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PTT鄉民大推:看完長知識!
認真系粉絲專頁「銀幕之外-電影冷知識」內容首度集結出書
帶你從觀眾角度出發,一窺電影工作的手法、技巧與內幕!
一部電影要讓人深深著迷,
除了好劇本、好演技之外,
其實還需要解決各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技術性問題。
試想
◎以前一捲底片只能夠拍10分鐘,如何看起來是全片「一鏡到底」?
◎每一鏡錄出來的顏色都有點不一樣,怎麼解決這項問題?
◎搞定畫面後,還要怎麼弄出清楚明確的關門聲與腳步聲?
◎數位化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何又有那麼多導演堅持底片拍攝?
想要吸住觀眾的眼球,電影可說是用上了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製造方法」,不斷有從事這行的人們嘗試打破攝影機運動與剪接方式,甚至將腦筋動到畫格捲動速度和銀幕寬度上!
而這些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術發展」,背後又有什麼有趣的來歷?
有沒有可能,用更淺顯好讀的白話文,讓電影愛好者們更容易理解它?
▼閱讀這本書,你還可以知道……
「IMAX」是什麼?
「杜比」到底厲害在哪?
所謂的「爽片」是如何來的?
原來「O.S.」並不是「內心話」?
拍攝時如何指引演員往左或往右移動?
常聽到的「16:9」是電影銀幕的長寬比例嗎?
片尾字幕那麼長,其中有什麼業界才看得懂的秘密?
為什麼戲院跟爆米花總脫不了關係?而且全世界皆然?
全球指標性的年度佳片到底是哪些神秘人物來評選?
……更多勾人好奇心的冷學問,
一本書讓你秒懂業界術語、軼聞與內行知識!
本書特色
★全書分五個章節,分別切入發想、拍攝、後製、發行宣傳、戲院文化等面向
★共提及159部電影、133項專有名詞與概念、132名電影相關人士、37間電影片廠與工作室、19種拍攝器材或軟體
認真系粉絲專頁「銀幕之外-電影冷知識」內容首度集結出書
帶你從觀眾角度出發,一窺電影工作的手法、技巧與內幕!
一部電影要讓人深深著迷,
除了好劇本、好演技之外,
其實還需要解決各種讓人又愛又恨的技術性問題。
試想
◎以前一捲底片只能夠拍10分鐘,如何看起來是全片「一鏡到底」?
◎每一鏡錄出來的顏色都有點不一樣,怎麼解決這項問題?
◎搞定畫面後,還要怎麼弄出清楚明確的關門聲與腳步聲?
◎數位化到底有什麼好處?為何又有那麼多導演堅持底片拍攝?
想要吸住觀眾的眼球,電影可說是用上了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製造方法」,不斷有從事這行的人們嘗試打破攝影機運動與剪接方式,甚至將腦筋動到畫格捲動速度和銀幕寬度上!
而這些總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技術發展」,背後又有什麼有趣的來歷?
有沒有可能,用更淺顯好讀的白話文,讓電影愛好者們更容易理解它?
▼閱讀這本書,你還可以知道……
「IMAX」是什麼?
「杜比」到底厲害在哪?
所謂的「爽片」是如何來的?
原來「O.S.」並不是「內心話」?
拍攝時如何指引演員往左或往右移動?
常聽到的「16:9」是電影銀幕的長寬比例嗎?
片尾字幕那麼長,其中有什麼業界才看得懂的秘密?
為什麼戲院跟爆米花總脫不了關係?而且全世界皆然?
全球指標性的年度佳片到底是哪些神秘人物來評選?
……更多勾人好奇心的冷學問,
一本書讓你秒懂業界術語、軼聞與內行知識!
本書特色
★全書分五個章節,分別切入發想、拍攝、後製、發行宣傳、戲院文化等面向
★共提及159部電影、133項專有名詞與概念、132名電影相關人士、37間電影片廠與工作室、19種拍攝器材或軟體
- Preface 關於電影,我們還可以談什麼?
-
Chapter 1 紙上談電影
-
一部電影是怎麼製造的?
-
先有競爭,才有電影
-
電影劇本其實不只一種
-
「劇情公式」是怎麼來的?
-
把劇本圖像化
-
常常被誤用的編劇術語
-
膠卷跟數位到底差在哪裡?
-
-
Chapter 2 直擊拍攝現場
-
拍板的用處是什麼?
-
容易混淆的「長鏡頭」
-
電影畫面的錯覺魔術
-
由希區考克發揚光大的「眩暈鏡頭」是?
-
攝影,你的水平歪掉了
-
光斑學問大
-
如何指引演員的視線?
-
不被看見的人
-
假血的配方
-
為什麼需要「第二團隊」?
-
錄不到的現場聲音
-
-
Chapter 3 所謂的後期製作
-
剪輯的演變史
-
影片為什麼要調光?
-
大家都愛用的電影色調
-
什麼是「立體聲」?
-
片尾字幕的祕密
-
-
Chapter 4 電影公司生存祕辛
-
為何電影是一秒24格?
-
「爽片」是怎麼來的?
-
3D電影是新概念嗎?
-
越來越寬的大銀幕
-
「電影配樂」是標準配備嗎?
-
以前的人如何看懂外國片?
-
-
Chapter 5 歡迎來到電影院
-
先來點爆米花
-
電影院有中場休息時間嗎?
-
中西方的節日電影
-
電影中的死亡統計學
-
從虛構反攻回現實的宗教
-
動物演員的明星生涯
-
是誰決定了電影排名?
-
-
索引
-
人名索引
-
片名索引
-
專有名詞索引
-
其他索引
-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