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生命都有覺醒的潛質,也就是內心本自具足的般若智慧。
般若智慧,就是改變命運的根本所在。
在漢傳地區,《心經》和《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兩部佛典。其中的一些經文,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類,更是為人熟知。
《金剛經》與《心經》同屬般若系經典,但修行側重點不同。《心經》是以般若正見,通過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的禪觀,引導我們直接體認空性。而《金剛經》闡述的空性修行,則貫穿於整個菩薩道,包括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布施、忍辱,如何莊嚴國土、利益眾生,是在做事過程中通達空性。
《心經》是引導我們通過對五蘊乃至四諦的觀照體認空性,雖然更為直接,但偏於智慧一邊。如果結合《金剛經》,知道如何將般若正見落實到具體行持中,以見導行,悲智雙運,就可以深化對《心經》的修學。
我們現有的世界,有美醜、善惡、男女、虛空大地的分別,這些只是緣起的顯現,並不對立,但因為凡夫有我法二執,就形成了二元對立。中觀的見地是讓我們看清,一切現象都是條件關係的假相,其中是沒有自性的。當我們認識到無自性,也就能進一步,從每個現象的當下體認空性。這個過程需要建立正見,更需要通過禪修訓練,培養觀照般若,才能證悟實相般若。
般若智慧,就是改變命運的根本所在。
在漢傳地區,《心經》和《金剛經》是知名度最高的兩部佛典。其中的一些經文,如「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之類,更是為人熟知。
《金剛經》與《心經》同屬般若系經典,但修行側重點不同。《心經》是以般若正見,通過對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諦的禪觀,引導我們直接體認空性。而《金剛經》闡述的空性修行,則貫穿於整個菩薩道,包括菩薩應該如何修習布施、忍辱,如何莊嚴國土、利益眾生,是在做事過程中通達空性。
《心經》是引導我們通過對五蘊乃至四諦的觀照體認空性,雖然更為直接,但偏於智慧一邊。如果結合《金剛經》,知道如何將般若正見落實到具體行持中,以見導行,悲智雙運,就可以深化對《心經》的修學。
我們現有的世界,有美醜、善惡、男女、虛空大地的分別,這些只是緣起的顯現,並不對立,但因為凡夫有我法二執,就形成了二元對立。中觀的見地是讓我們看清,一切現象都是條件關係的假相,其中是沒有自性的。當我們認識到無自性,也就能進一步,從每個現象的當下體認空性。這個過程需要建立正見,更需要通過禪修訓練,培養觀照般若,才能證悟實相般若。
- 自序
-
《心經》的人生智慧
-
一、《心經》者何
-
二、人生的大智慧
-
1.認識上的迷惑
-
2.執著欲望帶來的痛苦
-
-
三、解脫痛苦的原理
-
1.認識苦,才能解除苦
-
2.尋找痛苦之源
-
-
四、有空不二
-
1.經典所說的「有」
-
2.經典所說的「空」
-
-
五、諸法真實相
-
1.空相
-
2.不生不滅
-
3.不垢不淨
-
4.不增不減
-
-
六、不住世間
-
1.蘊、處、界
-
2.我執的表現
-
3.執著的過患
-
4.怎樣才能不住
-
-
七、超越生死
-
1.無明
-
2.行
-
3.識
-
4.名色
-
5.六入
-
6.觸
-
7.受
-
8.愛
-
9.取
-
10.有
-
11.生
-
12.老死
-
-
八、煩惱即菩提
-
1.苦諦
-
2.集諦
-
3.滅諦
-
4.道諦
-
-
九、解脫自在的人生
-
1.心無掛礙
-
2.生死自在
-
3.息滅妄想
-
-
十、成佛的唯一途徑
-
1.學佛須從文字般若下手
-
2.聲聞乘的五分法身以慧為核心
-
3.菩薩道的六度法門以般若為導
-
-
十一、無上法門
-
十二、勸勉
-
-
《心經》的禪觀
-
一、《心經》和《金剛經》
-
二、生命的迷與悟
-
三、般若智慧,本自具足
-
四、凡聖只在迷悟間
-
五、《心經》的宗旨
-
六、中觀正見
-
七、空性的特質
-
八、禪觀世間和生死
-
九、解脫自在的人生
-
-
《超越「二」的智慧》──《金剛經》解讀
-
緒論:從《般若經》在佛教的地位說起
-
1.從大乘三系看
-
2.從漢傳佛教的判教看
-
3.從藏傳佛教看
-
-
一、般若經典概說
-
二、《金剛經》的翻譯與弘揚
-
1.《金剛經》在中國的翻譯
-
2.《金剛經》的弘揚
-
-
三、經題與本經的宗旨
-
1.釋般若
-
2.釋波羅蜜
-
-
四、《金剛經》的科判
-
五、《金剛經》的主要思想
-
1.菩提心
-
2.菩薩行
-
3.無我
-
4.無相、無所得
-
5.中道見
-
6.無住
-
-
六、穿衣吃飯
-
1.證信序
-
2.發起序
-
-
七、發菩提心──勝義菩提心
-
1.提出問題
-
2.如何發菩提心
-
-
八、無我度生
-
1.無我度化眾生
-
2.無我修習忍辱波羅蜜
-
3.通達無我不受福德
-
-
九、布施波羅蜜──無相布施
-
十、佛陀的身相──無相可得
-
1.色相非真
-
2.有相之身不為大
-
3.不以色相見如來
-
4.如來具足相好莊嚴
-
5.離相見如來
-
-
十一、《金剛經》的信仰──難信之法
-
1.信心來自善根
-
2.稀有難信之法
-
-
十二、聖賢的果位──佛果無得
-
1.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2.佛果無所得
-
3.聲聞果無得無證
-
-
十三、如來的言教──無法可說
-
1.如來無有說法,法離言說
-
2.說法者無法可說
-
3.佛陀言教只是入道的方便
-
-
十四、般若正觀
-
十五、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十六、般若法門的殊勝
-
1.與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
-
2.與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校量
-
3.與恆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
-
4.與每日三次恆河沙等身布施校量
-
5.與供養無量諸佛功德校量
-
6.與三千大千世界須彌山等七寶布施校量
-
7.與無量七寶布施校量
-
-
十七、心為何物
-
十八、廣修善法,成就菩提
-
十九、如來的境界
-
二十、佛眼看世界
-
結束語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