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本书稿从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思想背景、思维方式,以及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等维度入手,辟23个专章,分析了汤显祖、王骥德、金圣叹、李渔、王国维等人的戏剧美学思想及发展脉络,以及戏剧美学思想的变迁,并通过中西戏剧的比较,阐扬中国戏剧美学的深厚内蕴,为观照和审视中国戏剧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框架,运用了一套富于新意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诸多新颖的学术观点,提炼了一个系统性的概念范畴体系,从而显示了深入而又宏阔的创新意识,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全书脉络清晰,论理周延,结构完整,行文流畅,体现了作者深湛的学术素养与文字驾驭能力。
- 引言
-
第一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逻辑发展
-
第一章 平民主义戏剧美学的初澜—元代戏剧美学概论
-
第一节 戏剧美学的自觉和平民主义倾向的凝定
-
第二节 戏剧艺术家评论
-
第三节 戏剧表演理论
-
第四节 戏剧创作理论
-
第五节 曲律音韵研究和戏剧史研究
-
-
第二章 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崛起—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
-
第一节 经济、政治、思想、文艺的崭新背景
-
第二节 “情”的浪漫主义内涵
-
第三节 标举天才、想象、灵感、情感
-
第四节 与吴江派的争论
-
第五节 《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的戏剧美学思想
-
-
第三章 从浪漫主义向古典主义的逆转—王骥德的戏剧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戏剧美学逆转的迹象
-
第二节 对戏剧美学规律的总体把握
-
第三节 对“本色”论的综括集成
-
第四节 对“汤、沈之争”的持中评价
-
第五节 素朴、直观的辩证思维
-
-
第四章 浪漫主义戏剧美学的余波—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
-
第一节 金圣叹的戏剧美学思想与儒、道、佛、理
-
第二节 创作论、作品论、欣赏论
-
第三节 悲剧观的近代因素
-
-
第五章 古典主义戏剧美学的总结—李渔的戏剧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李渔总结古典戏剧美学的主客观条件
-
第二节 论戏剧创作
-
第三节 论戏剧结构
-
第四节 论戏剧的导演和表演
-
-
第六章 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
-
第一节 戏剧史理论
-
第二节 元杂剧研究
-
第三节 近代悲剧观的确立
-
-
-
第二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思想背景
-
第七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儒家思想
-
第一节 “言非小道,实有可观”—戏剧的重大社会功用
-
第二节 “孰谓传奇不可以怨乎?”—戏剧的抒情倾向
-
第三节 “狂狷”与“双美”—中庸之道的方法论原则
-
-
第八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道家思想
-
第一节 “填词皆尚真色”—戏剧的美学本质
-
第二节 “要之传奇皆是寓言”—戏剧的艺术真实性
-
第三节 “动吾天机,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戏剧创作的不自觉性和无目的性
-
-
第九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周易》
-
第一节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戏剧的发生、发展
-
第二节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戏剧的形象性
-
第三节 “乾坤,其《易》之门邪”—戏剧的情感本质
-
-
第十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佛教思想
-
第一节 “因缘生法”“现身说法”—戏剧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辩证关系
-
第二节 “不即不离”“是相非相”—戏剧主题的存在方式
-
第三节 “色即是空”“人生如梦”—悲剧意识的强化
-
-
第十一章 中国戏剧美学与理学
-
第一节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中国戏剧美学的反理学倾向
-
第二节 “无意中感激他良知起来”—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
第三节 “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李贽“童心”说的过渡作用
-
第四节 “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本色”论内涵的凝定
-
-
-
第三篇 中国戏剧美学的思维方式
-
第十二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规范思维
-
第一节 中国戏剧美学提炼规范的一般过程
-
第二节 规范思维与类型化
-
第三节 规范思维与效前律
-
-
第十三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整体思维
-
第一节 “天人合一”与戏剧的艺术形式
-
第二节 “造物赋形”与戏剧的总体构成
-
第三节 整体思维与戏剧美学范畴
-
-
第十四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具象思维
-
第一节 诗化的哲理
-
第二节 具象呈示的概念、范畴
-
第三节 经验性的理论形态
-
第四节 艺术化的叙述方法
-
-
第十五章 中国戏剧美学的圆形思维
-
第一节 “不工—工—不工”
-
第二节 “天籁—人籁—天籁”
-
第三节 “无书—有书—无书”
-
第四节 中国戏剧美学圆形思维的一般特点
-
-
-
第四篇 中西方戏剧美学的比较视野
-
第十六章 李贽与莱辛的戏剧本质论之比较
-
第一节 哲学基础的相似性
-
第二节 以自然为美
-
第三节 市民趣味
-
第四节 否定古典主义美学
-
第五节 社会、文化、思想、艺术的差异性
-
-
第十七章 潘之恒与狄德罗的戏剧表演论之比较
-
第一节 情理双融与以理制情
-
第二节 营构“佳境”与塑造“理想范本”
-
第三节 自由洒脱的“仙度”与戴着镣铐的“奴隶”
-
第四节 “观众—演员”中心论与“角色—演员”中心论
-
-
第十八章 王骥德与狄德罗的戏剧艺术真实论之比较
-
第一节 “以虚用实”与“逼真性”
-
第二节 “传唐人用宋事”与“奇异性”效果
-
第三节 神思与想象
-
第四节 绘画美学的背景及其差异
-
-
第十九章 徐复祚与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戏剧功用论之比较
-
第一节 “主风情、弃风教”与“舍教取乐”
-
第二节 供田畯红女欣赏与为市民大众服务
-
第三节 对“大团圆”定势的反拨与对“卡塔西斯”的新解
-
第四节 “本色当行语”与戏剧语言三原则
-
第五节 现实需要和思想渊源之别
-
-
第二十章 吕天成与莱辛的戏剧批评之比较
-
第一节 戏剧情节: 创造意境与塑造性格
-
第二节 艺术真实: 价值论与认识论
-
第三节 艺术天才: “汤、沈之争”与英、法之别
-
第四节 戏剧功用: 伦理主义传统与启蒙主义宗旨
-
-
第二十一章 李渔与歌德关于戏剧舞台性的论述之比较
-
第一节 “优人搬弄之三昧”与“舞台性”
-
第二节 “设身处地”与对舞台、剧场的“最高理解力”
-
第三节 重观众心理学与重创作心理学
-
第四节 平民主义色彩
-
-
第二十二章 李渔与黑格尔的戏剧结构论之比较
-
第一节 “主脑”与“理念”
-
第二节 “造物之赋形”与“三整一律”
-
第三节 “减头绪”“密针线”与“广度”“进展方式”
-
第四节 戏剧各阶段的划分
-
-
第二十三章 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
第一节 戏剧史与戏剧构成: 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
-
第二节 戏剧史与其他艺术样式: 自律研究与他律研究
-
第三节 戏剧史与时代生活: 个案研究与总体研究
-
-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出版地 : 中國大陸
- 語言 : 簡體中文
- DOI : 10.978.75228/18382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