-
第7章 「維也納學圈」的東方知音:殷海光的「啟蒙方案」
-
一、殷海光對於「五四運動」的詮釋
-
二、殷海光的「啟蒙方案」:科學與民主
-
三、「維也納學圈」的東方知音:殷海光的學術踐履
-
四、小結
-
-
第8章 第二波新啟蒙運動:王元化與早夭的《新啟蒙》
-
一、王元化的「五四」反思
-
二、《新啟蒙》的創刊與停刊始末
-
三、《新啟蒙》的內容與討論
-
四、小結
-
-
第9章 結論:未盡的啟蒙
-
- 徵引書目
- 人名索引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 DOI : 10.978.6267341/45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